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5 20: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教案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的内容及影响
2.掌握清政府实行立宪政治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3.知道中国帝制终结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4.掌握《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了解其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二.
过程和方法
1.利用重现历史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和时代的背景来认识历史史实,培养学生分析的全面性。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不同观点和历史横纵向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课前分小组搜集资料,总结答案,课堂上发表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革命党人为民主献身、奋斗的精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
2.树立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民主和法制意识。
3.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实施情况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培养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1.武昌起义后共和制如何诞生2.《临时约法》中体现的民主思想和原则
【教学难点】1.对《钦定宪法大纲》的评价2.对《临时约法》的比较和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清末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专制与民主势力的斗争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内容多,头绪复杂,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一些知识的前后比较和理清民主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线索,能够透过现象看清一些史实的本质。
【教学方法】
1.学法指导:历史学习三步曲“引导思考-自主探究-分析总结”
2.读书指导: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圈点划批和思考比较
3.情景教学:影视资料、生动语言、走进历史、感同身受
4.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讨论,课下研究,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导入新课】
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
( http: / / www.21cnjy.com )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一条条不平等条约不断袭来。鸦片战争后100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民主与专制势力也不断进行斗争,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多失败,比如?(戊戌变法)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民主势力的一个重大胜利。
根据课题和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与此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解读课标,了解教材中辛亥革命前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包括哪些事件。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提示本节课讲学习前四个要点)。
【新课探究】
“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总结分析”)
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再给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总结。
一、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民主思想的传播——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思考: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治体制上有何不同主张?
改良派: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民主共和制
1、论战的中心:从论战的中心和基本主张中引导学生理解:这场论战的实质(关于什么问题的论战)及带来的影响:
2、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进行的论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影响:对于其影响,重点强调民主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传播,特别是更多的人接受革命的思想,使后面革命的发生有了更坚实的思想基础。
提示学生思考: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除了封建势力是很大的敌人之外,还有什么势力?那么这两派的论战中有没真正涉及到?
(3)缺陷:但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反动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这也对后来的革命产生影响。
面对风起云涌的斗争,清政府被迫有所行动。
二、清政府的反应

)清末新政(1901-1904)
1背景: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
3、措施和客观影响
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编练新军-
③改革学制。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有利于
民族资’级
的发展
4、结果:激化了阶级矛盾
5
评价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
( http: / / www.21cnjy.com )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首先,由于举办“新政”,清政府允许地方自行筹款,每年要向各省摊派2300万两,这些都以捐税的名目直接或间接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人民不胜负担,自发斗争更为广泛。有的地方由“抗洋捐”、“反赔款”发展到武装起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其次,“新政”虽然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门,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现了新旧机构重迭,如军机处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等。1905年7月的上谕也承认,实施新政“数年以来,规模虽俱,而实效未彰”。(《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5364页)再次,由于“新政”的目的与施行后出现的新生力量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引起了新旧势力之间以及旧势力内部对待新势力不同态度的派系之间的种种纷争。这就加剧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盲、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在“新政”推行期间,袁世凯抓住“练兵”、“筹饷”两项要政,奏请拨款100万两,编成北洋六镇。同时,还担任参预政务、督办关内铁路等要职,羽翼遍布朝廷内外,死党分据要津,成为声势显赫,左右朝政,继曾国藩、李鸿章而起的又一权臣。
但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总的来看,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半封建性质,当时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新政”与戊戌变法的背景相比,既有相同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危机的加深,也有不同点是领导阶级不同,即“新政”是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而戊戌变法是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新政”内容角度看,改革官制、兵制和学制等,主要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够适应列强的需要;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等,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笼络人心。分析结果时,要求树立一分为二的观念看问题,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更多是其局限性。由于没能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过程中大量增加捐税,更加促使人民不断起来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们在一起
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1905年慈禧太后称“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束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行之”.
慈禧所谓的“立宪”是指什么?如若行之,她的目的何在?
二)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
1、原因: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
2、目的:为遏制革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历程:五大臣考察宪政---宣布预备立--设资政院、谘议-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出台(1908年)
引导学生思考:认为《钦》的出台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还是清政府的进一步专制?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的历史信息和资料解释历史观点的能力。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他们认识到《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中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3、内容:(1)积极:皇帝的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消极:宪法钦定,皇帝的权利很大;与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相去甚远
4、评价: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1)积极性:①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②、君权有了一定的限制,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更改法律。拉开了封建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序幕。
③预备立宪传播了宪政知识,进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④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
2)局限性:三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十分有限。
3)地位:《钦》是中国第一部宪法文件。
4)后果:①立宪派分化,②汉族官僚离心,③清政府空前孤立
思考:“日本宪法”为何最受清廷青睐?
让学生阅读后在课本找出答案
由此可见,原本想响应立宪呼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而出台的《钦定宪法大纲》没有满足立宪派的愿望?没有。但这时,清政府又做了一件让立宪派失望的事。那就是被称为“皇族内阁”的第一届责任内阁的出台。
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立宪派的一员,面对政府一次次让你失望,你会如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或继续斗争或失望,投向革命。
立宪派的彻底失望——“皇族内阁”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皇族内阁”,责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劻,13个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骗局暴露----立宪派分裂----增强革命力量----摧毁清统治
实质:是一场骗局,清政府“预备立宪”极力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权力。
延伸探究:晚清政府有哪几次政策的调整或改革?
①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②1898年的戊戌变法
③1901-1904年的清末新政
④1905---1911年的预备立宪
1906年8月归国后,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泽上奏密陈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并解释说,“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是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异同
⑴相同点:
①指挥者相同。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都是在清政府的指挥下进行的。
②发生时间大致相同。
二者都是在快要灭亡的清朝晚期进行的。
③目的相同。
都是为挽救快要灭亡的王朝而努力的。
⑵不同点:
①二者的结局不同。
清末新政取得了最终的成功,产生了一些比较显著的效果。但是,预备立宪被揭穿最终失败,是一场阴谋。
②进行的方式不同。清末新政主要是对国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制度军队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并且派出政府官员出国考察,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而预备立宪是进行一场阴谋的变革政府的活动.
③性质不同。清末新政是一场比较正义的维护政府统治的变革。而预备立宪是一场阴谋活动,非正义的企图篡权的活动。
问题探究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发动革命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辛亥革命是怎样推翻封建帝制的?
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思考: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发动革命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辛亥革命是怎样推翻封建帝制的?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辛亥革命做的准备
①思想基础:革命党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②组织基础:
a.
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b.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
东京)1905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革命时机成熟。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民主革命更加蓬勃发展。
与保皇派进行论战。相继举行多次起义。
2、辛亥革命的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问题探究
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怎样?原因是什么?在列强“严守中立”下,辛亥革命结果怎样?
态度:准备干涉
原因:西方列强并不真心希望中国实行它们在本国倡导的民主,更令它们担心的倒是辛亥革命会威胁到自己在华的实际利益。
列强原因: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列强认识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中国、保护白己在华利益的工具
结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探究延伸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原因和教训
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上共和国。而从辛亥革命的结果来看,这些基本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彻底改变,因此说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最终失败了.
失败的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妥协性: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脱离人民群众。③同盟会软弱无力。④没有自己的武装。客观原因: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强大。②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段。
教训:①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纲领。②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③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④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⑤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条件:
①帝国主义干涉革命,支持袁
反对敌视(态度)
--“严守中立”
(策略)----施加压力----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中国革命
(态度)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退让
④袁世凯的实力与反革命的两面手法
2.步骤:(1)“逼宫”(2)孙辞职(3)制造兵变(4)北京就任
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非袁不可”
在军事上,英、美、德、日等国军舰驶入长江,炫耀武力;俄日两国屯兵我国东北,集结待命。
在外交上,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而以让袁世凯出山统一南北作为承认中华民国的条件。
在财政上,列强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和军费开支极度困难。
袁世凯垂钓,貌似“隐居”,确仍遥控着北洋军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按
( http: / / www.21cnjy.com )照南北议和的条件,孙中山于13日辞职。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孙中山在辞职咨文中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要袁遵守。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附有三项条件的辞职咨文。这是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
南京方面委曲求全,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后,袁遂于民国元年3月8日以就职誓词电告于参议院,原电如下:
“南京参议院公鉴:麻(六日)电悉。所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条,一切认可。凯以薄德,忝承推举,勉任公仆,谨照三月初六日参议院议决第二条办法电达宣誓。下开宣誓词,请代公布。其文曰: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厚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兹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谨掬诚悃,誓告同胞。大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八日,袁世凯。”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成员十个部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有陆军、外交和教育三个部的总长是同盟会会员,其余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这些立宪派或旧官僚的总长有些长期不到职,有些偶尔参与部内会议,大都由次长代行,人称“次长内阁”。
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会出现“次长内阁”的现象?
1、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与妥协性决定的。
㈤巩固总结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共和任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客观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
第二,袁世凯有实力,列强与资产阶级各阶层一致倾向“拥袁弃孙”。
第三,外国势力和立宪派、旧官僚对革命的破坏。
第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困难,是孙中山“让位”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主观原因
第一,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
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与软弱性。(根本原因)
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①政治纲领——反帝反封不彻底;
②群众基础——没有发动并依靠下层劳动人民;
③政党基础——同盟会后期力量涣散;
④军事基础——武装力量不强
⑤政权基础——对外(列强)妥协;对内(立宪派、旧官僚)的妥协;
㈥探究延伸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
丙: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清末中国的民主力量是怎样与专制势力进行斗争的?
解题关键:注意关键词“清末”、“民主力量”、“斗争”。
思路引领:清朝末年,专制势力日益强化,为此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提示:(1)革命党人章炳麟、陈天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邹容等发表著作,声讨清朝统治者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罪恶,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2)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成立了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同盟会,并提出了政治纲领,后来发展成为“三民主义”。(3)革命党人同抵制革命的保皇舆论进行了论战,进一步传播了革命思想;同时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特别是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1912年初成立了中华民国。
2.从清末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历程,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题关键:“启示”是指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思路引领:清末民主与专制斗争,从形式上看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组织、武装斗争等;从过程上看,经历了从失败走向胜利;从结果看,具有很大的妥协性即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提示:思想斗争明确,从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炳麟等号召革命,到孙中山提出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再到同保皇派论战,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步步深入人心。有统一的革命领导组织──中国同盟会。有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如经历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终于赢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学思之窗】
1.请思考: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会出现“次长内阁”的现象?
解题关键:“次长内阁”指的是多由副部长参加内阁会议、决策等。
思路引领:注意两点,一是临时政府十个部中,有七个部的总长是立宪派或旧官僚;二是他们长期不到职,多由次长代行。
答案提示:(1)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2)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与妥协性决定的。
2.想一想:清政府为什么颁布这样一个“宪法大纲”?
解题关键:“宪法大纲”指的是国家的根本法的内容要点。
思路引领:《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在1908年颁布的,属于预备立宪的重要步骤之一。
答案提示:20世纪初民主革命蓬勃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政府决定实行君主立宪,颁布“宪法大纲”是其重要的举措,目的是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借“立宪法”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保障“君上大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历史纵横】
在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为何不遗余力地支持袁世凯?
解题关键:掌握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的史实。
思路引领:主要考查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答案提示: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朝统治风雨飘摇,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中国、保护自己在华利益的工具,故积极支持袁世凯夺取中国的统治权。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预备立宪”?
解题关键:要知道“预备立宪”的目的,首先要清楚其背景。
思路引领:一要结合背景谈目的,二要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
答案提示: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迅速发展,特别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成立的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以“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2.简述辛亥革命志士反封建专制斗争的主要历程。
解题关键:反封建专制斗争即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
思路引领:本题主要考查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思想斗争方面,20世纪初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炳麟等,号召人民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三民主义;革命党人与抵制革命的保皇舆论进行论战,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成立革命的领导组织,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和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最终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
学习延伸
思考“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间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
解题关键:理清“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两个概念,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思路引领:
“预备立宪”是在辛亥革命迅
( http: / / www.21cnjy.com )速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这个骗局很快被人们识破,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行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即武昌起义的胜利。
答案提示:(开放性试题,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