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区域地理教学3-中国的气候(共1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区域地理教学3-中国的气候(共1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0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8张PPT)
中国的气候
China's population and nationality
O3
课标要求
1.结合资料,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结合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成因以及季风活动、东部锋面雨带对降水的影响。
3.知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4.运用资料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 录
COTENT
一、气温的时空分布与温度带
二、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三、气候特征及成因
四、中国主要气象灾害
中国的气候
秋裤已然hold不住,御寒需得穿棉裤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们不用穿秋裤
宁可一日不耍酷,不可一日无秋裤
新课导入
中国的气候
常见天气符号
中国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概念的辨析
天气指某地区的大气在短时段内的状态(阴晴、冷热、风、雨、气压等) ,突出特点是多变。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气候的基本要素
气温和降水
天气多变的影响因素: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等)
3.气候的特征描述
气温:气温高低及变化(日较差、年较差)
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及变化(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储备知识
中国的气候
4.影响气候的成因
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人类活动等
4.主要的气候类型
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寒带(2种)高原山地
5.主要的气象灾害
低温冻害(寒潮)、高温、干旱、暴雨(雪)、台风、沙尘暴、
大风、冰雹、干热风、冻雨、龙卷风、浓雾等
储备知识
0 1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national situation of South Asia
图示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冬夏气温分布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思考一:结合右图,描述我国一月份的气温分布特征。
①南暖北寒,自南向北递减;
②最高气温在海口(–32°C以下),最低气温在漠河(16-20℃),南北温差大;
③东部等温线与纬线行,西部等温线比较弯曲, 部分地方出现闭合。
-28℃-(-32℃)
16℃-20℃
一月份气温
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1月平均气温
特点: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逐渐减低,南北温差大;
1月0°等温线大体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
思考: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原因)
形成原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
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北太阳辐射弱,而且白昼时间短,南北方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差值大。
(2)冬季风:
冬季风源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距北方近,南下时加剧北方严寒。
(3)地形:
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冷空气对南方影响小。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①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②A段大致东西走向,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
③B段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受地形(山脉)的影响。
B
A
淮河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秦岭
思考三:指出A段与B段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并说出主要影响因素?
一月份气温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漠河:
①纬度高,太阳高度角较小,白昼时间较短,获太阳辐射较少;
②邻近冬季风源地,故漠河冬季气温较低。
青藏高原: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时间较长,获太阳辐射较多;
②远离近冬季风源地,且位地势较高,冬季风影响较小,故冬季气温较高。
思考四:为什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为漠河而不是青藏高原。
1月平均气温最低值-31℃左右
漠河
一月份气温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思考一:结合右图,描述我国七月份的气温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东部等温线平行于海岸,高山地区等温线闭合,大致与等高线平行)。
最低值-青藏高原;最高值-新疆吐鲁番盆地
0℃-8℃
32℃-36℃
16℃-24℃
32.7℃
七月份气温
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特点: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思考: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原因)
形成原因:
全国普遍高温的原因: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辐射并不比南方少;
(2)亚欧大陆位置:
亚欧大陆面积大,夏季增温快。
(3)夏季风影响:
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北方雨季短,晴天多,增加了太阳辐射量。
中国7月平均气温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思考二: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①纬度:纬度较高,夏季昼长长,日照时间长。
②天气: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盆地四周高,受海洋影响小,多晴天,太阳辐射强。
③下垫面:内陆荒漠,比热容小,升温快
④地形:吐鲁番盆地低洼而闭塞, 不易散热。气流越过山地时,下沉增温作用强。
35℃
七月份气温
分析我国7月吐鲁番盆地形成最高温的成因。
1.气温分布特点
①纬度:纬度较高,夏季昼长长,日照时间长,接受的太阳辐射多。
②天气: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多晴天,太阳辐射强。
③下垫面:少植被,内陆荒漠,升温快。
④地形:吐鲁番盆地低洼而闭塞, 不易散热。
⑤大气环流:气流越过天山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思考三:读图分析:夏季青藏高原气温低(5.4°C)的原因?
①海拔:海拔高,气温低。
②大气: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易散失。
0℃-8℃
七月份气温
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青藏高原的原因。
①海拔高、气温低(根本);
②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
保温作用差;
③地形较平坦,风速大,散热快
1.气温分布特点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1)等温线图中各地温度数值大小、变化、极值和较差
纬度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大致与纬线平行
海陆位置因素→与海岸线平行(与纬线斜交)
地形因素→与等高线平行或呈封闭曲线
(2)走向:
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别大,气温变化剧烈
(3)疏密:
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影响可能使等温线弯曲
(4)弯曲:“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受海陆位置、地形、城市热岛等影响可能使等温线闭合
(5)闭合:“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等温线的判读技巧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等温线的判读技巧
等温线的判读技巧
积温>8000℃
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地区:台、粤、滇的南部、琼
主要农作物:水稻、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椰子、油棕、胡椒、剑麻、香茅、腰果、可可)
热带
油棕
2
积温:4500℃—8000℃
耕作制度:一年两至三熟
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
主要农作物:水稻(双季稻,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要赶在农历立秋前插种完毕,到11月时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油菜(冬油菜,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各省和云贵高原地区)、亚热带水果(柑橘、甘蔗、李、樱桃、枇杷、葡萄、梨、桃子、油橄榄)
亚热带
积温:3400℃—4500℃
耕作制度:两年三熟至一年二熟
地区: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塔里木盆地
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桃、杏、枣、柿)
暖温带
积温:1600℃—3400℃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地区: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准噶尔盆地
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大豆、谷子、亚麻、玉米、甜菜
中温带
积温:<1600℃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地区:黑龙江省北部与内蒙古的东北部
主要农作物:春小麦、马铃薯
寒温带
积温:<2000℃
耕作制度: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地区:青、藏、川西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高原气候区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小麦
二者的芒不同,青稞的芒要比小麦的麦芒稍微高一点,这也是二者在外观上最直接的区别。
二者的穗子数量的不同,小麦每节是一个穗子,但是青稞每节有两三个穗子。
小麦的穗子是扁平的,里面是一颗颗的麦粒,有外壳,而青稞是没有外壳的,因为这个原因,青稞又被人民称之为米大麦、裸大麦。
青稞
我国的温度带
温度带的划分
把温度≧10℃的持续期,可视为生长期。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带。
中国温度带的分布
气温时空分布的差异
温度带 范围 积温 熟制及主要作物
寒温带 <1600℃
中温带 1600—3400℃
暖温带 3400—4500℃
亚热带 4500—8000℃
热带 >8000℃
黑龙江省北部、
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
大麦、马铃薯等
东北和内蒙古大
部分、新疆北部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亚麻、高粱、甜菜等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
地区和新疆南部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温带水果等
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冬小麦、亚热带经济作物等
滇、粤、台的
南部和海南省
水稻一年三熟、
热带经济作物
我国的温度带
0 2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national situation of South Asia
图示巴基斯坦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1mm的降水量是指在单位面积降水量到达水深1mm。
①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②空气中有凝结核;③气温较低;④当水滴体积增大得足以下降到地面。
雨、雪、冰雹等
1.降水量
2.降水的形成条件
3.降水的形式
储备知识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1)对流雨
成 因:
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特 点:
降水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
分 布:
赤道及两侧地区常年发生,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易发生在夏季午后。
4.降水的类型
储备知识
报时雨
材料一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的土隆加贡,每天都要下两场非常准时的大雨:第一次是下午3点钟,第二次是下午5点半。人们把这种准时下的大雨,称为"报时雨"。那些地处偏僻的山村小学,过去因没有钟,就以下雨作为学校作息时间:第一次是上学时间,第二次是放学时间。多少年来,大雨十分"遵守时间",从未发生过差错。
材料二 在南美洲巴西的巴尔市,也有这种"报时雨"。这个城市每天都要下几次雨,而且每次下雨的时间天天又都是一样的。几十年来,当地居民都习惯地用下雨来掌握时间,很少有人使用钟表。在那里,人们联系工作,或情人约会,他们不是说上午几点钟或下午几点钟,而是上午第几场雨或下午第几场雨。
报时雨
土隆加贡地区地处热带,一年中基本没有四季交替,只有高温炎热的夏季。每当太阳升起,地面上的水开始蒸发,水汽上升到一定高度便开始凝结成雨,雨水到达地表正好是3点前后。
由于水汽来不及供应,雨水很快就停了。但是下午的温度更高,蒸发更快,所以水汽再次凝结成雨落到地表的时间是下午5点前后。由于当地气候稳定,为这样的周而复始提供了条件,便形成了奇特的“报时雨”。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2)地形雨
成 因: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山坡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 点:
降水强度较大,雨时较长。
分 布:
山地的迎风坡。如果海拔较高,则分布于山腰处。(雨影效应、焚风效应)。
4.降水的类型
储备知识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3)锋面雨
成 因: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特 点:
冷锋:持续时间短,范围较小,强度大;
暖锋: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大,强度小。
分 布:
中纬度地区,冷暖气流频繁交汇。
4.降水的类型
储备知识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4)台风雨
成 因:
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 点:
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分 布:
形成于热带洋面上,多影响低纬大陆东岸。时间上主要是夏秋季。
4.降水的类型
储备知识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分布特点:
①总体分布不均;
②东南沿海多,西北内陆少;
③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思考一:结合右图,描述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思考一:结合右图,描述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原因:
我国东南地区距海近,受夏季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地区距海远,加之受地形的阻隔,受夏季风的影响小,有的地方甚至受不到夏季风影响,降水少;
D
C
B
E
A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思考二:结合右图,分析火烧寮(A)成为我国“湿极”和托克逊(B)成为我国“干极”的原因
(1)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湿极”的原因:
①夏季受来自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带来大量水汽;
②冬季受到来自太平洋东北季风影响;
③地处台湾山脉迎风坡,多地形雨;
④纬度较低,夏秋季多对流雨和台风雨;
⑤日本暖流经过,增温明显
火烧寮年均降水日数达200多天,全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下雨,从11月到次年3月,火烧寮的冬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一半。火烧寮的历史最高降水量达8409毫米,1906至1944年38年资料统计,火烧寮平均降水量为6557毫米,现在虽然没有这么高了,但是也超过3000毫米,这降水量还是很大的,长期保持中国年平均降雨量的最高纪录。
B
A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思考二:结合右图,分析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湿极”和新疆托克逊成为我国“干极”的原因
(2)新疆托克逊成为我国“干极”的原因
①托克逊深居内陆,距海远;
②高山环绕,盆地闭塞,水汽难以进入。
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B
A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思考三:分析青藏高原东南部和滇西南(C)降水多的原因。
雅鲁藏布江与横断山脉以西,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湿热水汽遇河谷抬升,形成地形雨
C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思考四:分析伊犁河谷(D)被誉为“塞外江南”“西域湿岛”的原因。
伊犁河谷虽然深居内陆,但是向西敞开的喇叭形谷地,有利于西风从北大西洋带来的海洋湿润气流进入。
湿润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从而成为西北干旱地区中的“湿岛”;而谷底相对较少,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D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杏花沟-----山坡上的杏树竟然是倾斜的,形成 “醉汉树”-----由于重力作用,山坡上的土壤向下蠕动拖动根部向下运动,造成树干倾斜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思考五:分析福建省沿海地区(E)降水少于内陆地区的原因.
福建沿海地形比较平坦,对夏季风抬升作用相对较弱,降水较少一些;西部有,对夏季风阻挡抬升作用强,武夷山的东南侧降水较多。
E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3.A、B、C、D降水较多的原因。
D处于祁连山地区,对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有抬升作用,多地形雨。
A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沿河谷深入,随着地势的抬升,多地形雨;
B位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C位于伊犁河谷,处于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的迎风地带,多地形雨。
A
C
D
B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2)我国降水时间的分布(特点、原因)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形成原因: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特点:
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5-10月),越往北集中性越强;
南部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西北>北方>南方)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节
30
20
10
0
-10
400
300
200
100
0
1
4
7
10
(月)
气温(℃)
降水量(mm)
哈尔滨
30
20
10
0
-10
400
300
200
100
0
1
4
7
10
(月)
气温(℃)
降水量(mm)
北京
30
20
10
0
-10
400
300
200
100
0
1
4
7
10
(月)
气温(℃)
降水量(mm)
武汉
30
20
10
0
-10
400
300
200
100
0
1
4
7
10
(月)
气温(℃)
降水量(mm)
广州
30
20
10
0
-10
400
300
200
100
0
1
4
7
10
(月)
气温(℃)
降水量(mm)
乌鲁木齐
原因:夏季风、冬季风温湿性质不同
特点: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原因:夏季风进退异常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锋面雨带
①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
②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约5到8个纬度 ;
③锋面雨带 与 “副高”同进退。
1.“副高”与 锋面雨带的关系
夏初(6月)“副高”延伸至20°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7~8月“副高”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江南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夏季风
冬季风
4-5月份
华南雨带
高压脊线
锋线
北纬15°-20°
副热带高气压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夏季风
冬季风
6-7月份
江淮雨带
高压脊线
锋线
北纬20°-25°
副热带高气压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夏季风
冬季风
7-8月份
华北、东北雨带
高压脊线
锋线
江淮伏旱
北纬25°-30°
副热带高气压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4 - 5月
华南雨带
4-5月
北上的暖湿(夏季风)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华北地区春旱
6-7月
锋面雨带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并在此大约摆动1个月左右,阴雨连绵
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梅雨季节
长江中下游雨带
6 -7月
干旱
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7-8月
夏季风继续向北,锋面雨带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
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
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9-10月
9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锋面雨带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
10月,夏季风从我国大陆退出,雨季也随之结束。
华北 - 东北雨带
7 - 8月
4 - 5月
华南雨带
长江中下游雨带
6 -7月
干旱
7 - 8月
9月
10月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取决于夏季风的进退
4、5月
6、7月
7、8月
9月
10月
华南地区
华南雨季
江淮地区
江淮梅雨
华北、东北
华北、东北雨季
江淮伏旱
退回长江以南
南方秋雨
雨带退出大陆
大陆雨季结束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9月,锋面雨带南撤,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10月退出,雨季结束。
7、8月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天气)华南则因为热带气旋(台风)明显,进入第二汛期。。
4、5月在我国
华南地区(珠江流域)
6月,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形成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6-7月份
7-8月份
4-5月份
锋线
夏季风
冬季风
华南雨带
江淮雨带
原因
雨带位置
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多暴雨天气
准静止锋影响,锋面雨带徘徊于此,形成梅雨天气
华北雨带
东北雨带
锋面雨带北移控制本区,出现北方盛夏暴雨天气
●9月份:东南季风减弱,冬季风变强,锋面雨带迅速南移至长江流域以南。
●10月份:夏季风向南退出大陆,雨带撤出中国大陆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①4、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北地区出现春旱;
②6~7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
③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出现伏旱;华南则因为热带气旋(台风)明显,进入第二汛期。。
④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流域(华西秋雨);
⑤10月:雨季结束。
(1)正常年份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的规律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北跳:
“副高” 强,位置偏北靠西,夏季风强,雨带推移快,形成南旱北涝;
“副高” 弱, 位置偏南靠东,夏季风弱,雨带推移慢,形成南涝北旱。
西伸:
副高势力向西部延伸,会导致西部地区降水增多。
(2)副高移动路径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华西秋雨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海陆位置: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及山脉阻挡,降水少。 夏季风:东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西南季风影响我国南部和中部。 东南湿润,愈向西北愈干燥;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明显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秋季节; 夏季受温暖湿润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使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降水年际变化比较大 夏季风强弱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 降水的南北差异 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北方雨季短,降水量小。 由(副高)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的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知识小结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①大气环流:①低压多雨,高压少雨;
②西风多雨,信/东风少雨;
③夏季风多雨,冬季风少雨。
②海陆位置:沿海多雨,内陆少雨;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
③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等降水量线与等高线平行)
④洋流:暖流流经区多雨,寒流流经区少雨。
⑤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分工增雨等。
降水的影响因素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思考一:结合下图,说明不同干湿度地区对应的耕地类型和农业类型?
中国的干湿区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我国干湿地区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200㎜
400㎜
800㎜
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
思考:湿润与半湿润,半湿润与半干旱,半干旱与干旱之间划分的等降水线是多少?
干湿地区的划分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干湿区 湿润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主要农业 类型
(2)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水田农业
(1)划分依据: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干湿区 半湿润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主要农业 类型
年降水量:
400mm--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南部
青藏高原东南
森林、草原
旱地农业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干湿区 半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主要农业 类型
年降水量:
200mm--400mm
蒸发量>降水量
内蒙古东部、
黄土高原北部
青藏高原大部
天山南北
草 原
草原畜牧业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干湿区 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主要农业 类型
年降水量:
<200mm
蒸发量>降水量
新疆、
内蒙古高原西部
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山地畜牧业
绿洲农业
年降水量:>8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
分布: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和北部
土地利用: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湿润区
年降水量:400—8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草原
分布:东北和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东南部
土地利用:以旱地为主的农业
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200—4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草原
分布: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北、青藏高原大部分
土地利用: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2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荒漠
分布: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土地利用:山地牧业,绿洲、河谷灌溉农业
干旱区
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农业生产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水田农业、林业(水稻、甘蔗)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 草原 旱地农业(小麦、棉花)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灌溉农业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知识小结
0 3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national situation of South Asia
图示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a.800mm等降水量线
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
b.400mm等降水量线
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c.200mm等降水量线
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在图中描出200mm、400mm、800mm等年降水量线,并画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50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A ,B ,
C ,D ,
E 。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脉
A
B
E
D
C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思考一:结合右图,说出我国右那些气候类型。
思考二:结合右图,描述我国气候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1)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原因:国土宽广;海陆兼备;地形多样。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思考一:结合右图,说出我国右那些气候类型。
思考二:结合右图,描述我国气候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
——原因:中国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显著。
注意:热季:云南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印度低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蒙古高压
阿留申低压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偏北风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偏南风
太平洋、印度洋洋面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形成原因:
跨纬度大(4°N——53°N),
距海远近不同(73°E——135°E),
地形多样(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 主要特征 分布区
热带季风气候 全面高温,旱雨季明显 云南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温带季 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西北地区
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高,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小,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青藏地区,天山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1
2
3
4
5
读下图,说出①-⑤各地区的气候类型。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⑤高原山地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温带季风气候
①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自然带
植被类型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台湾岛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
受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交替控制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自然带
植被类型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秦岭 - 淮河以南及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受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交替控制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自然带
植被类型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秦岭-淮河以北,黄土高原、大兴安岭以东地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受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交替控制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点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自然带
植被类型
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内蒙古、黄土高原与河西走廊、南疆与北疆
温带草原、荒漠
温带草原、荒漠带
受大陆气团的控制,深居内陆,水汽难以达到
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特点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自然带
植被类型
地形高、气温冷、
降水随高度变化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垂直自然带谱
垂直自然带谱
受地形影响大
1.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成因:
跨纬度广;
东西距海洋远近不同;
地形复杂多样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②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
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
形成原因: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
冬季风:亚洲高压控制,寒冷干燥,从高纬陆地吹向低纬海洋,盛行西北风(偏北风)
夏季风:夏威夷高压或副高控制,温暖湿润;东南风(东部地区,来自太平洋)
西南风(西南地区,来自印度洋)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③雨热同期
成因:
夏季,除高原、山地外,我国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偏高;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5-9月,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④大陆性强
成因:
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且相对集中。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
纬度位置 纬度高,获热少,气温低;纬度低,获热多,气温高。
海陆位置 沿海温差小,降水多;内陆温差大,降水少。
季风影响 冬季风干燥,加剧南北温差;夏季风湿润,带来丰沛降水。
地形影响 海拔升高气温下降,地势升高1000m气温下降6℃;
山脉两侧气候不同;
地形雨的形成。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季风区
非季风区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①雨热同期,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热
②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低,可减少病虫害
③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造成旱涝灾害,农业减产
季风对农业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季风 气候 显著 冬季寒冷,会冻死部分农作物的害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
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 同期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能够种植棉花、玉米等喜温作物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
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气候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种类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北支气流:绕过新疆北部后和南下的大陆性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势力增强。
南支气流:经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南北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侧110°E附近汇合,汇合处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
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易出现干旱。
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分界线上的云海
右侧为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气温下降幅度不大;
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人我国西北地区,加剧了甘肃、新疆一带气候的干旱。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
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 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白线上的一片“绿洲”。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0 4
常见的气象灾害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national situation of South Asia
图示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常见的气象灾害
-台风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寒潮灾害
-旱涝灾害-
-沙尘暴灾害-
寒潮
Cold wave
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寒潮的实质就是冷锋天气)
3
常见的气象灾害
发生时间:秋末、冬季、初春(冬半年)
源地: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强冷空气侵入(寒潮的实质就是冷锋天气)
影响地区:除西藏、云贵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
带来的后果:严寒、大风、霜冻,影响生产、生活;但也可以缓解旱情,杀死病虫害等
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
寒潮
常见的气象灾害
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寒潮
台风
Typhoon
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副高减弱和断裂,
台风北上登陆或转向
副高强大,且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
副高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
常见的气象灾害
发生时间:夏秋季节(7-11月)
源地: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西北太平洋最多
影响地区:粤、台、琼、浙、闽等沿海地区
带来的后果:狂风暴雨带来灾害,但也可以缓解伏旱
我国台风移动主要路径示意图
S-diagram of the main track of typhoon movement in China
台风
常见的气象灾害
狂风
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暴雨
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Typhoon and its harm: a comm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 China
中国的常见气象灾害 – 台风及其危害
台风
我国的旱涝灾害和当年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
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迅速北移,长时间滞留在北方,造成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长时间滞留在南方,造成南涝北旱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旱涝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
发生时间:
夏秋春夏多旱,夏秋多洪涝
梅雨:春末夏初
伏旱:7、8月份 春旱:春季
特点:
源于降水季节不均,年际变化大,
台风带来的影响
江淮准静止锋、副高等天气系统影响
影响地区:
大部分地区常交替出现旱涝灾害
如江淮地区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北地区的春旱
带来的后果:
造成国民经济、生命财产严重损失
旱涝灾害
雨涝灾害
雨涝灾害
洪水灾害
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根据雨涝发生季节和危害特点,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秋涝。
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其中,洪水灾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
(三)常见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
●社会影响:
洪涝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饮水困难等。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自然影响:
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
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
区域可持续发展。
雨涝危害
旱涝灾害
中国旱灾频率分布图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in China
常见的气象灾害
Cause analysis of spring drought in North China……
我国华北地区的春旱成因解析
形成春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少雨
我国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
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的季节,农业用水量较大
旱涝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成因解析
时间:7、8月盛夏时节(梅雨过后)
成因: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
天气:潮湿、闷热、少雨,称为“伏旱”
影响:伏旱天气若过长,会出现旱灾,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时若有台风登陆,台风雨可缓解旱情
旱涝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
1.时间:冬春季节
2.影响地区:北方地区
西路影响: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西北路影响: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3.成因:
(1)自然:气候干旱且多大风天气,地表疏松
(2)人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垦殖
4.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三北”防护林
沙尘暴
雾霾
Cold wave
雾霾属于“天气现象和污染现象交叉的复合现象”。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文件的定义,霾并不在气象灾害之列。虽然霾的产生与气象条件有一定联系,但主要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简单地说就是“人祸”大于“天灾”
常见的气象灾害
地区 季节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6月 阴雨连绵—降水多; 出现“空梅”—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天气酷热少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春旱 华北 3-5月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干旱 华北、 西北 冬春 空气干燥 土壤缺水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作物品种;
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
常见的气象灾害
地区 季节 特点 防治措施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寒潮 除青藏、云贵高原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如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春季最严重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建立健全减灾工作、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