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学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学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5 20:2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学案
一、重点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清末中国专制与民主势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斗争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问题:
一是清末中国的民主力量是怎样与专制势力进行斗争的
二是从清末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历程,
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两个:
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
二、知识梳理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的目的、内容和结果。
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背景
其目的是挽救清朝危局,
继续维持其专制统治。
从"新政"内容角度看,
改革官制、兵制和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等,
主要是为了取悦于列强,
以表明清政府能够适应列强的需要;
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等,
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
笼络人心。
分析结果时,
要求树立一分为二的观念看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更多是其局限性。由于没能跳出"中体西用"的案臼,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实行过程中大量增加捐税,
更加促使人民不断起来反抗,
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出台的历程、实质和后果。
讲述
"预备立宪"的历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可以采用大事年表的形式如:1905
年派五大臣考察"宪政"、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设资政院咨议局、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台。
从过程中逐步认清其真正的目的是为"皇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永固"
、"外患渐轻"
、"内乱可拜气从而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
使满洲贵族继续专权,
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
还形成了立宪派,
它是抵制革命的,
主张君主立宪的。后果是立宪派分化,
汉族官僚离心,
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团体、政党的涌现。
1.20世纪初,
民族危机使革命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分子拿起了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杰出代表有——————等,
他们声讨清朝统治的罪恶,
号召人民革命,
主张推翻清政府,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成员,
组建了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二)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1.是通过与抵制革命的保皇舆论进行论战,
维护和发展了三民主义理论;
2.武昌起义将反清斗争推到了高潮。
3.结局是成立了中华民国,
清帝退位,
清王朝终结。
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一)列强干涉革命的方式和步骤。
结合课文内容,
分析帝国主义准备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涉辛亥革命的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更担心辛亥革命会威胁其在华的实际利益;
另外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一贯做法。不久,
帝国主义抛出了"严守中立"的政策。
分析其转变的原因和实质,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到,
公开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一战前夕,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很难协调行动。他们在"严守中立"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共同代理人一袁世凯,
因为此人是个既有军事实力又有政治手腕的野心家。帝国主义想通过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
达到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
这也是"严守中立"政策的真正目的和实质。
(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二是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三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四是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宫、宣布共和等行为。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阅读教材后,
归纳总结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个方面性质(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
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人民的观念的变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显示了精神(争取民主、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等)。
结局是失败,
主要表现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CAABB
BDD
1.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是因为(  )
A.“新政”的措施仅涉及到了军事问题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2.1906年8月归国后,载泽上奏密陈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并解释说,“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是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主要目的是(  )
A.摆脱政治危机,加强专制集权
B.顺应舆论要求,改革社会弊端
C.引进欧美政体,巩固清朝统治
D.改革官制,加强中央权力
3.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4.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都是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失败,这在根本上是因为(  )
A.中国广大民众的觉悟程度太低
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
C.帝国主义的干预和破坏
D.中国自然经济残余的影响
5.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促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6.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宣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7.(2011年山东临沂模拟)史学界认为,近代中国的共和制度是在各种势力的相互妥协中诞生的。这些妥协包括(  )
①民族资产阶级与北洋军阀的妥协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妥协 ③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妥协 ④晚清统治者与北洋军阀的妥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答案:CAABB
BD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尽贪人,民为鱼肉,无以聊生,故从之者众。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借,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材料2: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说:“时处今日,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俟数年后,规模初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光绪朝东华录》
材料3: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在《中国维新报》上发表“布告”说:“顷七月十三日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扫除中国四千年之秕政焉。薄海闻之,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
——《中国近代史》
材料4:(孙中山说)既知民为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则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地?此为自学理言之者也。满洲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民之病,二百六十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言之者也。
——《总理全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2,说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
(2)依据材料3,说明康有为对待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和目的。
(3)依据材料4,回答孙中山反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理由,并作简要评议。
解析: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并运用历史唯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是考查新课标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最有效的途径。解答此类问题,应注意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分层次、多角度答题,对事物的评价与认识,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做到全面简练。
答案:(1)目的:载泽认为,改行宪政后,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之说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因此为了消除革命,应当实行君主立宪。慈禧太后和光绪的谕旨则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大权统于朝廷)。
(2)态度:康有为对清政府“预备立宪”表示拥护,大加赞扬。目的:他认为他兴民权的目的达到了,中国从此就不会亡国了。
(3)孙中山的理由有三条: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民主、平等就不需要君主;二是满洲贵族的反动统治遭到人民反对,中国不能实行君主立宪;三是保留君主,人人都想当皇帝,实行民主,这种争当皇帝的内乱就不可能存在了。
评议:孙中山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立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主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反帝思想不彻底,没能指出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而且他对资产阶级民主过于理想化,以为只要实行资产阶级民主,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CAABB
B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