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课件 (3)【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课件 (3)【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5 20:32: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50张PPT。 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
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
“汤饼”、“圆不落角”等,直至明
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
那你知道汤圆的来历吗?传说,1912年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
的成果,做了临时大总统,后来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就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这便是传说中汤圆名称的来历。
请思考:
1.袁世凯是怎样在“共和”名义下将共和国逐步变成“袁之天下”的?
2.民主力量与袁世凯进行了怎样的斗争?结果怎样? 1.“二次革命”的性质。
提示:是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矛盾公开激化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
提示:(1)客观原因是北洋军阀力量强大。
(2)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内部力量的涣散,具体表现在:“宋教仁案”后,国民党在倒袁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国民党仓促应战,缺乏统一指挥;交战期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行动不统一。
(3)未能发动和组织群众也是他们不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3.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
提示:(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
(2)直接原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3)主观原因: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加剧,袁世凯众叛亲离。
(4)客观原因: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 4.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有哪些相同点?
提示:(1)背景相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而国内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2)目标相同:都反对北洋军阀政府。
(3)方式相同:都进行武装斗争。
(4)性质相同:都是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5)作用相同: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1.P89【学思之窗】想一想,这样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你对此有何感触?
提示:不能。因为“国民代表”投票是袁世凯进行复辟活动猖獗时,由他操纵进行国体投票的;在投票时又采用威胁、贿赂的手段,验票也是由袁世凯指使成立的参议院负责。感触:从头到尾都是骗局,民主、民意已成为一种摆设。2.P90【学思之窗】读了孙中山的这段话,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提示:感触最深的是“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孙中山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西南军阀的排挤造成的。而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护法”没有多大号召力,缺少群众基础;二是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而是借助西南军阀的实力;三是西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 一、1913~1919年,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及其主要表现
1.焦点:共和与反共和的斗争。
2.表现:(1)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大搞独裁,刺杀宋教仁,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
(2)袁世凯复辟帝制、卖国,革命党人进行护国运动,袁世凯帝制梦破灭。 (3)1917年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张勋复辟失败。
(4)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 民主思想的传播,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斗争,不断瓦解着旧制度、旧传统,催生着新制度、新思想的诞生与成长,启迪人们摆脱愚昧盲从,追求自由平等,促使中国不断走向近代文明。 二、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与民主共和斗争的主要表现及启示 中国近代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主题是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种斗争实际上是以清朝遗旧、各派军阀为代表的专制势力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力量之间的较量。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为民主力量准备较好的条件,所以民主与专制势力经历了长期的较量与斗争,充满了反复与艰辛,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最为激烈。 考查专制独裁与维护共和的斗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适被举为一时公仆,军书旁午,万端草创,文所靖献于国民者,固甚恨不能罄其悃忱。然国号改建,纪元维新,且本之真正民意,以颁布我民国约法,其基础不可谓不已大定……何期袁氏逆谋终不自掩,残杀善良,弁髦法律,坏社会之道德,夺人民之生计。文故主兴讨贼之师,所以维国法而伸正义,成败利钝所不计也。
——《讨袁宣言》材料二 故本大总统之愚,以为《临时约法》第四章关于大总统职权各规定,适用于临时大总统已觉有种种困难,若再适用于正式大总统,则其困难将益甚。
——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
请回答: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说明孙中山、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有何不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和有关知识,说明孙中山“故主兴讨贼之师”的原因。
(3)材料二表明袁世凯的政治目的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孙中山、袁世凯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因而对《临时约法》产生不同的评价。
答案:(1)不同:孙中山把《临时约法》看作是立国的基础,是体现民意的依据;袁世凯则把《临时约法》看作束缚。根本原因: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残酷压迫人民。
(3)废除《临时约法》,扩大总统职权,建立独裁统治。一、选择题
1.在1912年底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即可由国民党( )
A.解散现任政府 B.组织下任内阁
C.推荐下任总统 D.修订宪法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理解记忆能力。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国会第一大党组织下任内阁。2.“一介书生,手无寸铁,却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民主政治的旋风。他梦想完成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宪政理想。只可惜,他错生在一个没有规则也没有人想认真遵守规则的国度里,只能在32岁的时候就走向生命的终结”。这里的他是指(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孙中山 D.宋教仁【解析】选D。本题考查依据基础史实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据“一介书生”“掀起了民主政治的旋风”“宪政理想”
“32岁”等信息可知,是指追求民主政治,时年32岁而力图竞选组阁却被刺杀的宋教仁。3.(2010·上海单科)“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却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选D。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袁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4.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让助手剪去了自己的辫子,3月10日下午3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下列选项直接暴露袁世凯后来想当皇帝野心的是( )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意味着总统只要连选成功便可以一直当下去,从而暴露出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5.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该文的标题是对袁世凯及其爪牙鼓吹的“变更国体”的叫嚣表示的异议。梁启超发表该文主要说明了( )
A.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
B.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
C.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
D.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封建性质的政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A项错误;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主要是反对袁世凯称帝,B、D两项与此无关,应排除。6.“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志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 )
A.梁启超     B.袁世凯
C.孙中山   D.宋教仁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宣言反对袁世凯称帝,而且主张在中国实行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应是孙中山的《讨袁宣言》。7.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对德宣战一事,最终成了“府院之争”彻底摊牌的导火索。这次“府院之争”反映的本质是( )
A.封建军阀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
B.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南北军阀之间的矛盾
D.日美在华利益的矛盾【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应准确理解“府”“院”分别代表的势力及所依靠的帝国主义后台。四个选项都与“府院之争”有关,反映矛盾激化的不同侧面,但从根本上说,前三个选项都是表面现象,只有D项才体现了本质,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的特点。8.1917年,孙中山发表了《讨逆宣言》,他所说的“逆”是指( )
A.袁世凯 B.黎元洪 C.张勋 D.段祺瑞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是为了反对张勋复辟帝制,维护共和制度。9.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都是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因此这三次斗争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前两次斗争反对的是袁世凯;护法运动反对的是段祺瑞,他们都是北洋军阀的头子。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最后的结局是失败,这一点在教材上有明确的表述;护国运动虽然推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但它并没有达到维护民主共和的目的,从本质上讲它是失败的。二次革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但不久袁世凯就解散了国民党,因此,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都不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A。 【类题拓展】比较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革命党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发动,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不同点:①领导者不同:二次革命是黄兴、李烈钧领导的,护国运动是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法运动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
②斗争对象不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都是反袁,护法运动是反段祺瑞。
③斗争结果不同: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护国运动推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护法运动因西南军阀破坏而失败。10.1916年,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军阀串通, 排挤孙中山。这些情况表明( )
A.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
B.革命派可以同军阀结成可靠的同盟
C.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发生变化
D.封建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封建军阀的出发点是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和根本利益,他们不会真正的引领中国走向民主和富强,之所以有时和革命者合作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D项正确。A项中根本对立的表述错误;B项中可靠同盟的说法错误;C项中根本立场变化的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
11.(2011·枣庄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杰斐逊写《独立宣言》的时候,他的庄园里还有200多名奴隶,他当时提出所有人生而平等的时候,可能没有把黑奴包括在内。但这种思想本身,到后来成为黑奴争取自由的思想武器。
——《大国崛起·美国》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如何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临时约法》颁布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力求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如何理解政权和法律的关系。在具有两千年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法律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是从属于政权的。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指出《独立宣言》和《临时约法》共同的理论来源。据材料一从制度层面指出《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
(2)你是否同意“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第(1)题应从《独立宣言》和《临时约法》的背景方面归纳理论来源的共同点,解答历史意义时要注意从“制度层面”;第(2)题无论是否同意其观点,都应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理论来源:启蒙思想。意义:有助于废除殖民统治制度;有助于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推动黑奴制度的废除。
(2)观点一:同意。理由:用法律手段巩固成果;袁世凯独裁过程中始终不敢完全抛弃法律、复辟帝制失败;新文化运动兴起,从思想根源反对专制。
观点二:不同意。理由:袁世凯独裁、复辟说明君主专制势力强大;法律从属于政权;《临时约法》没有真正实施;尊孔复古说明专制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国体挟一爱憎之见,而以人为的造成事实,以求与其爱憎相应,则祸害之中于国家,将无已时……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 国人职责,唯在讨袁。 
——蔡锷《誓告国人文》材料三 袁氏未去,当与国人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
——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他种国体”指的是什么?梁启超对此有何看法?
(2)孙中山与梁启超、蔡锷在对待袁世凯及其复辟帝制的态度和认识上有何异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材料一梁启超反对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他们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同点需要分析材料信息得出。答案:(1)封建君主专制或者复辟帝制。梁启超表示无论何时他都要反对袁世凯改变国体的做法。
(2)相同点: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变更国体。不同点:孙中山有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长远眼光,在当前要彻底打败袁世凯,不因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而停止斗争;在打垮袁世凯后,还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防止其他“谋危民国者”的重新出现。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