1.3中国的气候课件(共1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中国的气候课件(共1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6张PPT)
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气候
课标要求
1.结合资料,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结合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成因以及季风活动、东部锋面雨带对降水的影响。
3.知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4.运用资料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 录
COTENT
一、气温的时空分布与温度带
二、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三、气候特征及成因
四、中国主要气象灾害
2020年我国各地油菜花开时间
全国各地油菜花开花时间
知识储备
1.气候的主要要素:
1)数值递变规律
2)极值分布区
3)等值线的疏密差异
4)等值线的延伸方向
5)等值线的弯曲、闭合区
1)太阳辐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大气环流
3)下垫面: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4)人类活动
气温、降水
2.影响气候的因素:
3.等值线图判读: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in China
我国的气温与温度带
Precipitation and dry and wet area in China
我国的降水与干湿区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我国的气候特征
气温时空分布
0 1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in China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温度带划分
1月平均气温最低
-30.9℃
漠河
等值线图的判读
1.数值递变规律
2.极值分布区
3.等值线的疏密差异
4.等值线的延伸方向
5.等值线的弯曲、闭合区
中国一月等温线图判读
由南向北主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大
东疏西密
东部大致与纬线平行
西部较弯曲,局部出现闭合。
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
最冷:漠河
最热:海南
1月平均气温最低16-20℃
海口
3 51′N
53 33′N
淮河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0℃
秦岭
读图:
1.计算漠河与海南岛一月的温差。
2.描画0℃等温线,观察其经过哪些地形区?
其地理意义?
46.9——50.9 ℃
中国一月等温线图判读
河流封冻、植物落叶、农业生产(水田旱地)、人们生活(供暖与否)等等。
1月平均气温最低
-30.9℃
漠河
1月平均气温最低16-20℃
海口
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①为什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为漠河而不是青藏高原。
漠河纬度高,太阳高度角较小,白昼时间较短,获太阳辐射较少;
邻近冬季风源地,故漠河冬季气温较低。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时间较长,获太阳辐射较多;
远离近冬季风源地,且位地势较高,冬季风影响较小,故冬季气温较高。
中国一月等温线图判读
漠河–32°C以下,极值– 52.3°C
为什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而不是青藏高原?
漠河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较小,白昼时间较短,获太阳辐射较少;邻近冬季风源地,故漠河冬季气温较低。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时间较长,获太阳辐射较多;远离近冬季风源地,且地势较高,冬季风影响较小,故冬季气温较高。
②东部等温线与纬线比较行,西部则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
0℃
-24℃
-16℃
-8℃
8℃
16℃
-16℃
-28℃
成因:
东部地势较低,地表起伏小,地形对气候影响小,纬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西部地势高,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作用大,成为主导因素,温度分布与等高线分布比较一致,等温线比较弯曲,盆地或或山地出现闭合。
(青藏高原、祁连山、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
中国一月等温线图判读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山谷等温线向北凸,
山岭等温线向南凸;
横断山山河相间处:
等温线向上游凸
雅鲁藏布江谷地:
凸向气温低处
兰州附近河谷:
0℃
-24℃
-16℃
-8℃
8℃
16℃
-28℃
③几处等温线拐弯处
中国一月等温线图判读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④分析一月东北地区D、E、F、G四处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D
E
大兴安岭
气温低,向南弯
松嫩平原气温高,向北弯
F
G
小兴安岭海拔高
气温低,向南弯
长白山海拔高
气温低,向南弯
中国一月等温线图判读
⑤分析同纬度A、B两地冬季气温差异。
110°E
120°E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A
B
盆地、谷地一般温度比周围高,但有时冷空
气经过时易下沉集聚,使底部温度更低
A地位于盆地,背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故气温较高;B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其北侧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冬季风的深入,如气较低。
中国一月等温线图判读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冬季风难以到达,故受冬季风的影响小;
台湾岛、海南岛纬度低,远离冬季风源地,冬季风经长途跋涉,势力大为减弱,再加上一系列东西走向山脉(如秦岭)的阻挡,使冬季风进一步减弱;
而云贵高原上的众多峰岭,使冬季风不易继续南下,故受冬季风影响小。
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难以受冬季风影响的原因:
中国一月等温线图判读
7月平均气温
16-24 ℃
漠河
7月平均气温最高值32.7℃
7月平均气温
28-32℃
海口
7月平均气温最低<8℃
青藏高原
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
读图观察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度?
相差仅4~16 °C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总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中国七月等温线图判读
28℃-32℃
24℃-28℃
南北普遍高温 (除青藏高原)
(S>N)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南方与北方相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方,但北方昼较南方长,南北方得到的太阳辐射都比较多。
中国七月等温线图判读
由南向北:
年较差增加,日较差减小。
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增加,H和昼长的年变化幅度越来越大
日较差:随着纬度的增加,h的日变化幅度越来越小
干旱的百年享受不到滴雨之恩
中国地形图
7月平均气温最高值32.7℃
吐鲁番
7月平均气温最低值<8℃
青藏高原
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
纬度:纬度较高,夏季昼长长,日照时间长。
天气: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盆地四周高,受海洋影响小,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晴天,太阳辐射强。
下垫面:沙漠戈壁广布,下垫面比热容小,升温快。
地形:吐鲁番盆地低洼而闭塞, 不易散热;气流越过山地时,下沉增温作用强。
吐鲁番盆地
①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中国七月等温线图判读
①:地势高,得到的地面辐射少
②:地势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弱。
③:夏季多阴雨天气,削弱作用强
32℃-36℃
0℃-8℃
五道梁气温低(5.4°C)
②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五道梁的原因。
中国七月等温线图判读
答案:A处等温线呈封闭状,说明受河谷洼地地形的影响,气温在28℃以上;
B处等温线也呈封闭状,说明此处受山地地形的影响,气温在28℃以下;
C处等温线一处顺着黄河河谷向高纬方向突出,另一处顺着渭河河谷向西突出,说明受河谷低地的影响,气温在28℃以上。
C
A
B
③A、B、C三处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中国七月等温线图判读
7月平均气温
16-24 ℃
漠河
7月平均气温
28-32℃
海口
等值线的疏密差异 南北温差 极值分布
7月平均气温最高值32.7℃
吐鲁番
7月平均气温最低
<8℃
青藏高原
夏疏冬密
夏季小(4—16 ℃)
冬季大( 46.9——50.9 ℃)
七月与一月等温线图对比
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
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
七月与一月等温线图对比
夏:吐鲁番——青藏高原
冬:海南———漠河
1月平均气温最低
-30.9℃
漠河
1月平均气温最低16-20℃
海口
中国冬、夏季气温差异的原因
1.太阳辐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大气环流 3.下垫面: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植被、水文 4.人类活动
冬季南北气温差大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
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中国冬、夏季气温差异的原因
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南北温差大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
昼长:
北方<南方
正午太阳高度:
北方<南方
太阳辐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
昼长:
北方>南方
正午太阳高度:
北方<南方
季风
地形
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南方受冷空气影响小。
中国的冬季风
53 33′N
3 51′N
冬季
夏季
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近,受其影响大,降温显著。
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多阴雨,日照时间短。
说出我国冬夏南北温差差异并分析原因。
1.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什么?
A
中国地形图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偏高。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地平、开阔,是冷空气南下的主要通道,气温偏低。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冬、夏季气温差异的原因
气温特征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位置 纬度位置 ①纬度高,气温较低
②纬度低,气温较高
海陆位置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和缓,海洋比陆地夏低冬高,气温年较差小
②深居内陆,大陆性强,夏季增温快,气温高,冬季受干冷大陆气团控制,降温快,气温低
大气环流 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气温年较差小
②接近冬季风源地,气温低
气温特征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地形 ①地势高,气温低
②地势较高,迎风坡有利于冷空气的积聚
③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背风坡冬季气温较高
④阳坡高,阴坡低
⑤山间河谷盆地,地势相对较低,气流多下沉,气温较高
洋流 ①暖流增温,气温较高 ②寒流降温,气温较低
植被 植被覆盖率高(低),气温变化小(大)
水文 水域广,比热容大,温差小,反之温差大
人类活动 ①城市热岛效应,气温升高②大气温室效应,气温升高
③兴修水库,温差变小④围湖造田,温差变大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条件,当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多数的农作物才能活跃的生长。为此,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持续日期成为生长期。
青藏高寒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 带
中国的温度带
—根据积温划分
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在这一期间内,没有霜的出现。农作物的生长期与无霜期有密切关系。无霜期愈长,生长期也愈长。
无霜期:
积温: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
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分为: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中国的温度带
8000 ℃
4500 ℃
3400 ℃
1600 ℃
—根据积温划分
概念辨析
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 的持续时期。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积温: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之和。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和1个青藏高原区。
无霜期: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在这一期间内,没有霜的出现。农作物的生长期与无霜期有密切关系。无霜期愈长,生长期也愈长。
生长周期: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
依据积温多少和热量状况不同划分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高原气候区
寒温带
中温带
积温>8000℃
植被:热带季雨林
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地区:台、粤、滇的南部、琼
主要农作物:水稻、热带经济作物、天然橡胶等
热带
菠萝莓,是一个草莓的品种。这种水果外形像草莓,味道像菠萝,又名白草莓。菠萝莓是源自南美洲的一种野生草莓。
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荔枝性热,多食易上火,并可引起"荔枝病"。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有促进食欲之功效。
2
积温:4500℃—8000℃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耕作制度:一年两至三熟
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
主要农作物:水稻、冬小麦、棉花、油菜、茶、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亚热带
积温:3400℃—4500℃
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耕作制度:两年三熟至一年二熟
地区: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塔里木盆地
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谷子、苹果、温带水果
暖温带
中温带
积温:1600℃—3400℃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植被: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
地区: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准噶尔盆地
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大豆,亚麻,玉米,甜菜、高粱、甜菜
寒温带
积温:<1600℃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植被: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
地区:黑龙江省北部与内蒙古的东北部
主要农作物:春小麦、马铃薯、大麦
积温:<2000℃
植被:高寒草原
耕作制度: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地区:青、藏、川西
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春小麦、放牧业
高原气候区
我国的温度带
温度带 积温(℃) 范围 熟制 主要农作物
热带 >8000 琼 、滇、粤、台的南部 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亚热带 4500~8000 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稻、油菜、茶叶
温暖带 3400~4500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南疆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冬小麦 、谷子、玉米、
棉花 、花生
中温带 1600~3400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地区、 一年一熟 春小麦 、玉米 、高粱、大豆、甜菜
寒温带 <1600 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小麦、马铃薯
高原气候区 <2000 青藏高原 一年一熟 青稞
降水时空分布
0 2
Precipitation and dry and wet area in China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干湿区划分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四种降雨的类型
对流雨: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
地形雨: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影效应、焚风效应)。
台风雨:强度大,狂风暴雨,历时短。
锋面雨: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就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
迎风坡
背风坡
雨影区
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淮河
秦岭
800mm等降水量线
400mm等降水量线
大兴安岭
张家口
兰州
拉萨
贺兰山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200mm等降水量线
描画800、400、200mm等降水量线,观察其经过哪些地区?
阴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等值线图的判读
1.数值递变规律
2.极值分布区
年降水量最多:火烧寮(台湾)
年降水量最少:托克逊(新疆)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中国地形图
影响中国的夏季风图
中国年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原因(夏季风、海陆位置、地形

东南部距海近,受夏季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加之受地形的阻隔,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利于夏季风深入北上。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年降水量
5.9mm
托克逊
年平均降水量6558mm
火烧寮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东南季风
夏季受来自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带来大量水汽;
冬季受到来自太平洋东北季风影响;
地处台湾山脉迎风坡,多地形雨;
纬度较低,夏秋季多对流雨和台风雨;
日本暖流经过,增湿作用明显。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火烧寮(托克逊)年降水量最多(少)的原因?
东南季风受台湾山脉影响气流在此下沉,形成干热的雨影区,降水较少
台湾岛西侧年降水量少的原因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在吐鲁番,常常见到一幢幢专门晾制葡萄干的“荫房”。在干旱少雨的气候下,葡萄挂在通风的室内就可以自然风干。
火烧寮(托克逊)年降水量最多(少)的原因
年降水量
5.9mm
托克逊
年平均降水量6558mm
火烧寮
托克逊深居内陆,距海远;高山环绕,盆地闭塞,水汽难以进入。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托克逊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B处两地年等降水量线受地形影响(台湾岛上呈南北狭长状,海南岛上呈半环状)由于山地的抬升,迎风坡多地形雨,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
D处位于祁连山东侧,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迎风坡多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描述D、B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年等降水量线顺雅鲁藏布江谷地向北突出,说明受河谷地形的影响,印度洋的水汽随西南季风顺谷地深入,降水比同纬度地区多,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
雅鲁藏布江谷地年降水量多的原因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伊犁河谷虽然深居内陆,但是向西敞开的喇叭形谷地,有利于西风从北大西洋带来的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湿润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从而成为西北干旱地区中的“湿岛”;而谷底相对较少,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伊犁河谷年降水量多的原因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中国的降水时空分布
季节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季节分配不均,雨热同期
中国降水时间变化
7、8月
7、8月
4—8月
4—9月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
中国降水时间变化
我国的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与季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由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带的进退规律决定的。
小结:① 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北方雨季短,降水量小。
② 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
中国降水时间变化
夏季风的进退
4、5月
6、7月
7、8月
10月
9月
东部地区
雨带推移
南部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东北地区
A B C D
降水时间分布规律的成因:
①季节变化—夏季受温暖湿润夏季风影响,冬季受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
②降水的南北差异—由(副高)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的进退规律决定的。
③年际变化—夏季风强弱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
思考一:结合下图,简述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及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低压
或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结论:
北半球夏季:
亚欧大陆上的
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使副热带高压保留在海洋上,形成:
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亚速尔高压
带状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1.简述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2.我国南北方雨季长短和降水量差异及原因。
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多锋面雨。
雨带时空推移—4、5月
副热带高压
广州
厦门
南宁
南岭
武夷山
主要受冷气团控制
南岭-武夷山一线以北,主要受冷气团控制,以晴天为主
夏季风刚刚登陆,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冷气团经长途跋涉及变性,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副高位置:15—20N
雨带位置:
南岭-武夷山一线以南(华南)
珠江流域进入汛期
暖气流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主要受冷气团控制
上海
南昌
长沙
武汉
杭州
黄山
黄淮地区及其以北,依然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以晴天为主。
6月中旬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准静止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地形雨。
副高位置:20—25
雨带位置: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至日本南部
副热带高压
梅 雨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雨带时空推移—6月中旬-7月上旬
主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
副高位置:25—30N
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伏旱
济南
北京
石家庄
沈阳
郑州
太原
东南沿海:台风的活跃期。
此时我国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由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缓解旱情。
副热带高压
伏 旱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雨带时空推移—7月中旬-8月中下旬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暖气流
冷气流
九月南撤到长江以南地区
9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赤道靠近,至9月23日以后太阳直射到南半球,使北半球大陆降温为主,大陆暖气团势力减弱,冷气团势力增强,使我国东部锋面雨带位置不断南移,9月雨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由于秦巴山地的阻挡,使这里暖气团势力仍较强(昆明准静止锋)。10月退出,雨季结束。
雨带时空推移—9月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我国大部分地区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与冬夏季风活动、锋面雨带的推移分不开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与降水空间分布
9月,锋面雨带南撤,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10月退出,雨季结束。
7、8月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天气)。
4、5月在我国
华南地区登陆
6月中旬—7月中旬,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形成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
夏季风的强弱,进退规律的反常,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以及年际变化,甚至形成旱涝灾害。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通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
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西深北进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西深北进和加强,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锋面雨带也随之北上。
雨带就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的5--8个纬度处。
就平均状况而言:
春 末: 副高位置大约在15°N--20°N,雨带常位于华南沿海。
夏 初: 副高西伸北进到20°N 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中下地区直至日本南部,
形成长达 1 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7-8月: 副高进一步北进到25°N-30°N,雨带随之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
9 月: 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势力弱:南涝北旱)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出现干旱。 (势力强:南旱北涝)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异常年份:夏季风势力强(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快,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慢,易出现北旱南涝。
影响:北方雨季短,降水少,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另外6、7、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故中国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长。)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特点 原因 影响
空间分 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主要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东部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华南等地除东南季风外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东南湿润,越向西北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规律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气流的影响,降水少。南方距夏季风源地近,雨季长,北方反之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反之北旱南涝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异常造成的 湿 润 区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
半 湿 润 区
年降水量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和草原
半 干 旱 区
年降水量200~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草原
干 旱 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荒漠
分析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北部形成湿润区的原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受夏季风和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容易下渗;土壤中水分充足;
植被覆盖状况比较好,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
我国四大干湿地区: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划分
中国干湿区分布图
开口向西,利于西风带来的水汽深入,遇山脉抬升,降水较多。湿润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从而成为西北干旱地区中的“湿岛”。
伊犁河谷地成为半干旱区的原因
伊犁河谷地
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
降水量及其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干湿地区
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干旱区
依据降水多少和干湿状况不同划分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800mm
400mm
200mm
中国干湿分布地区
湿润区
年降水量:>8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
主要农业类型:水田农业
分布: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和北部
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400—8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草原
主要农业类型:旱地农业
分布:东北和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东南部
年降水量:200—4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草原
主要农业类型:草原畜牧业
分布: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北、青藏高原大部分
半干旱区
干旱区
年降水量:<2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荒漠
主要农业类型:山地畜牧业、绿洲农业
分布: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年降水量(㎜) 干湿状况 分布 植被 农业
湿润 区 >800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东北三省东部、内蒙古东北部 森林 水田农业
半湿润区 400—800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农业
半干旱区 200—400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草原牧业
灌溉农业
干旱 区 <200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山地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降水量与植被、耕地类型
我国的气候特征
03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季风与非季风区界线
中国气候特征
气候与农业生产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所经过的主要山脉。
2.观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与我国年降水量等值线的关系。
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分布图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中国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特征
高原山地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分布地区:台湾岛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气候成因:受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的交替控制
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中国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特征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地区:秦岭 - 淮河以南及青藏高原以东
气候成因:受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的交替控制
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分布地区:秦岭 - 淮河以北
气候成因:受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的交替控制
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
中国气候特征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气候类型:高原高山气候
分布地区: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及其天山山脉
气候成因:海拔高
植被类型: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山地垂直地带差异
气候特点:冬寒夏凉,全年降水少
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中国气候特征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1)冬寒夏凉
①:原因
②:热量不足
③:气温年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大
⑤:太阳辐射强
地势高,空气洁净,以晴天为主,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间长,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方,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地势高,得到的地面辐射少,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弱。
一年一熟,喜温凉的农作物(青稞、春小麦)
空气稀薄,以晴天为主,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高原高山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空间上:有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降水逐渐减少
时间上:干湿季节明显,4-9为雨季,10-3为干季。
(2)降水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
气候特征:该地区气候以高寒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较低,辐射强烈,日照多,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各地降水差异性较大。
农业分布:在部分河谷地带形成了种植业,如湟水谷地、拉萨河谷地等区域;在其他海拔较高区域形成了高寒畜牧业。
简单概括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特征,并综合分析该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分布的影响。
高原高山气候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中国气候特征
1.中国有哪些气候类型?
2.总结我国气候特征,并简述原因。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
①我国南北跨纬度较广(不同温度带),东西距海远近差异较大(不同干湿区);②冬夏季风风向、性质不同,③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不同及山脉走向多样(高原山地气候),各地气温、降水的组合状况不同,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在山南,从山顶到山麓,能领略从高山寒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
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
中国气候特征
结合上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特别显著的原因。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向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候特征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
地点 纬度 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气温年较差
齐齐哈尔 47.5° -19.6 22.6 42.2
巴黎 49° 3.1 19 15.9
北京 40° -4.5 26.4 30.9
纽约 40.5° -0.8 22.8 23.6
①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冬季与世界同纬地区相比,气温明显偏低; 夏季与世界同纬地区相比,气温明显偏高;气温年较差大。大陆性强。③降水: 降水总量较少,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集中于夏季)
为何我国的季风气候又被称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中国气候特征
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季风性气候对中国的影响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有利(优点):
①热量条件较为优越。
夏季普遍高温,大部分地区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除沙漠地区以外)最热的地方,使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能够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尤其是水稻种到东北是世界水稻种植纬度最高。
气候与农业生产
季风性气候对中国的影响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②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雨热同期有利于有利于作物、牧草、森林的生长,在同纬度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例如北纬15 -30 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而我国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是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利:雨热同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热。
弊: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造成旱涝灾害,农业减产。
气候与农业生产
气候与农业生产
草原放牧业
高寒牧业
旱地农业区
水田农业区
——影响农业类型
灌溉农业
河谷农业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
③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栽培多种林木,实行多种农业耕作制度。 
气候的大陆性强
①降水稀少,集中在夏季
②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30
20
10
0
-10
400
300
200
100
0
1
4
7
10
(月)
气温(℃)
降水量(mm)
乌鲁木齐
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气候与农业生产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干旱和高寒地区面积大:
我国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全国50%以上,加上高寒面积广大,不利于农业生产。
热量不稳定:
季风反常年分,东北冬季低温、江淮地区倒春寒与早霜、南方冬季强大寒潮都会给农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水旱灾害严重:
夏季风的不稳定性,给我国带来大面积的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陆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气候与农业生产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大陆性 季风气候 显著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杂 多样 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农作物及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西北
东南
植被
草原
荒漠
森林草原
森林
农业类型
新疆牧场
内蒙古牧场
旱作农业
水田农业
民居建筑
江南水乡
四合院
蒙古包
新疆
分析我国植被、农业、民居建筑由西北向东南变化的原因。
主要的气象灾害
0 4
Precipitation and dry and wet area in China
旱、涝
台风
寒潮
沙尘暴
“北京的确已经好多年没有沙尘暴天气了。”近年来北京沙尘天气也较本世纪初大幅减少。一方面,因气候变暖,冷空气相对势力较弱,因此大风天气相对减少。另一方面,也因北京周边和内蒙古等地的沙源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北方人:二月吃霾,三月吃沙,四月吃絮
暴雨洪涝
干旱
风雹
低温冷冻害和雪灾
台风
2016年
2019年
2016年——2019年全国主要气象灾害
寒潮
台风
洪涝
干旱 春 夏
成因:
夏季风的
强弱
成因:
夏季风的
强弱,
台风
夏 秋
秋末、冬季、初春
成因:
源于西
伯利亚、
蒙古的强冷空
气侵入。
成因:
形成
于热带洋面强烈的热带气旋。
夏 秋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的季节及形成原因
台风与寒潮在中国的路径
侵入中国的寒潮频次与路径
影响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
影响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受到寒潮的影响,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不易侵入。
吉林等地遭受低温冷冻灾害
2020年秋季,我国共出现8次冷空气过程,11月17-23日东北及内蒙古降温幅度超过14℃的面积达119万平方公里,吉林、辽宁共9站日降温幅度超过历史极值受冷空气影响全国共计5省(区)遭受低温冷冻灾害,其中吉林省受灾最重,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
1
东北地区遭受暴雪11月,蒙黑吉辽多地出现暴雪,11月17-23日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多地出现暴雪,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南部、黑龙江北部和南部、吉林中部最大积雪深度有15~25厘米,其中黑龙江南部达25~30厘米;黑龙江、吉林有14站最大积雪深度超过30厘米,吉林长岭、黑龙江密山达38厘米。季内,全国共计5省(区)发生雪灾,9.2万人受灾,其中内蒙古受灾最重,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2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寒潮
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快行冷锋)。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当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下降至5度以下时,可以发布寒潮警报。
源地 : 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季节 : 深秋到初春时节
寒潮过境时天气特点:
大风、降温、暴风雪、霜冻
寒潮造成的灾害:
①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②剧烈的降温使农作物发生冻害(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造成农业损失。
③暴风雪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交通通信中断。
④ 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造成畜牧业损失
⑤可以缓解旱情,杀死病虫害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寒潮
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
防御:
一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二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例如建塑料薄膜温室大棚、田间灌水或制造烟雾、包裹等保温措施。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寒潮
2020年夏秋季内,共有13个台风生成。台风生成数量比常年同期(10.8个)偏多2.2个;登陆我国的台风1个(第16号强热带风暴“浪卡”海南琼海市沿海登陆),比常年同期(2.5个)偏少1.5个。
受16号“浪卡”、17号“沙德尔”、18号“莫拉菲”和22号“环高”带来的风雨影响,海南、广东和广西的25县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0.4亿元;
受北上台风09号“美莎克”和10号“海神”的影响,东北和内蒙古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台风
形成时间
每年夏秋季节(7-11月)
形成原因
发源于热带洋面的热带气旋
分布地区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西北太平洋洋面水温高, 洋面加热近洋面的大气, 使大气膨胀上升, 洋面气压降低 , 形成热带低压。
由于上升的大气中富含水汽,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继续加热大气,促使大气进一步上升,带动底层空气不断上升,
洋面气压持续降低,使得外围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随着这一过程的持续进行,热带低压势力逐渐加强并形成台风。
台风登陆后:
①因失去了海洋水汽和热量供应,空气上升的动力减弱,低压中心的气压值逐渐升高。
②加上陆地摩擦力大,台风逐渐减弱,最终消亡。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台风
台风结构 台风眼 漩涡风雨区 外围大风区
天气
大气幅合运动,云层多增厚,气压下降,温度增加,风力加强
强烈的上升气流,产生狂风暴雨
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无风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台风
影响---台风过境的天气特点: 狂风暴雨,会造成巨大的风灾和水灾。台风破坏力主要是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但是,台风有过也有功,过境时也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可以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
狂风
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暴雨
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台风
全球各个海域中,西北太平洋水温较高, 是全球台风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台风中心在西北太平洋形成后,向西、向北、向西北、方向移动,进而影响我国,所以,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是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台湾、福建、广东、广西)。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台风
如何防御台风?
加强台风的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1)常规气象观测
(2)沿海地区布设测台雷达网
(3)气象卫星探测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台风
夏季风的强弱,进退规律的反常,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以及年际变化,甚至形成旱涝灾害。
“北涝南旱、北旱南涝”
夏季风太弱:
南方进入较早、雨期长、退的较晚时,雨量大形成洪涝,北方则雨期推迟,出现旱灾。——北旱南涝
夏季风太强:
南方雨期短,形成“空梅”, 出现干旱。雨期停在北方,形成洪涝灾害。——北涝南旱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旱涝灾害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雨涝灾害
雨涝灾害
洪水灾害
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根据雨涝发生季节和危害特点,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秋涝。
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其中,洪水灾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雨涝灾害
●社会影响:
洪涝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
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饮水困难等。
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
身体健康。
●自然影响:
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
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
区域可持续发展。




工 程
措 施
非工程
措施
洪泛区土地管理
实行防洪保险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与对策
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
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
修筑堤坝
加强立法执法监督
危害与防御、减轻水旱灾害的措施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干旱灾害
干旱
10月中下旬至11月干旱露头并发展
黄淮、江淮等地10月下旬开始雨少温高,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至11月17日,京津冀豫皖苏鲁七省(市)中旱及以上干旱面积达22.2万平方公里,重旱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11月19日我国中东部出现明显降水过程,上述地区干旱解除。江南、华南10月中旬以来干旱露头并发展,至11月19日,江南、华南地区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46.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旱4.7万平方公里;气象干旱造成福建、江西部分县市土壤表墒较差,给旱地作物生长及蔬菜、马铃薯播种造成不利影响,广东、福建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局地发生森林火灾。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干旱灾害
●干旱:
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
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
缺水的现象
●旱灾:
于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在中国,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最为“干渴”的并非是沙漠广布的西北地区,而是华北平原
尤其在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标准中,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红线
资料来源:星球研究所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干旱灾害
雨带移到北方,受高温影响,形成夏秋旱。
夏季受西南干热风和高温天气影响,形成四季均可出现的旱灾。
华南地区
西南地区
华北地区
江淮地区
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带未到。
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春旱、长江流域伏旱的形成原因。
我国华北地区的春旱成因解析
形成春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少雨
我国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
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的季节,农业用水量较大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干旱灾害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成因解析
时间:7、8月盛夏时节(梅雨过后)
成因: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气压(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天气:潮湿、闷热、少雨,称为“伏旱” 影响:伏旱天气若过长,会出现旱灾,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时若有台风登陆,台风雨可缓解旱情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干旱灾害
1、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
2、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
3、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①危害: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②防御措施
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云贵高原干旱
危害与防御、减轻水旱灾害的措施
(1)时间:冬春季节
(2)影响地区:北方地区
西路影响: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西北路影响: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3、成因:
(1)自然:气候干旱且多大风天气,地表疏松
(2)人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垦殖
4、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三北”防护林
中国气象灾害多发—沙尘暴天气
主要的气象灾害
地区 季节 特点 防治措施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寒潮 除青藏高原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如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
营造沿海防护林
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我国主要灾害天气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区 季节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 夏初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
出现“空梅”天气
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 7月 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 天气酷热少雨, 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春旱 华北 3-5月 降水少,农作物需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 6-8月 降水时间长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 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空间 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最多火烧寮,最少托克逊
800mm年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
影响因素:夏季风、海陆位置、地形
时间 特点:集中于夏秋季,季节、年际变化大。雨季南长北短。
影响因素:夏季风强弱,进退规律异常
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干湿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划分
降水
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
影响因素:纬度、季风、海陆位置、地形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
旱涝、寒潮、台风等
主要气
象灾害
气温
中 国气 候
冬季 特点: 南北温差大。 最冷漠河,最热海南 影响因素
1月0℃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 纬度、
夏季 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冬夏季风
最热吐鲁番、最冷青藏高原 地形
温度带:根据积温划分
学习气候,趋利避害,因势利导,
科学指导,人地协调。
季风性气候对中国的影响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band
-03
教学小结
中国的气温时空分布差异
中国的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的主要气候及其特征
中国的常见气象灾害
中国一月气温,七月气温分布规律
中国的温度带与农作物熟制
中国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
锋面雨带移动与年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
中国的干湿地区与耕地类型
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气候类型多样与季风气候显著及其影响
中国常见气象灾害 (寒潮、台风、旱涝)
中国各气象灾害成因,危害及其影响
课堂习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