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淮安市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淮安市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6 18:54:05

文档简介

江苏省淮安市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2025·淮安)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在广袤的文学世界里,我们邂逅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作品,宛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的心灵。比如《骆驼祥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画卷,祥子的命运起伏,让人感慨万千。
1.“广袤”的“袤”读音是   ;
2.“沉淀”的“淀”读音是   ;
3.文中拼音对应的汉字是:邂   。
【答案】1.mào
2.diàn
3.邂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2)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3)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1.“广袤”的“袤”应读作:mào,广袤意思:广阔无边。
故答案为:mào
2.“沉淀”的“淀”应读作:diàn,意思:比喻 思想、经验、情感等经过积累而逐渐稳固或深刻化 。
故答案为:diàn
3.邂逅,应读作: xiè hòu,意思:偶然、不期而遇。
故答案为:邂逅
4.(2025·淮安)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课堂上总是夸夸其谈,积极回答问题,深受老师喜爱。
B.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C.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吸引了众多观众。
D.他的书法作品笔走龙蛇,入木三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答案】D
【知识点】造句
【解析】【分析】A:夸夸其谈: 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缺乏实质 ,通常用来形容人 喜欢说大话、空话,但缺乏真才实学或实际行动 。含贬义,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恰当;
B: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边观看 ,形容 置身事外,不参与、不帮忙 ,带有 消极冷漠 的态度。与语境矛盾,使用不恰当;
C: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节奏有变化 ,通常用来形容 说话、朗读、唱歌或音乐等声音的韵律优美,富有节奏感 。此处不合语境,使用不恰当;
D:笔走龙蛇:写字或作画时笔法矫健、气势奔放,如同龙蛇舞动 ,形容 书法或绘画技艺高超,运笔流畅有力 。此处形容书法高超,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的辨析理解。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注意成语(词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不要错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5.(2025·淮安)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C.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D.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
【答案】D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表述正确;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表述正确;
C: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表述正确;
D:《白雪公主》为格林童话,非安徒生作品。故: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2025·淮安)默写
6.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7.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8.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9.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答案】6.采菊东篱下
7.落红不是无情物
8.直挂远帆济沧海
9.沉舟侧畔千帆过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6.填上句,“菊”的上部是“艹”不要写成“竹”;“篱”不要写成“蓠”。
故答案为:采菊东篱下
7.填上句,“落红”不要写成“落花”;“化”不要写成“话”。
故答案为:落红不是无情物
8.填下句,“直”中间是三横,不要只写两横;“帆”不要写成“钒”;“济”不要写成“挤”;“沧海”不要写成“苍海”。
故答案为:直挂云帆济沧海
9.填上句,“沉舟”不要写成“陈丹”;“侧”不要写成“测”;“帆”不要写成“钒”。
故答案为:沉舟侧畔千帆过
10.理解性默写,提示语: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婵娟”不要写成“蝉捐”。
故答案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5·淮安)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传承传统文化,走进古典诗词”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1.班级要举办诗词朗诵会,请你为朗诵会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12.在活动中,老师要求大家从初中课本中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改写或续写。请你选择一首,完成这个任务。
【答案】11.示例:诵千古诗词,扬华夏文明
12.示例:改写示例:改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铁马冰河的梦境被雨声惊醒时,我正蜷缩在漏风的草庵里。檐下的铜铃摇晃着,像一柄生锈的剑,将四更天的风雨劈成碎屑。僵卧的躯体里,那匹曾在雪夜嘶鸣的战马,此刻正用鬃毛摩擦着朽木床板——它以为这是燕然山巅的冻土。续写示例:长安的残雪在二月里迟迟不肯融化,像一封被泪水浸透的家书。我站在破败的城墙上,看烽烟将天空割成碎片——那曾是王母金钗掉落人间的颜色啊!如今却成了游子望乡时喉头的一团血。草木在战火中疯长,用新绿掩盖焦土,仿佛春天只是来替死亡打掩护的。白头搔更短时,连发簪都成了多余的装饰。唯有那封家书,在怀中焐了又焐,直到墨迹与心跳渐渐同频。
【知识点】改写;续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宣传语要求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人们做什么,不希望人们做什么,必须明确具体地表达出来,所以内容要具体,紧扣主题,注意语言要简洁,一般在20字以内,通俗易懂,要巧用修辞,一般采用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妙传情意,要健康积极亲切友善。
(2)本题考查改写续写古诗词:改写古诗词需要兼顾诗意保留与创新表达,首先要结合注释和背景,梳理古诗的大意和情感基调 ,提炼关键词和核心意象作为改写支点;其次进行扩写:围绕意象添加场景细节,补充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适当运用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调整语言风格。续写古诗词需要兼顾原作的意境、韵律与个人创新。注意延续原诗意境:自然意象的衔接和历史人物的呼应;注意现代风格重构:散文式扩展,哲理式收尾;注意情感统一,避免词语重复。可以是诗词体裁的续写,也可以是散文体裁的续写。
11.根据题干,学校开展“传承传统文化,走进古典诗词”活动, 班级要举办诗词朗诵会 ,可知:是针对学生群体,强调“少年”与“青春”;宣传语要使用修辞手法,可考虑拟人、比喻、对举、对偶等;内容上:前句点明活动内容(诵读诗词),后句升华意义(传承文化)比如:一字一句皆风雅,一吟一诵总关情;诗词如灯,照亮文化长河;朗诵为桥,连接古今心灵;诵千年诗韵,做少年君子——让古典诗词在青春脉搏里跳动!等等
故答案为:示例:诵千古诗词,扬华夏文明
12.要求是选择初中课本中的一首,比如:改写:比如: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改写:群山披着素白的雪衣,连飞鸟的痕迹也消失了。唯有江心一叶孤舟,蓑衣老翁静坐如雕塑,钓竿挑起的不只是寒江的寂静,更是千年不灭的孤傲。又比如:比如《竹里馆》改写:独坐幽篁里,月光如纱,轻轻覆过青翠的竹叶。指尖拨弄琴弦,清音与竹涛应和,惊起栖鸟扑簌簌掠过梢头。四野无人,唯有山风携着暗香,将一曲淡泊揉碎在石阶上的斑驳光影里。
续写:比如:《续己亥杂诗·其五》 :西风卷尽残云色,独倚危楼数雁行。敢将衰鬓换青眼,且把新诗刻旧梁。莫道前路无知己,星河万里是故乡。或:夕阳将云絮撕成金箔时,马鞭悬停在驿道分岔处。我俯身拾起一瓣被马蹄碾碎的落花——这曾与群芳争艳的魂魄,此刻正以腐泥的形态,在来年春草萌动处复活。忽然惊觉:所谓天涯,不过是把故土叠进行囊;所有离愁,终将化作护养新生的春泥。
故答案为:示例:改写示例:改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铁马冰河的梦境被雨声惊醒时,我正蜷缩在漏风的草庵里。檐下的铜铃摇晃着,像一柄生锈的剑,将四更天的风雨劈成碎屑。僵卧的躯体里,那匹曾在雪夜嘶鸣的战马,此刻正用鬃毛摩擦着朽木床板——它以为这是燕然山巅的冻土。续写示例:长安的残雪在二月里迟迟不肯融化,像一封被泪水浸透的家书。我站在破败的城墙上,看烽烟将天空割成碎片——那曾是王母金钗掉落人间的颜色啊!如今却成了游子望乡时喉头的一团血。草木在战火中疯长,用新绿掩盖焦土,仿佛春天只是来替死亡打掩护的。白头搔更短时,连发簪都成了多余的装饰。唯有那封家书,在怀中焐了又焐,直到墨迹与心跳渐渐同频。
(2025·淮安)古诗词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3.潮平两岸阔:春潮涨满,江水与两岸齐平,视野变得开阔,“阔”字生动地写出了江面的开阔浩渺之态,给人以视野拓展、心胸舒展之感;风正一帆悬,风顺而和,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悬着,“正”和“悬”字精准地写出了船在江面上行驶时的平稳状态。这两句诗以开阔的视野、平正的构图描绘出一幅恢弘阔大、平和安宁的江面行舟图,既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的壮丽春景,又透露出作者在顺风顺水中扬帆前行的畅快心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同时也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14.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首先, 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身份和生活环境, 这有助于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品味古诗词的艺术表现: 从语言、 形象、 意象等方面品味句子的美, 包括音韵的韵律美、 意象的形象美、 意义的深远美等,理解诗句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解读诗句的内涵和意义: 理解诗句深层含义,理解诗句表达的主旨、 情感和思想, 探索其深层的内涵和所表达的哲理;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分析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 拟人、 夸张等, 以及句子的格律、 韵律等艺术特点; 探讨诗句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思考句子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以及其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结合个人感悟进行赏析: 最后, 可以结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从个人的角度对句子的赏析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发挥。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情感的把握。把握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可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可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也能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典故,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1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思是: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人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故答案为:潮平两岸阔:春潮涨满,江水与两岸齐平,视野变得开阔,“阔”字生动地写出了江面的开阔浩渺之态,给人以视野拓展、心胸舒展之感;风正一帆悬,风顺而和,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悬着,“正”和“悬”字精准地写出了船在江面上行驶时的平稳状态。这两句诗以开阔的视野、平正的构图描绘出一幅恢弘阔大、平和安宁的江面行舟图,既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的壮丽春景,又透露出作者在顺风顺水中扬帆前行的畅快心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同时也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14.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
故答案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2025·淮安)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渔人甚异之   
便要还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诣太守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7.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8.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你认为这个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案】15.异:对......感到惊异;要:同“邀”,邀请;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诣:到......去,拜访
16.①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
②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7.自然景象: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18.示例一:我认为吸引人是因为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示例二:我认为吸引人的地方有三处:第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间鸡犬相闻,”呈现农耕文明的诗意画卷。这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生态环境,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第二:平等自足的社会结构: 居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通过“往来种作”实现自给自足,没有阶级压迫和赋税剥削,这种“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乌托邦,体现了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践。第三:超越时代的和谐理念: “设酒杀鸡作食”的待客之道,展现没有利益算计的淳朴人际关系。居民因避秦时乱隐居,却创造出一个“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这种对现实黑暗的超越性批判,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分析理解。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及场而描写。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它往往在文章中起交代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场面,指由人物在一定时间、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环境描写并非可有可无,人物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中活动着。它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为人物出场作铺垫。3.渲染......气氛;4.村托(烘托)人物……心情(形象)。5.为下文的……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6.抒发情感,表达情怀。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附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15.第1空,句意:渔人对此感到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第2空,句意:便邀请渔人回家,要:同“邀”,邀请;
第3空,句意: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第4空,句意:到太守那里去,诣:到......去,拜访。
故答案为:异:对......感到惊异;要:同“邀”,邀请;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诣:到......去,拜访
16.①阡陌:田间下路;交通:交错相同;闻:听
②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不用说。
故答案为:①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②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7.由第1段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知这是描写桃花林的美景,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由第2段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是描写桃花源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色——这两处描写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幽美。由第2段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综合起来看: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环境祥和安宁。通过“良田美池”“阡陌交通”等细节,展现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图景,与东晋战乱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挤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自然景象: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挤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8.由文中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皆出酒食“等可知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这就是桃花源吸引人的地方。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吸引人是因为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示例二:我认为吸引人的地方有三处:第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间鸡犬相闻,”呈现农耕文明的诗意画卷。这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生态环境,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第二:平等自足的社会结构: 居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通过“往来种作”实现自给自足,没有阶级压迫和赋税剥削,这种“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乌托邦,体现了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践。第三:超越时代的和谐理念: “设酒杀鸡作食”的待客之道,展现没有利益算计的淳朴人际关系。居民因避秦时乱隐居,却创造出一个“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这种对现实黑暗的超越性批判,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2025·淮安)现代文阅读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凯瑟琳·比恩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 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了好几个星期了,他想去看“碎南瓜”的演唱会,可是我不想让他去。我不喜欢他染金黄色的头发,也不喜欢他那破牛仔裤和摇滚音乐。更让我担心的是,我听说“碎南瓜”乐队成员都是一群年轻人,他们经常在台上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我担心安东尼会受到不良影响。
安东尼见我不吭声,又说:“妈妈,我只想要一条银色的裤子,你就给我买吧,求你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说:“好吧,我可以给你买,但你必须答应我,看完演唱会后,要把头发染回黑色,并且不要再穿那些破牛仔裤了。” 安东尼兴奋得跳了起来,一把抱住我,说:“妈妈,你真好!我保证,看完演唱会后,我就把头发染回黑色,再也不穿破牛仔裤了。”
演唱会结束后,安东尼回到家,他的头发还是金黄色的,牛仔裤也还是破的。我顿时火冒三丈,对他大声吼道:“你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你答应过我的!” 安东尼也生气了,他说:“妈妈,你根本就不理解我!我喜欢‘碎南瓜’乐队,喜欢他们的音乐,喜欢他们的风格。我的头发和牛仔裤是我的标志,我不想改变!”
我们俩大吵了一架,安东尼摔门而出。我坐在沙发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关系会变成这样?
过了几天,安东尼主动找我谈话。他说:“妈妈,我知道我让你失望了,我很抱歉。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我看着他,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我想,也许我真的应该试着去理解他,毕竟他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慢慢缓和了。虽然我还是不太喜欢他的音乐和穿着,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对了。我们开始一起聊天,一起看电影,一起做很多事情。
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旧餐桌旁吃饭。灯光柔和,气氛温馨。安东尼一边吃着饭,一边跟我们讲学校里的趣事,我们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样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啊!
19.文章围绕“我”和安东尼之间的矛盾展开,请概括出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矛盾。
20.文中第6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1.“我”为什么不想让安东尼去看“碎南瓜”的演唱会?
22.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3.文章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19.审美观念上的冲突;音乐品味上的分歧;承诺与信任危机;控制与反控制,最终达成互相理解。
20.该句综合运用了 语言描写 与 神态描写 。通过重复性对话("又说")和哀求式表达("求你了"),生动呈现安东尼渴望得到认可又不得不妥协的复杂心理。"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的神态补充,强化了青春期的孩子在亲子权力关系中的被动处境,为后续母子冲突与和解的转折提供了情感铺垫。
21.母亲拒绝安东尼观看演唱会的原因有三重: 审美冲突 :反对金发、破牛仔裤等叛逆形象,认为其不符合传统标准; 文化担忧 :将摇滚乐与“疯狂举动”关联,恐惧亚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控制焦虑 :通过限制演唱会(实际是限制自我表达)来维持亲子关系的稳定性。(深层反映代际间价值体系的碰撞:母亲用“保护”表达爱,孩子用“反抗”争取认同)
22.安东尼是一个处于自我认同探索期的青少年: 反叛与真诚并存 :用金发、破牛仔裤挑战传统,但主动道歉时袒露音乐给予自己“力量”的内心需求; 情绪化但重感情 :争吵时“摔门而出”,最终通过沟通修复关系,体现青春期情绪波动下的亲情依赖; 成长中的矛盾体 :既用“说话不算数”对抗约束,又在旧餐桌温馨场景中展现家庭归属感,显示叛逆与依恋的复杂交织。
23.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
(2)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学会辨析,然后采用:描写+具体语境内容来分析,答题格式:运用的描写手法+写出什么内容+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解答时可以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步骤是一审清题干,二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分点进行概括,如果有侧面描写,不要漏掉,最后分点概括并分析。
(5)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步骤是,第一要明确标题的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拆解标题,确定题目关键字,第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容,五看作者情感,六看线索;第四提炼整合答案。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等) 。
19.由第5段句子:我不喜欢他染金黄色的头发,也不喜欢他那破牛仔裤和摇滚音乐。更让我担心的是,可知:“我”(母亲)反对金发、破牛仔裤等叛逆造型,认为其不符合传统审美;第9段句子:他说:“妈妈,你根本就不理解我!我喜欢‘碎南瓜’乐队,喜欢他们的音乐,喜欢他们的风格。我的头发和牛仔裤是我的标志,我不想改变!”可知:儿子视之为自我表达方式,坚持"标志性"个人风格。——这是母子间审美观念上的矛盾冲突;
由第5段句子:我听说“碎南瓜”乐队成员都是一群年轻人,他们经常在台上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我担心安东尼会受到不良影响。可知:母亲担忧摇滚乐手的负面影响,禁止参加演唱会;第11段句子: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可知:儿子将乐队视为精神寄托,认为音乐给予自己力量。——这是母子间 音乐品味上的矛盾分歧;
第9段句子:演唱会结束后,安东尼回到家,他的头发还是金黄色的,牛仔裤也还是破的。我顿时火冒三丈,对他大声吼道:“你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你答应过我的!”可知:儿子违反染发承诺引发母亲愤怒,母亲认为其"说话不算数";第11段句子: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可知:儿子辩解这是个人自由,母亲感到被背叛。——这是母子间承诺与信任危机;
由第10段句子:我们俩大吵了一架,安东尼摔门而出。我坐在沙发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关系会变成这样?可知:母亲试图通过物质条件(买银裤)约束行为,儿子用摔门出走反抗控制,这是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矛盾;由第11段句子:我看着他,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我想,也许我真的应该试着去理解他,毕竟他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可知:母子间最终通过沟通达成相互理解。
故答案为:审美观念上的冲突;音乐品味上的分歧;承诺与信任危机;控制与反控制,最终达成互相理解。
20.从“又说”“求你了”等提示词可确定是 语言描写。 “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属于 神态描写,"又说"体现持续性请求,展现安东尼的急切心理;"求你了"的哀求语气凸显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我在心里叹了口气”,为后文母亲让步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该句综合运用了 语言描写 与 神态描写 。通过重复性对话("又说")和哀求式表达("求你了"),生动呈现安东尼渴望得到认可又不得不妥协的复杂心理。"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的神态补充,强化了青春期的孩子在亲子权力关系中的被动处境,为后续母子冲突与和解的转折提供了情感铺垫。
21.由第5段句子:他想去看“碎南瓜”的演唱会,可是我不想让他去。我不喜欢他染金黄色的头发,也不喜欢他那破牛仔裤和摇滚音乐。更让我担心的是,我听说“碎南瓜”乐队成员都是一群年轻人,他们经常在台上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我担心安东尼会受到不良影响。
可知:直接原因:“不喜欢金发、破牛仔裤和摇滚音乐”(审美观念差异)深层原因:“担心乐队成员的疯狂举动带来不良影响”(对青少年成长的忧虑)。母亲视角:将孩子的改变(发型、穿着)与“不良影响”关联,体现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实际是摇滚乐象征的叛逆文化挑战了母亲的养育权威。
故答案为:母亲拒绝安东尼观看演唱会的原因有三重: 审美冲突 :反对金发、破牛仔裤等叛逆形象,认为其不符合传统标准; 文化担忧 :将摇滚乐与“疯狂举动”关联,恐惧亚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控制焦虑 :通过限制演唱会(实际是限制自我表达)来维持亲子关系的稳定性。(深层反映代际间价值体系的碰撞:母亲用“保护”表达爱,孩子用“反抗”争取认同)
22.由第9段句子:他说:“妈妈,你根本就不理解我!我喜欢‘碎南瓜’乐队,喜欢他们的音乐,喜欢他们的风格。我的头发和牛仔裤是我的标志,我不想改变!”可知他:坚持自我:拒绝染回头发,强调“标志性”个人风格
由第4段句子: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和第10段句子:我们俩大吵了一架,安东尼摔门而出。可知他情感直率:用“瞪大眼睛”“摔门而出”等动作表达情绪;
由第10段句子:过了几天,安东尼主动找我谈话。他说:“妈妈,我知道我让你失望了,我很抱歉。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可知:他成长自觉:主动道歉并解释音乐对自己的意义
由第9段句子:!我喜欢‘碎南瓜’乐队,喜欢他们的音乐,喜欢他们的风格。和第11段句子:他说:“妈妈,我知道我让你失望了,我很抱歉。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可知:他表面叛逆(追求摇滚文化)与内心渴望理解(演唱会后的坦白)并存
由第11段句子:他说:“妈妈,我知道我让你失望了,我很抱歉。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可知他:承诺失信(未改变造型)反映青春期承诺的冲动性
由此概括:安东尼是典型青春期少年:通过外在反叛探索自我,本质仍渴望亲子联结。
故答案为:安东尼是一个处于自我认同探索期的青少年: 反叛与真诚并存 :用金发、破牛仔裤挑战传统,但主动道歉时袒露音乐给予自己“力量”的内心需求; 情绪化但重感情 :争吵时“摔门而出”,最终通过沟通修复关系,体现青春期情绪波动下的亲情依赖; 成长中的矛盾体 :既用“说话不算数”对抗约束,又在旧餐桌温馨场景中展现家庭归属感,显示叛逆与依恋的复杂交织。
23.文章讲述了母子关系通过观看演唱会这一过程中得到修复,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对这一关系修复过程进行了叙述,标题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同时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明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使文章更有教育的意义。
故答案为: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24.(2025·淮安) 曹植的《酒赋》说:“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酝”指酿造,也指缓慢形成。“成”可以是完成,也可以是形成。请以“春酝夏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春酝夏成——我的书法成长路
小学三年级的那个午后,阳光宛如灵动的精灵,穿过斑驳的树叶,轻柔地酒落在教室的课桌上。老师带着如春风般和煦的笑容,将一支毛笔郑重地递到我手中。那一刻,我正式与毛笔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
初次接触毛笔字,我就像一只刚学走路、摇摇晃晃的小鹿,笨拙又迷茫。那柔软的笔尖,在我手中完全不听使唤,写出的笔画歪歪扭扭,好似一条条蜿蜒爬行的小蛇。我拼尽全力想要控制好力度可毛笔却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不停地抖动,写出的字大小不一、粗细不均。看着自己惨不忍睹的“作品”,再看看周围同学写得有模有样,我心里满是挫败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有学书法的天赋。但老师那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在我耳边响起:“书法学习就像酿酒,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等待,才能酿出醇厚的美酒。”
于是,我踏上了漫长而充实的“春酿”之旅。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像一只归巢的小鸟,迫不及待地跑到书法教室。铺开洁白的宣纸,研好墨香四溢的墨汁,我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练字时光,我反复临摹着字帖上的字,一笔一划,力求做到和字帖一模一样。有时候,为了写好一个笔画,我会反复练习几十遍,直到手腕酸痛得像灌了铅,手指发麻而大去知觉。然而,进步却如同蜗牛爬行般缓慢。看着自己依旧不够完美的字,我心里难免有些着急,但一想到老师说的“酿酒”理论,我又会静下心来,像一位耐心的农夫,继续默默耕耘。
日子在笔尖的舞动中一天天过去,我的书法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些许提高。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笔画,渐渐变得听话起来:那些歪歪扭扭的字,也慢慢有了几分模样。我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感受着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仿佛在聆听一首穿越千年的美妙乐章。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步入了初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举办书法比赛,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比赛那天,我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走进赛场。当毛笔触碰到宣纸的那一刻,我仿佛与书法融为一体,所有的紧张都烟消云散。我挥毫泼墨,将自己多年来的积累和感悟都倾注在笔尖。比赛结束后,我焦急地等待着结果。
当老师宣布我获得一等奖,并且我的作品将被展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一刻,喜悦和自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来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璀璨的光芒。
回顾自己的书法学习之路,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接触毛笔字时的挫败和迷茫,到后来在“春酿”阶段的坚持和努力,再到如今获奖时的自信和喜悦,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未来的成功积蓄力量。
原来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努力。就像酿酒一样,经过春天的酝酿,才能在夏天收获醇厚的美酒。“春酝夏成”,不仅仅是一种书法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它让我明白,只要我们怀揣着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喜悦。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
引言中曹植的《酒赋》的句子,突出“过程”与“时间”,强调“慢工出细活”“厚积薄发”的理念。由引言句子:“酝”指酿造,也指缓慢形成。可知:“酝”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而非只看结果:“缓慢形成”暗示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由句子:可以是完成,也可以是形成。可知:再次强化“过程”与“结果”的双重理解:启示我们写作时:可以从“完成一件事”或“形成一种品质/能力”两个维度展开。
题目中的“春夏”也是暗示“过程”。立意:可以是“慢工出细活”;可以是“厚积薄发,方能成就”;可以是“成长源于长期积淀”;可以是“等待的智慧”;可以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可以是“学习不是速成,而是循序渐进”;也可以是:不同的“酝”,不同的“成”等等。
选材构思:
可以写家庭生活,比如学做面包、规划一次家庭旅行;可以写校园生活,比如排练合唱、设计制作一次展览;可以写自然现象,也可以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创作等等。
可以按时间推移安排,可以摘取“片段”衔接,比如:第一个片段春天,看爷爷种辣椒苗,爷爷告诉他 “要慢慢等,急不得”;第二个片段初夏,辣椒苗长高了,开了小白花;第三个片段盛夏,摘下了第一个红辣椒。每个片段都有具体的场景和对话,最后一段总结:“原来爷爷说的‘慢慢等’,不是什么都不做,是用心照顾,然后等着它自己长大。可用 “对比” 的结构。比如先写春天时的浮躁,比如学滑板总想快点学会,结果摔了好几次;然后写看到邻居家的姐姐春天时每天慢慢练习,摔倒了就坐在地上看别人怎么滑,记下要点;最后写夏天,姐姐已经能滑得很熟练,自己也学着她的样子,慢慢练习,终于也能滑一段了。
还可以 “由物及人”:先写一种植物或动物的 “春酝夏成”,比如蚕宝宝春天时吃桑叶,慢慢长大,夏天结茧;然后联想到自己,比如学画画,春天时总画不好线条,夏天时突然找到了感觉。写作时,要多用描写,少用议论,用修辞,用人物对话。不要把时间局限在“春、夏”上。
比如:第一段:父亲郑重地把三粒葵花托付给我:“春酝夏成,用心对待才不负光阴。”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入湿润土壤中,心也跟着埋进了春天深处
第二段: 最初的日子,我仿佛成了时光的守候者,日日蹲在盆边,耐心凝视着沉睡的泥土
第三段:终于,几茎稚嫩幼芽破土而出,叶片在风里怯怯舒展,但考验如约而至: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狂风骤雨似要将整个世界掀翻
第四段:初夏来临,我的向日葵茎杆日渐粗壮,嫩叶逐渐阔大舒展,绒毛也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花苞却依然紧紧闭合
第五段:我开始焦灼不安,每日围着花盆踱步,心也如悬半空般忐忑难安。父亲见状拍拍我肩膀道:“春酝夏成,急不得的。”
第六段:终于,在一个明丽的早晨,第一朵向日葵花苞蓦然绽放。那一刻我豁然彻悟:原来最盛大的绽放,始于春日里笨拙的弯腰;所有酝酿,皆为光的定向积累——人间的成长,原来也如这花盘
第七段:原来春酝夏成,不仅是时序更替的规律,更是生命与光阴的秘约
【点评】本文生动展现了书法学习的蜕变历程。 意象鲜活:将阳光、小鹿、酿酒等意象贯穿全文,使抽象的学习过程具象化; 情感细腻 ,通过“手腕酸痛”“手指发麻”等细节,真实呈现练习的艰辛; 结构精巧 ,以“春酿夏成”为线索,首尾呼应形成闭环。
1 / 1江苏省淮安市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2025·淮安)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在广袤的文学世界里,我们邂逅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作品,宛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的心灵。比如《骆驼祥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画卷,祥子的命运起伏,让人感慨万千。
1.“广袤”的“袤”读音是   ;
2.“沉淀”的“淀”读音是   ;
3.文中拼音对应的汉字是:邂   。
4.(2025·淮安)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课堂上总是夸夸其谈,积极回答问题,深受老师喜爱。
B.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C.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吸引了众多观众。
D.他的书法作品笔走龙蛇,入木三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5.(2025·淮安)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C.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D.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
(2025·淮安)默写
6.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7.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8.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9.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2025·淮安)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传承传统文化,走进古典诗词”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1.班级要举办诗词朗诵会,请你为朗诵会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12.在活动中,老师要求大家从初中课本中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改写或续写。请你选择一首,完成这个任务。
(2025·淮安)古诗词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淮安)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渔人甚异之   
便要还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诣太守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7.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8.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你认为这个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2025·淮安)现代文阅读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凯瑟琳·比恩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 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了好几个星期了,他想去看“碎南瓜”的演唱会,可是我不想让他去。我不喜欢他染金黄色的头发,也不喜欢他那破牛仔裤和摇滚音乐。更让我担心的是,我听说“碎南瓜”乐队成员都是一群年轻人,他们经常在台上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我担心安东尼会受到不良影响。
安东尼见我不吭声,又说:“妈妈,我只想要一条银色的裤子,你就给我买吧,求你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说:“好吧,我可以给你买,但你必须答应我,看完演唱会后,要把头发染回黑色,并且不要再穿那些破牛仔裤了。” 安东尼兴奋得跳了起来,一把抱住我,说:“妈妈,你真好!我保证,看完演唱会后,我就把头发染回黑色,再也不穿破牛仔裤了。”
演唱会结束后,安东尼回到家,他的头发还是金黄色的,牛仔裤也还是破的。我顿时火冒三丈,对他大声吼道:“你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你答应过我的!” 安东尼也生气了,他说:“妈妈,你根本就不理解我!我喜欢‘碎南瓜’乐队,喜欢他们的音乐,喜欢他们的风格。我的头发和牛仔裤是我的标志,我不想改变!”
我们俩大吵了一架,安东尼摔门而出。我坐在沙发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关系会变成这样?
过了几天,安东尼主动找我谈话。他说:“妈妈,我知道我让你失望了,我很抱歉。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我看着他,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我想,也许我真的应该试着去理解他,毕竟他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慢慢缓和了。虽然我还是不太喜欢他的音乐和穿着,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对了。我们开始一起聊天,一起看电影,一起做很多事情。
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旧餐桌旁吃饭。灯光柔和,气氛温馨。安东尼一边吃着饭,一边跟我们讲学校里的趣事,我们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样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啊!
19.文章围绕“我”和安东尼之间的矛盾展开,请概括出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矛盾。
20.文中第6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1.“我”为什么不想让安东尼去看“碎南瓜”的演唱会?
22.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3.文章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4.(2025·淮安) 曹植的《酒赋》说:“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酝”指酿造,也指缓慢形成。“成”可以是完成,也可以是形成。请以“春酝夏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mào
2.diàn
3.邂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2)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3)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1.“广袤”的“袤”应读作:mào,广袤意思:广阔无边。
故答案为:mào
2.“沉淀”的“淀”应读作:diàn,意思:比喻 思想、经验、情感等经过积累而逐渐稳固或深刻化 。
故答案为:diàn
3.邂逅,应读作: xiè hòu,意思:偶然、不期而遇。
故答案为:邂逅
4.【答案】D
【知识点】造句
【解析】【分析】A:夸夸其谈: 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缺乏实质 ,通常用来形容人 喜欢说大话、空话,但缺乏真才实学或实际行动 。含贬义,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恰当;
B: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边观看 ,形容 置身事外,不参与、不帮忙 ,带有 消极冷漠 的态度。与语境矛盾,使用不恰当;
C: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节奏有变化 ,通常用来形容 说话、朗读、唱歌或音乐等声音的韵律优美,富有节奏感 。此处不合语境,使用不恰当;
D:笔走龙蛇:写字或作画时笔法矫健、气势奔放,如同龙蛇舞动 ,形容 书法或绘画技艺高超,运笔流畅有力 。此处形容书法高超,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的辨析理解。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注意成语(词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不要错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5.【答案】D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表述正确;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表述正确;
C: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表述正确;
D:《白雪公主》为格林童话,非安徒生作品。故: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答案】6.采菊东篱下
7.落红不是无情物
8.直挂远帆济沧海
9.沉舟侧畔千帆过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6.填上句,“菊”的上部是“艹”不要写成“竹”;“篱”不要写成“蓠”。
故答案为:采菊东篱下
7.填上句,“落红”不要写成“落花”;“化”不要写成“话”。
故答案为:落红不是无情物
8.填下句,“直”中间是三横,不要只写两横;“帆”不要写成“钒”;“济”不要写成“挤”;“沧海”不要写成“苍海”。
故答案为:直挂云帆济沧海
9.填上句,“沉舟”不要写成“陈丹”;“侧”不要写成“测”;“帆”不要写成“钒”。
故答案为:沉舟侧畔千帆过
10.理解性默写,提示语: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婵娟”不要写成“蝉捐”。
故答案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11.示例:诵千古诗词,扬华夏文明
12.示例:改写示例:改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铁马冰河的梦境被雨声惊醒时,我正蜷缩在漏风的草庵里。檐下的铜铃摇晃着,像一柄生锈的剑,将四更天的风雨劈成碎屑。僵卧的躯体里,那匹曾在雪夜嘶鸣的战马,此刻正用鬃毛摩擦着朽木床板——它以为这是燕然山巅的冻土。续写示例:长安的残雪在二月里迟迟不肯融化,像一封被泪水浸透的家书。我站在破败的城墙上,看烽烟将天空割成碎片——那曾是王母金钗掉落人间的颜色啊!如今却成了游子望乡时喉头的一团血。草木在战火中疯长,用新绿掩盖焦土,仿佛春天只是来替死亡打掩护的。白头搔更短时,连发簪都成了多余的装饰。唯有那封家书,在怀中焐了又焐,直到墨迹与心跳渐渐同频。
【知识点】改写;续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宣传语要求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人们做什么,不希望人们做什么,必须明确具体地表达出来,所以内容要具体,紧扣主题,注意语言要简洁,一般在20字以内,通俗易懂,要巧用修辞,一般采用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妙传情意,要健康积极亲切友善。
(2)本题考查改写续写古诗词:改写古诗词需要兼顾诗意保留与创新表达,首先要结合注释和背景,梳理古诗的大意和情感基调 ,提炼关键词和核心意象作为改写支点;其次进行扩写:围绕意象添加场景细节,补充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适当运用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调整语言风格。续写古诗词需要兼顾原作的意境、韵律与个人创新。注意延续原诗意境:自然意象的衔接和历史人物的呼应;注意现代风格重构:散文式扩展,哲理式收尾;注意情感统一,避免词语重复。可以是诗词体裁的续写,也可以是散文体裁的续写。
11.根据题干,学校开展“传承传统文化,走进古典诗词”活动, 班级要举办诗词朗诵会 ,可知:是针对学生群体,强调“少年”与“青春”;宣传语要使用修辞手法,可考虑拟人、比喻、对举、对偶等;内容上:前句点明活动内容(诵读诗词),后句升华意义(传承文化)比如:一字一句皆风雅,一吟一诵总关情;诗词如灯,照亮文化长河;朗诵为桥,连接古今心灵;诵千年诗韵,做少年君子——让古典诗词在青春脉搏里跳动!等等
故答案为:示例:诵千古诗词,扬华夏文明
12.要求是选择初中课本中的一首,比如:改写:比如: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改写:群山披着素白的雪衣,连飞鸟的痕迹也消失了。唯有江心一叶孤舟,蓑衣老翁静坐如雕塑,钓竿挑起的不只是寒江的寂静,更是千年不灭的孤傲。又比如:比如《竹里馆》改写:独坐幽篁里,月光如纱,轻轻覆过青翠的竹叶。指尖拨弄琴弦,清音与竹涛应和,惊起栖鸟扑簌簌掠过梢头。四野无人,唯有山风携着暗香,将一曲淡泊揉碎在石阶上的斑驳光影里。
续写:比如:《续己亥杂诗·其五》 :西风卷尽残云色,独倚危楼数雁行。敢将衰鬓换青眼,且把新诗刻旧梁。莫道前路无知己,星河万里是故乡。或:夕阳将云絮撕成金箔时,马鞭悬停在驿道分岔处。我俯身拾起一瓣被马蹄碾碎的落花——这曾与群芳争艳的魂魄,此刻正以腐泥的形态,在来年春草萌动处复活。忽然惊觉:所谓天涯,不过是把故土叠进行囊;所有离愁,终将化作护养新生的春泥。
故答案为:示例:改写示例:改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铁马冰河的梦境被雨声惊醒时,我正蜷缩在漏风的草庵里。檐下的铜铃摇晃着,像一柄生锈的剑,将四更天的风雨劈成碎屑。僵卧的躯体里,那匹曾在雪夜嘶鸣的战马,此刻正用鬃毛摩擦着朽木床板——它以为这是燕然山巅的冻土。续写示例:长安的残雪在二月里迟迟不肯融化,像一封被泪水浸透的家书。我站在破败的城墙上,看烽烟将天空割成碎片——那曾是王母金钗掉落人间的颜色啊!如今却成了游子望乡时喉头的一团血。草木在战火中疯长,用新绿掩盖焦土,仿佛春天只是来替死亡打掩护的。白头搔更短时,连发簪都成了多余的装饰。唯有那封家书,在怀中焐了又焐,直到墨迹与心跳渐渐同频。
【答案】13.潮平两岸阔:春潮涨满,江水与两岸齐平,视野变得开阔,“阔”字生动地写出了江面的开阔浩渺之态,给人以视野拓展、心胸舒展之感;风正一帆悬,风顺而和,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悬着,“正”和“悬”字精准地写出了船在江面上行驶时的平稳状态。这两句诗以开阔的视野、平正的构图描绘出一幅恢弘阔大、平和安宁的江面行舟图,既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的壮丽春景,又透露出作者在顺风顺水中扬帆前行的畅快心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同时也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14.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首先, 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身份和生活环境, 这有助于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品味古诗词的艺术表现: 从语言、 形象、 意象等方面品味句子的美, 包括音韵的韵律美、 意象的形象美、 意义的深远美等,理解诗句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解读诗句的内涵和意义: 理解诗句深层含义,理解诗句表达的主旨、 情感和思想, 探索其深层的内涵和所表达的哲理;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分析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 拟人、 夸张等, 以及句子的格律、 韵律等艺术特点; 探讨诗句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思考句子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以及其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结合个人感悟进行赏析: 最后, 可以结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从个人的角度对句子的赏析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发挥。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情感的把握。把握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可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可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也能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典故,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1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思是: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人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故答案为:潮平两岸阔:春潮涨满,江水与两岸齐平,视野变得开阔,“阔”字生动地写出了江面的开阔浩渺之态,给人以视野拓展、心胸舒展之感;风正一帆悬,风顺而和,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悬着,“正”和“悬”字精准地写出了船在江面上行驶时的平稳状态。这两句诗以开阔的视野、平正的构图描绘出一幅恢弘阔大、平和安宁的江面行舟图,既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的壮丽春景,又透露出作者在顺风顺水中扬帆前行的畅快心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同时也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14.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
故答案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答案】15.异:对......感到惊异;要:同“邀”,邀请;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诣:到......去,拜访
16.①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
②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7.自然景象: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18.示例一:我认为吸引人是因为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示例二:我认为吸引人的地方有三处:第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间鸡犬相闻,”呈现农耕文明的诗意画卷。这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生态环境,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第二:平等自足的社会结构: 居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通过“往来种作”实现自给自足,没有阶级压迫和赋税剥削,这种“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乌托邦,体现了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践。第三:超越时代的和谐理念: “设酒杀鸡作食”的待客之道,展现没有利益算计的淳朴人际关系。居民因避秦时乱隐居,却创造出一个“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这种对现实黑暗的超越性批判,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分析理解。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及场而描写。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它往往在文章中起交代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场面,指由人物在一定时间、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环境描写并非可有可无,人物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中活动着。它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为人物出场作铺垫。3.渲染......气氛;4.村托(烘托)人物……心情(形象)。5.为下文的……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6.抒发情感,表达情怀。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附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15.第1空,句意:渔人对此感到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第2空,句意:便邀请渔人回家,要:同“邀”,邀请;
第3空,句意: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第4空,句意:到太守那里去,诣:到......去,拜访。
故答案为:异:对......感到惊异;要:同“邀”,邀请;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诣:到......去,拜访
16.①阡陌:田间下路;交通:交错相同;闻:听
②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不用说。
故答案为:①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②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7.由第1段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知这是描写桃花林的美景,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由第2段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是描写桃花源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色——这两处描写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幽美。由第2段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综合起来看: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环境祥和安宁。通过“良田美池”“阡陌交通”等细节,展现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图景,与东晋战乱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挤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自然景象: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挤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8.由文中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皆出酒食“等可知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这就是桃花源吸引人的地方。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吸引人是因为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示例二:我认为吸引人的地方有三处:第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间鸡犬相闻,”呈现农耕文明的诗意画卷。这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生态环境,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第二:平等自足的社会结构: 居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通过“往来种作”实现自给自足,没有阶级压迫和赋税剥削,这种“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乌托邦,体现了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践。第三:超越时代的和谐理念: “设酒杀鸡作食”的待客之道,展现没有利益算计的淳朴人际关系。居民因避秦时乱隐居,却创造出一个“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这种对现实黑暗的超越性批判,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答案】19.审美观念上的冲突;音乐品味上的分歧;承诺与信任危机;控制与反控制,最终达成互相理解。
20.该句综合运用了 语言描写 与 神态描写 。通过重复性对话("又说")和哀求式表达("求你了"),生动呈现安东尼渴望得到认可又不得不妥协的复杂心理。"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的神态补充,强化了青春期的孩子在亲子权力关系中的被动处境,为后续母子冲突与和解的转折提供了情感铺垫。
21.母亲拒绝安东尼观看演唱会的原因有三重: 审美冲突 :反对金发、破牛仔裤等叛逆形象,认为其不符合传统标准; 文化担忧 :将摇滚乐与“疯狂举动”关联,恐惧亚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控制焦虑 :通过限制演唱会(实际是限制自我表达)来维持亲子关系的稳定性。(深层反映代际间价值体系的碰撞:母亲用“保护”表达爱,孩子用“反抗”争取认同)
22.安东尼是一个处于自我认同探索期的青少年: 反叛与真诚并存 :用金发、破牛仔裤挑战传统,但主动道歉时袒露音乐给予自己“力量”的内心需求; 情绪化但重感情 :争吵时“摔门而出”,最终通过沟通修复关系,体现青春期情绪波动下的亲情依赖; 成长中的矛盾体 :既用“说话不算数”对抗约束,又在旧餐桌温馨场景中展现家庭归属感,显示叛逆与依恋的复杂交织。
23.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
(2)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学会辨析,然后采用:描写+具体语境内容来分析,答题格式:运用的描写手法+写出什么内容+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解答时可以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步骤是一审清题干,二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分点进行概括,如果有侧面描写,不要漏掉,最后分点概括并分析。
(5)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步骤是,第一要明确标题的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拆解标题,确定题目关键字,第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容,五看作者情感,六看线索;第四提炼整合答案。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等) 。
19.由第5段句子:我不喜欢他染金黄色的头发,也不喜欢他那破牛仔裤和摇滚音乐。更让我担心的是,可知:“我”(母亲)反对金发、破牛仔裤等叛逆造型,认为其不符合传统审美;第9段句子:他说:“妈妈,你根本就不理解我!我喜欢‘碎南瓜’乐队,喜欢他们的音乐,喜欢他们的风格。我的头发和牛仔裤是我的标志,我不想改变!”可知:儿子视之为自我表达方式,坚持"标志性"个人风格。——这是母子间审美观念上的矛盾冲突;
由第5段句子:我听说“碎南瓜”乐队成员都是一群年轻人,他们经常在台上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我担心安东尼会受到不良影响。可知:母亲担忧摇滚乐手的负面影响,禁止参加演唱会;第11段句子: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可知:儿子将乐队视为精神寄托,认为音乐给予自己力量。——这是母子间 音乐品味上的矛盾分歧;
第9段句子:演唱会结束后,安东尼回到家,他的头发还是金黄色的,牛仔裤也还是破的。我顿时火冒三丈,对他大声吼道:“你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你答应过我的!”可知:儿子违反染发承诺引发母亲愤怒,母亲认为其"说话不算数";第11段句子: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可知:儿子辩解这是个人自由,母亲感到被背叛。——这是母子间承诺与信任危机;
由第10段句子:我们俩大吵了一架,安东尼摔门而出。我坐在沙发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关系会变成这样?可知:母亲试图通过物质条件(买银裤)约束行为,儿子用摔门出走反抗控制,这是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矛盾;由第11段句子:我看着他,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我想,也许我真的应该试着去理解他,毕竟他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可知:母子间最终通过沟通达成相互理解。
故答案为:审美观念上的冲突;音乐品味上的分歧;承诺与信任危机;控制与反控制,最终达成互相理解。
20.从“又说”“求你了”等提示词可确定是 语言描写。 “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属于 神态描写,"又说"体现持续性请求,展现安东尼的急切心理;"求你了"的哀求语气凸显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我在心里叹了口气”,为后文母亲让步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该句综合运用了 语言描写 与 神态描写 。通过重复性对话("又说")和哀求式表达("求你了"),生动呈现安东尼渴望得到认可又不得不妥协的复杂心理。"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的神态补充,强化了青春期的孩子在亲子权力关系中的被动处境,为后续母子冲突与和解的转折提供了情感铺垫。
21.由第5段句子:他想去看“碎南瓜”的演唱会,可是我不想让他去。我不喜欢他染金黄色的头发,也不喜欢他那破牛仔裤和摇滚音乐。更让我担心的是,我听说“碎南瓜”乐队成员都是一群年轻人,他们经常在台上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我担心安东尼会受到不良影响。
可知:直接原因:“不喜欢金发、破牛仔裤和摇滚音乐”(审美观念差异)深层原因:“担心乐队成员的疯狂举动带来不良影响”(对青少年成长的忧虑)。母亲视角:将孩子的改变(发型、穿着)与“不良影响”关联,体现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实际是摇滚乐象征的叛逆文化挑战了母亲的养育权威。
故答案为:母亲拒绝安东尼观看演唱会的原因有三重: 审美冲突 :反对金发、破牛仔裤等叛逆形象,认为其不符合传统标准; 文化担忧 :将摇滚乐与“疯狂举动”关联,恐惧亚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控制焦虑 :通过限制演唱会(实际是限制自我表达)来维持亲子关系的稳定性。(深层反映代际间价值体系的碰撞:母亲用“保护”表达爱,孩子用“反抗”争取认同)
22.由第9段句子:他说:“妈妈,你根本就不理解我!我喜欢‘碎南瓜’乐队,喜欢他们的音乐,喜欢他们的风格。我的头发和牛仔裤是我的标志,我不想改变!”可知他:坚持自我:拒绝染回头发,强调“标志性”个人风格
由第4段句子: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和第10段句子:我们俩大吵了一架,安东尼摔门而出。可知他情感直率:用“瞪大眼睛”“摔门而出”等动作表达情绪;
由第10段句子:过了几天,安东尼主动找我谈话。他说:“妈妈,我知道我让你失望了,我很抱歉。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可知:他成长自觉:主动道歉并解释音乐对自己的意义
由第9段句子:!我喜欢‘碎南瓜’乐队,喜欢他们的音乐,喜欢他们的风格。和第11段句子:他说:“妈妈,我知道我让你失望了,我很抱歉。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可知:他表面叛逆(追求摇滚文化)与内心渴望理解(演唱会后的坦白)并存
由第11段句子:他说:“妈妈,我知道我让你失望了,我很抱歉。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碎南瓜’乐队,他们的音乐给了我力量,让我在学校里不再感到孤单。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和牛仔裤让你不开心,但是,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可知他:承诺失信(未改变造型)反映青春期承诺的冲动性
由此概括:安东尼是典型青春期少年:通过外在反叛探索自我,本质仍渴望亲子联结。
故答案为:安东尼是一个处于自我认同探索期的青少年: 反叛与真诚并存 :用金发、破牛仔裤挑战传统,但主动道歉时袒露音乐给予自己“力量”的内心需求; 情绪化但重感情 :争吵时“摔门而出”,最终通过沟通修复关系,体现青春期情绪波动下的亲情依赖; 成长中的矛盾体 :既用“说话不算数”对抗约束,又在旧餐桌温馨场景中展现家庭归属感,显示叛逆与依恋的复杂交织。
23.文章讲述了母子关系通过观看演唱会这一过程中得到修复,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对这一关系修复过程进行了叙述,标题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同时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明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使文章更有教育的意义。
故答案为: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24.【答案】 春酝夏成——我的书法成长路
小学三年级的那个午后,阳光宛如灵动的精灵,穿过斑驳的树叶,轻柔地酒落在教室的课桌上。老师带着如春风般和煦的笑容,将一支毛笔郑重地递到我手中。那一刻,我正式与毛笔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
初次接触毛笔字,我就像一只刚学走路、摇摇晃晃的小鹿,笨拙又迷茫。那柔软的笔尖,在我手中完全不听使唤,写出的笔画歪歪扭扭,好似一条条蜿蜒爬行的小蛇。我拼尽全力想要控制好力度可毛笔却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不停地抖动,写出的字大小不一、粗细不均。看着自己惨不忍睹的“作品”,再看看周围同学写得有模有样,我心里满是挫败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有学书法的天赋。但老师那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在我耳边响起:“书法学习就像酿酒,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等待,才能酿出醇厚的美酒。”
于是,我踏上了漫长而充实的“春酿”之旅。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像一只归巢的小鸟,迫不及待地跑到书法教室。铺开洁白的宣纸,研好墨香四溢的墨汁,我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练字时光,我反复临摹着字帖上的字,一笔一划,力求做到和字帖一模一样。有时候,为了写好一个笔画,我会反复练习几十遍,直到手腕酸痛得像灌了铅,手指发麻而大去知觉。然而,进步却如同蜗牛爬行般缓慢。看着自己依旧不够完美的字,我心里难免有些着急,但一想到老师说的“酿酒”理论,我又会静下心来,像一位耐心的农夫,继续默默耕耘。
日子在笔尖的舞动中一天天过去,我的书法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些许提高。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笔画,渐渐变得听话起来:那些歪歪扭扭的字,也慢慢有了几分模样。我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感受着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仿佛在聆听一首穿越千年的美妙乐章。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步入了初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举办书法比赛,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比赛那天,我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走进赛场。当毛笔触碰到宣纸的那一刻,我仿佛与书法融为一体,所有的紧张都烟消云散。我挥毫泼墨,将自己多年来的积累和感悟都倾注在笔尖。比赛结束后,我焦急地等待着结果。
当老师宣布我获得一等奖,并且我的作品将被展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一刻,喜悦和自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来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璀璨的光芒。
回顾自己的书法学习之路,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接触毛笔字时的挫败和迷茫,到后来在“春酿”阶段的坚持和努力,再到如今获奖时的自信和喜悦,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未来的成功积蓄力量。
原来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努力。就像酿酒一样,经过春天的酝酿,才能在夏天收获醇厚的美酒。“春酝夏成”,不仅仅是一种书法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它让我明白,只要我们怀揣着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喜悦。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
引言中曹植的《酒赋》的句子,突出“过程”与“时间”,强调“慢工出细活”“厚积薄发”的理念。由引言句子:“酝”指酿造,也指缓慢形成。可知:“酝”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而非只看结果:“缓慢形成”暗示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由句子:可以是完成,也可以是形成。可知:再次强化“过程”与“结果”的双重理解:启示我们写作时:可以从“完成一件事”或“形成一种品质/能力”两个维度展开。
题目中的“春夏”也是暗示“过程”。立意:可以是“慢工出细活”;可以是“厚积薄发,方能成就”;可以是“成长源于长期积淀”;可以是“等待的智慧”;可以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可以是“学习不是速成,而是循序渐进”;也可以是:不同的“酝”,不同的“成”等等。
选材构思:
可以写家庭生活,比如学做面包、规划一次家庭旅行;可以写校园生活,比如排练合唱、设计制作一次展览;可以写自然现象,也可以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创作等等。
可以按时间推移安排,可以摘取“片段”衔接,比如:第一个片段春天,看爷爷种辣椒苗,爷爷告诉他 “要慢慢等,急不得”;第二个片段初夏,辣椒苗长高了,开了小白花;第三个片段盛夏,摘下了第一个红辣椒。每个片段都有具体的场景和对话,最后一段总结:“原来爷爷说的‘慢慢等’,不是什么都不做,是用心照顾,然后等着它自己长大。可用 “对比” 的结构。比如先写春天时的浮躁,比如学滑板总想快点学会,结果摔了好几次;然后写看到邻居家的姐姐春天时每天慢慢练习,摔倒了就坐在地上看别人怎么滑,记下要点;最后写夏天,姐姐已经能滑得很熟练,自己也学着她的样子,慢慢练习,终于也能滑一段了。
还可以 “由物及人”:先写一种植物或动物的 “春酝夏成”,比如蚕宝宝春天时吃桑叶,慢慢长大,夏天结茧;然后联想到自己,比如学画画,春天时总画不好线条,夏天时突然找到了感觉。写作时,要多用描写,少用议论,用修辞,用人物对话。不要把时间局限在“春、夏”上。
比如:第一段:父亲郑重地把三粒葵花托付给我:“春酝夏成,用心对待才不负光阴。”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入湿润土壤中,心也跟着埋进了春天深处
第二段: 最初的日子,我仿佛成了时光的守候者,日日蹲在盆边,耐心凝视着沉睡的泥土
第三段:终于,几茎稚嫩幼芽破土而出,叶片在风里怯怯舒展,但考验如约而至: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狂风骤雨似要将整个世界掀翻
第四段:初夏来临,我的向日葵茎杆日渐粗壮,嫩叶逐渐阔大舒展,绒毛也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花苞却依然紧紧闭合
第五段:我开始焦灼不安,每日围着花盆踱步,心也如悬半空般忐忑难安。父亲见状拍拍我肩膀道:“春酝夏成,急不得的。”
第六段:终于,在一个明丽的早晨,第一朵向日葵花苞蓦然绽放。那一刻我豁然彻悟:原来最盛大的绽放,始于春日里笨拙的弯腰;所有酝酿,皆为光的定向积累——人间的成长,原来也如这花盘
第七段:原来春酝夏成,不仅是时序更替的规律,更是生命与光阴的秘约
【点评】本文生动展现了书法学习的蜕变历程。 意象鲜活:将阳光、小鹿、酿酒等意象贯穿全文,使抽象的学习过程具象化; 情感细腻 ,通过“手腕酸痛”“手指发麻”等细节,真实呈现练习的艰辛; 结构精巧 ,以“春酿夏成”为线索,首尾呼应形成闭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