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5 20: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线索梳理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以废除,并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面对袁世凯的反攻倒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放弃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艰苦斗争。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之后,开始加快其复辟帝制的步伐,并于这一年3月份秘密派人刺杀宋教仁,举国哗然。革命党人领导的“二次革命”遂爆发。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以后,先后当选所谓的“正式”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的“洪宪帝制”成为其膨胀专制权力的极点。革命党人发动“护国运动”以抵制袁世凯的复辟。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的闹剧下场以后,先后发生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的事情,资产阶级革命派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的反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先后失败,说明其已无力领导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国革命在呼吁一种新兴的力量。
基础梳理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一)袁世凯统治的确立:1.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都北京。2.拥护共和为借口,加快复辟帝制的活动。(二)二次革命:1.原因:袁世凯反动统治。(1)袁世凯统治确立后,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2)1913年,指使暴徒杀害宋教仁于上海车站。(3)为对内镇压、讨好列强,进行“善后大借款”。2.过程:(1)革命党人抵制,通电反对,袁世凯镇压。(2)1913年夏秋之际,战事主要在江西和南京进行。3.结果:革命党人失败。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一)“洪宪帝制”:1.使帝制程序合法化:(1)1913年10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2)1914年,炮制出《中国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3)炮制出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2.寻求帝国主义支持:1915年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3.大造帝制舆论:(1)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活动。(2)组织“请愿团”,请求变更国体,制造“民意”借口。(3)帝国主义代言人也大造复辟舆论。4.操纵国体投票获得“全票拥护”君主制的结果。5.“洪宪帝制”确立:(1)袁世凯下令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2)标志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达到高潮。(二)护国运动: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流。2.经过:(1)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2)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3)蔡锷等人策划领导护国运动。3.结果:(1)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最后在忧惧中死去。(2)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三、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一)张勋复辟:1.原因:(1)府院之争,政局混乱。(2)张勋拥戴溥仪复辟,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独揽大权。2.经过:(1)张勋复辟遭到全国反对。(2)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维护民主共和制度。(3)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讨伐,张勋败逃。3.结果:段祺瑞重新执政。(二)护法运动:1.原因:段祺瑞重新执政后,对内独裁,对外卖国,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2.经过: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宣布段祺瑞为民国叛逆,举兵北伐。3.结果: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制度未能真正恢复起来,中国依然处于军阀纷争局面。
名词解释
[重要人物]
1.宋教仁:生于188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卒于1913年,湖南桃源人。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读书,议论时政,渐萌革命思想,次年2月与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后东渡日本,入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成立,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月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笔,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昌起义爆发后离沪赴汉,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院院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代理理事长,1913年在长沙、武汉、上海、南京等地发表竞选演说,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深为袁世凯所忌,3月20日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沪宁车站。他长期进行宪政活动,对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运动起到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重要事件]
1.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愤慨和反抗,1915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2.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3.护法运动: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1917年7月,孙中山由上海到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号召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旧国会的大部分议员,陆续到达广州。此时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不愿被段祺瑞“武力统一”,也表示赞成护法。8月25日,孙中山召开了非常国会,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正式成立了护法军政府。10月,军政府派兵北伐,护法战争开始。后南方护法军内部的滇、桂军阀,与直系勾结,准备“南北议和”,1918年5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7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4.二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袁世凯“善后借款”合同的签订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首先起义,发布讨袁檄文,宣布江西独立,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挟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上海、四川亦纷纷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重要名词]
1.洪宪帝制:1915年1
( http: / / www.21cnjy.com )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政体,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袁世凯自镇压二次革命后,实行总统独裁制,大权独揽。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认为中国人知识程度太低,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适合于君主制。杨度在袁的示意下,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活动。10月6日,参政院召开所谓的“国民代表大会”,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内外交困,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2.《中华民国约法》: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1914年由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宪法,此宪法在1916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权力膨胀,以大总统命令将内阁改为政治会议,由此政治会议议定《约法会议组织条例》,成立约法会议。约法会议召开后,袁世凯提出增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共七项,全部是增加总统权力内容。随后,约法会议根据袁世凯的意见,通过《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称帝失败后郁闷而死,《中华民国约法》即已作废。
重点解析
重点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比较
法令项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相同点
社会状态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颁布政权
中华民国
不同点
政治势力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
目的
保障民主和共和,促进民主发展,避免独裁专制
保障袁世凯大权独揽,为进一步复辟服务
权力分配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总统独揽大权
影响
保障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权力膨胀,加速复辟步伐
重点二:总结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做出的贡献
时间
主要活动
1894年
领导并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
于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
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发表了同盟会纲领,并阐发三民主义的要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2年
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913~1922年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相继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等并发表了《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和《讨逆宣言》。
1924年
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接受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1924年
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
1925年
扶病北上,领导国民会议运动。
史料汇编
一、宋教仁被刺
【史料原文】
知情人忆述宋教仁事
宋教仁字遁初,湖南人,为同盟会多年之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员,在两湖声威极盛,湖北党人亦多拥戴之。民国成立后,宋任第一次内阁农林部总长。辞职后,假万牲园暂住。宋在表面上与国务总理赵秉钧交谊甚厚,而实际上对其极端反对。宋与我交情较厚,相商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合为一党,遂于民国元年秋宣布两党合并,成立国民党。两党在各省之支分部亦改为国民党之分支部,全国国民党员人数众多,驾各党而上,大为政府所嫉。国会选举法公布后,宋先生与我商讨各省情形,认定湖北省有黎元洪主持,国民党选举不易争胜,宋非亲赴鄂办理,恐遭失败。且可就近办理湖南选举事宜,同时商定以宋为参议院议长,以我为众议院议长。如本党所得议员在两院超过半数,则为多数党,决定选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如事不顺,则仍可让袁为大总统;但须袁承认由本党组织政党内阁。此议极秘,不意为袁世凯及赵秉钧所侦知,谓宋为主谋者,恨之最厉。迨及民国二年(1913年)春两院选举,各省告竣,揭晓后,国民党当选议员几占五分之三以上。袁政府闻之大惧,于是在国会未开会以前,在沪有暗杀宋教仁之重案之发生,震动全国。国人对袁,大为愤恨!
──吴景濂《袁世凯杀害革命党人破坏国会》,《文史资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
【史料解读】
这里引用的文字是民国初年曾为参议院议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吴景濂后来的忆述。忆述者当年曾与宋教仁一道共事,并且关系比较亲密,对有关内情自能了解。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宋教仁对政党政治、议会政治十分热中,力图靠将国民党扩建为第一大党,以该党党员在参、众两院中占据大多数,取得组阁权,推倒起码是限制袁世凯。他不但如此筹议,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奔走活动。②当时的政局颇为复杂,表面上的平和掩不住内里的尖锐争斗,袁世凯之流对宋教仁的暗下毒手绝非偶然,可见他们的阴险狠毒。
《筹安会发起词》
【史料原文】
《筹安会发起词》节录(1915年8月14日)
美国者世界共和之先达也。美之大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者古德诺博士,即言世界国体,君主实较民主为优,而中国则尤不能不用君主国体。此义非独古博士言之也,各国明达之士,论者已多。而古博士以共和国民而论共和政治之得失,自为深切著明,乃亦谓中美情殊,不可强为移植。彼外人之轻念吾国者,且不惜大声疾呼,以为吾民忠告。而吾国人士,乃反委心任运,不思为根木解决之谋,甚或明知国势之危,而以一身毁誉利害所关,瞻顾徘徊,惮于发议,将爱国之谓何?国民义务之谓何?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郎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默视,坐待其亡?用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治安,将于国势之前途及共和之利害,各掳所见,以尽切磋之义,并以贡献于国民。国中远识之士,鉴其愚诚,惠然肯来,共相商榷,中国幸甚!
【史料解读】
1915年8月14日由杨度、严复、李燮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孙毓筠、刘师培、胡 瑛等人公开发表申明,表示成立筹安会,筹安会成立后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严、刘、李、胡4人为理事。筹安会的实质是一个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一个政治团体。所谓筹安会六君子他们打着“学术团体”的招牌,宣称其宗旨是“筹一国之治安”,“研究君主、民主国体何者适于中国”。实则是伪造民意,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这里选用的史料是筹安会成立时的宣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大意概括如下:①开宗明义申明中国政治环境适合君主政体而不适合民主政体,并引用袁世凯的美国顾问古德诺的观点,证明君主政体要优于民主政体。②重申中国国情特殊的陈词滥调,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国情迥异,不能脱离实际硬性移植政治制度。一定程度上,其所言颇有些道理,但因为国情的特殊而否定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是大错特错的。③最后申明成立筹安会的目的为“筹一国之治安,将于国势之前途及共和之利害”,而实质上,筹安会的本质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服务的政治团体。
袁世凯“洪宪帝制”
【史料原文】
袁世凯与北洋军人
北洋军人,多系卵翼于袁世凯,才质驽下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多,对上只知服从,不敢有所主张,盖北人对长官之忠,非发生于公的意识,全基于私的情感,服从之外,更有“报恩”的观念,牢不可破,只要是“恩上”,或是“恩宪”,无论是否“乱命”,亦须服从,意为不如此则为“忘恩”,受成人道德责备,此北洋军人之共同心理,即此可见它是私的结合。因此所谓“党”的意识而亦无之,彼辈习闻学究所谓“党而不群”之说,常对人自道,“我什么党也没有,我是良心党,我良心觉得合势,就办,不合势,就不办”。总之,服从,报恩,不党,三个基本意识,可以为北洋军人思想之结晶。由此不正确,不彻底思想,见之于行为,故与时代潮流,愈趋愈远,卒不免为时代巨轮所碾碎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第1册
【史料解读】
这里引用的文字是吴虬所作《北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之起源及其崩溃》第二章当中的一段话。该书由海天出版社初版于1937年,由那个时代的亲历之人论述北洋势力崛起及崩溃的过程,有一定参考价值。这里择录的一段材料,主要是论述了袁世凯与他所控制的下属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主要是一种私属的主从甚至主仆关系,连近代“政党”的观念和意识也谈不上。这正是军阀集团内部的关系特点。作者总结出北洋下属对袁世凯的所谓“三个基本意识”为“服从”、“报恩”和“不党”,并明确断言其“不正确”,以之见诸行动更是有悖时代潮流。这种看法对我们认识袁世凯集团的情况不无一定的可参考性。
四、《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
【史料原文】
《中华民国约法》中“大总统”专章
第三章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六条大总统对于人民之全体负责任。
第十七条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大总统经参政院之同意,解散立法院;但须自解散之日起,六个月以内,选举新议员,并召集之。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十九条大总统为增进公益,或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但不得以命令变更法律。
第二十条大总统为维持公安,或防御非常灾
( http: / / www.21cnjy.com )害,事机紧急,不能召集立法院时,经参政院之同意,得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但须于次期立法院开会之始,请求追认。前项教令,立法院否认时,嗣后即失其效力。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二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第为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全国海陆军。大总统定海陆军之编制及兵额。
第二十四条大总统接受外国大使、公使。
第二十五条大总统缔结条约。但变更领土,或增加人民负担之条款,须经立法院同意。
第二十六条大总统依法律宣告戒严。
第二十七条大总统颁给爵位、勋章,并其他荣典。
第二十八条大总统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立法院之同意。
第二十九条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
──殷啸虎著《近代中国宪政史》(附录文献部分)
【史料解读】
这里引用的文字是《中华民国约法》的第三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关于大总统职权的专章,也是该约法最关键的部分。《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记约法”。袁世凯为了实现个人独裁专制,他在以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又下令解散国会,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其御用的“约法会议”制定出《中华民国约法》,于1914年5月1日颁布。从所录该章材料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关于总统权的规定对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总统权力在新定“袁记约法”中几乎是无限量地扩大:①“袁记约法”中关于大总统“总揽统治权”的规定,“临时约法”中是没有的,该法中所规定的只是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显然,两者区别很大。所谓“总揽统治权”,已经是权利无限扩大化的总原则。②“袁记约法”中关于大总统“召集立法院”等相关规定,“临时约法”中也是没有的,这种规定显然是要把立法机构置于总统的控制之下,取消其相对独立性,是对“三权分立”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上的破坏。相应,“临时约法”中关于作为立法机构的参议院对总统限制的若干规定,在“袁记约法”中也多被取消。③“袁记约法”中在总统职权方面,也再没有像“临时约法”中受国务员监督和制约的相关规定。总之,通过这段材料,可以在一个重要环节上了解袁世凯借“法”加强个人专制权力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