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学案 (5)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学案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5 20: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学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挽救专制统治的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1901—1905年)。
(1)目的:挽救清朝危局,维持其专制统治。
(2)主要措施。
①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的机构。
②改革兵制,大规模扩练新军。
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④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3)评价。
①未能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②激化阶级矛盾,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2.“预备立宪”。
(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2)过程。
①1905年秋,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 
②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实施的方案。
③1907年夏,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
④1908年,颁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
⑤1909年秋,全国多数省份建立起谘议局。
⑥1911年春,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
(3)结果: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
(1)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发表文章著作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一批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3)成立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
(1)革命党人与保皇派进行思想论战:维护和发展了三民主义理论,推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党人相继举行多次起义。
3.爆发: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宣布“光复”,脱离清朝。
4.高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5.结果。
(1)1912年2月,清帝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终结。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①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条件。
A.列强干涉辛亥革命,帮助袁世凯窃权。
B.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C.袁世凯的实力和反革命的两面手法。
②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温馨提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2.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
(2)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显示了反抗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精神。
3.局限:并未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温馨提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教训。
( http: / / www.21cnjy.com )
秋瑾《绝命词》
秋瑾是近代“振兴中华”的第一位女英雄,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为“鉴湖女侠”
。1907年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她拒绝撤离绍兴,并提笔给自己的学生徐小淑写了一封绝笔信,慨然留下了她的《绝命词》:“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伦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评价
 (2015·滨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一学生整理某一法律文件主要内容的笔记。
法律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
规定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规定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有解散议院之权、统帅陆海军之权、总揽司法权。但其权利受到议院、内阁和司法机关的制约  
请回答:
(1)判断该法律文件是《钦定宪法大纲》还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说明理由。
(2)根据笔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法律做出评价。
答案:(1)《钦定宪法大纲》。理由:法律保
( http: / / www.21cnjy.com )留了君主,并赋予君主以大权,保留“臣民”称号,是清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规定实行总统共和制。
(2)评价: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认可,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带有明显的君主专制色彩。
1.(2015·顺义区模拟)20世纪初,清政府实施“新政”的主要内容是(B)
A.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奖励工商实业
C.主张“实业救国”
D.倡导使用国货
解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甲午战争后为了解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财政困局作出的,不是20世纪初,故A项错误;20世纪初的“新政”,主观目的是笼络人心以挽救清朝危局,客观上为了缓和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对情绪,作出了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措施,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清政府的立场,故C项错误;倡导使用国货出现于1915年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运动中,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不是清政府所为,故D项错误。
2.(2015·嘉定区模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近现代某部法律规定:“本国采行君主立宪政体,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该法律是(A)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钦定宪法大纲》仿效日本实行君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宪,日本宪法最重君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主有立法、行政、司法大权,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
3.(2015·濮阳模拟)立宪派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1910年连续组织的三次请愿活动,尽管遍及16省,参与签名者达20万人,仍以失败告终。他们公开报告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少数人奔走呼吁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其影响是(C)
A.使立宪运动彻底失败
B.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
C.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
D.列强放弃支持清政府
4.(2015·惠州二调)有学者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B)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解析:革命党应该主要指的是革命派,维新派是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良派,故A项错误;“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可以看出材料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
5.(2014·无锡模拟)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D)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解析:根据题干“义和团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应该指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B项,C项是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新文化运动,所以选D项。
6.(2015·安徽联考)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C)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B.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
C.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D.共和政体已深入人心
解析: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说法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正确,但共和应该在此时间之后,且与该漫画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故B项错误;从漫画材料来看,共和势力被挤在中间,四周有很多反对力量聚集,暗示革命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共和观念应该是逐渐深入人心,没有已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7.(2015·浦东新区模拟)“今全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将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文中的“予”是指(B)
A.西太后
B.宣统帝
C.孙中山
D.袁世凯
解析: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省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1912年退位的是宣统帝,所以选B项。
8.(2015·东莞南开实验中学模拟)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毕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人自由和政治民主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托克维尔和他的朋友德蒙先生于183
( http: / / www.21cnjy.com )1—1832年间赴美国考察监狱制度,后经多年思考,分别于1835年和1840年出版轰动世界的《论美国的民主》第一、第二部分。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
——《关于〈论美国的民主〉新译本的读书报告》
请回答:
(1)托克维尔赴美考察时美国实行什么政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民主政治中可能令其着迷和失望的东西有哪些?
(2)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哪些要素?按这一说法分析,民主政治为何在19世纪晚期的法国获得成功,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
答案:(1)政体:联邦制共和政体(或“总统制共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均可)
着迷之处: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原则、联邦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民选总统和议员、美国人自由民主的传统和意识。失望之处:种族歧视、妇女无权(答“黑奴制”“男女不平等”亦可)。
(2)要素:法律、民情、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因:法国:制定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革命时期法国人民前赴后继的斗争。
中国:《临时约法》及其确立的政体惨遭破
( http: / / www.21cnjy.com )坏;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或“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尊孔复古逆流”);以自然经济为主,民族工业所占比例低。(以上分析要按法律、民情、环境三个角度分析)
9.(2015·菏泽一模)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年,由《环球时报》约请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科学院金点强团队提出,确定了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影响最大的50名外国人。依据出生年月排在第一位的是卢梭(1712—1778)。对他的评语有:在对现代中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诸位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中,恐怕没有哪一位能比卢梭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了。
——环球时报《影响近现代中国的50个外国人》
材料二 二十世纪前夕,一批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方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首次紧叩中国封建王朝这座紧闭几千年的城池,要求开启宪政之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打起了“变法维新”的旗帜,提出“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的政治纲领,发动了一场争取民主宪政的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序幕。
——蔡定剑《中国宪政百年回眸与脚下的路》
材料三 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早就实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宪政了。有大量资料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并没有加速现代化,而是相反。辛亥革命延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它从反面证明了,改良比革命要好。我对一生坚持维新改良的康有为评价很高……如果不革命,社会本身也许更好。法国大革命多少年,结果让英国跑到前面去了,因为英国政权稳定。
——李泽厚《辛亥革命的成功非常偶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卢梭的核心主张,举例说明启蒙思想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说明理由。
答案:(1)主张:阐述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影响:启蒙思想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或对辛亥革命产生影响等)。
(2)影响: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3)观点: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同意:改良比革命好;因为英国比法国更稳定。
反对: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改良在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