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电和磁》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4.3 《电和磁》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7 20:07:52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4.3 《能量——电和磁》
(教科版)六年级

4.3 《能量——电和磁》
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会发生啥神奇现象?电流咋和磁关联?
新知导入
聚集
1820年, 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 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就是这个发现, 打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的大门。
奥斯特发现了什么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探究新知
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解释: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电流的磁效应),这个磁场对指南针的小磁针产生了磁力作用,导致小磁针改变指向,不再指向南北。
提示: 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短暂接通一下,马上断开。
2.用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 重演奥斯特实验。
做一个线圈。用导线在手指上绕10圈左右取下,固定线圈和引出的线。
给线圈通上电流, 线圈会产生磁性吗
试一试, 线圈怎么放可以使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用完了的废电池, 一点电都没有了吗 能用我们的线圈和指南针检测一下吗
1.分析奥斯特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2.电和磁之间能否相互转换 你的依据是什么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奥斯特实验中,指南针偏转的原因是( )
A.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正确,电生磁本质 )
B. 导线发热影响指南针(错误,偏转是磁效应,非热 )
C. 电池磁性干扰(错误,电池本身无强磁 )
2. 要增强通电导线的磁效应,可行的方法是( )
A. 增加电池节数(增大电流,增强磁场 )
B. 减少导线长度(影响小,主要是电流 )
C. 远离指南针(减弱效应,错误 )
3. 用通电线圈检测废电池,发现指南针偏转,说明( )
A. 废电池还有电能(电流产生磁,说明有电流 )
B. 线圈本身有磁性(错误,线圈磁性由电流产生 )
C. 指南针坏了(错误,偏转说明检测有效 )
A
A
A
(二)判断题
1.只要电路通路,指南针靠近导线就一定会偏转。( )
2.通电线圈的磁效应比单根导线强,因为线圈集中了磁场。( )
3.奥斯特实验的发现证明,电和磁是完全独立的现象。( )
×

×
课堂总结
今天复刻了奥斯特实验,谁能总结电和磁的关联,以及实验中的发现?通电导线/线圈周围有磁场,电能变磁能;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磁效应越强;奥斯特的发现靠观察和实证!
板书设计
4.3 电和磁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线圈→ 指南针偏转
核心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能→ 磁能 )
影响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距离
科学精神:观察实证、偶然发现与必然规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电和磁》是“能量”单元探究电与磁相互作用的核心课例。教材以奥斯特实验为线索,通过“通电导线、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的实践,引导学生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理解电与磁的关联,为后续电磁学探究(电磁铁、电动机 )奠定基础,是培养“电磁转化观念”与“实证探究能力”的关键内容。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电(电路 )、磁(指南针 )”有基础认知,但对“电与磁的相互作用(电流产生磁 )”陌生。已具备简单电路搭建、实验观察能力,不过在“从实验现象归纳电生磁规律理解本质”上需引导。对“科学家发现(奥斯特实验 )”兴趣浓厚,可借历史实验复刻,激发探究热情,构建电磁转化的科学观念。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实验发现“通电导线/线圈周围存在磁场(电流产生磁 )”,理解电与磁可相互作用,构建“电生磁”的科学观念,深化对能量转化(电能→ 磁能 )的认知。 (二)科学思维 观察“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的现象,分析实验变量(电流通断、线圈匝数 )对磁效应的影响,归纳电生磁的规律;从奥斯特实验推理“电与磁的普遍关联”,提升分析、归纳与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复刻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线圈靠近指南针 ) 观察记录优化实验(增强磁效应 )”的过程,提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与问题解决素养;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培养实证探究习惯。 (四)态度责任 感受奥斯特实验的“偶然发现必然规律”,理解科学发现需要观察与实证;激发对电磁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尊重实验事实、传承科学精神”的责任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发现“通电导线、线圈周围存在磁场(电流产生磁 )”,验证电流的磁效应。 2. 归纳电生磁的实验规律(如电流通断影响磁效应、线圈增强磁效应 )。
教学难点
1. 深度理解“电流产生磁”的本质(电能转化为磁能,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突破“现象观察→ 本质规律”的思维跨越。 2. 精准控制实验变量(如电流通断、线圈匝数 ),从复杂现象中归纳电生磁的清晰规律,实现“实验操作→ 科学结论”的有效推导。
教具准备
奥斯特实验材料:电池、导线、指南针、线圈(多匝数 )、开关、小灯泡(验证电路通路 ) 实验记录单(电生磁现象观察表 ) 奥斯特实验历史资料(图片、发现过程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讲述“奥斯特偶然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史故事,提问:“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会发生啥神奇现象?电流咋和磁关联?” 引发学生对“电生磁”的探究兴趣。 学生活动:倾听故事,联系指南针(磁 )、电路(电 )的认知,猜想“通电导线可能让指南针动”,聚焦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以科学史导入,制造“偶然发现”的悬念,唤醒对电、磁独立认知的前经验,聚焦“电生磁实验验证”的核心任务。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奥斯特实验图示与聚焦问题(“发现了什么?如何解释?” ),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复刻实验,验证电流的磁效应,理解电与磁的关联。 学生活动:观察图示,回顾科学史猜想,梳理实验思路(搭建电路靠近指南针观察现象 )。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聚焦问题,关联科学史与实验探究,明确“复刻验证理解”的探究路径,为实验操作做铺垫。 (2)探索(20分钟) 教师活动: 任务1: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实验 1. 指导搭建电路: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组成通路(验证电路正常 )。 2. 实验操作:将导线拉直平行于指南针,闭合开关,观察指南针偏转;断开开关,观察复位。重复实验,记录现象(偏转方向、角度 )。 3. 变量优化:提问“如何让现象更明显?” 引导尝试“增加电池节数(增强电流 )、导线贴近指南针”。 任务2: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实验 1. 指导制作线圈:用导线绕指南针10圈,固定成线圈。 2. 实验操作:线圈接通电流,观察指南针偏转;改变线圈方向(平行/垂直指南针 ),记录偏转角度差异;用线圈检测废电池(判断是否有电流 )。 巡视指导:纠正电路短路(如直接连接电池正负极 )、线圈绕制松散等问题;强调“短时通电(避免电池过热 )”,规范实验操作。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搭建电路,观察“通电时指南针偏转,断电复位”;优化实验(增加电池、贴近导线 ),发现磁效应增强;制作线圈,验证“线圈使偏转更明显,可检测废电池电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实验(导线→ 线圈 ),让学生亲历“发现电生磁优化磁效应应用检测”的过程,从简单现象到复杂规律,逐步构建电生磁的认知,落实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培养。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导线/线圈通电时指南针的偏转 ),围绕以下问题研讨: ① 现象本质:“指南针偏转说明什么?如何解释电与磁的关联?”(归纳: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能转化为磁能 ) ② 规律归纳:“对比导线与线圈实验,磁效应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大小、线圈匝数、距离 ) ③ 科学发现:“奥斯特的‘偶然发现’对我们有啥启示?实验中如何体现‘实证精神’?” 补充“磁场概念(电流周围存在看不见的磁场,使指南针偏转 )”与“电生磁的应用(电磁铁 )”,强化科学观念与应用关联。 学生活动: 分享实验发现(通电产生磁,线圈增强效应 ),推理“电流产生磁场,磁场作用于指南针”;总结“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影响磁效应”;感悟“科学发现需要观察与重复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将实验现象升华为科学规律(电生磁 )与思维方法(实证、变量分析 ),突破“现象→ 本质”的理解难点,落实核心素养。 (4)拓展(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电磁铁(电磁起重机 )、电动机”的图片,提问“电生磁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电生磁原理发明新工具?” 鼓励课后探究“自制电磁铁(改变线圈匝数影响磁力 )”。 学生活动: 联系生活(电磁继电器、磁悬浮 ),思考电生磁的应用;规划课后实验(调整线圈匝数,探究磁力变化 ),延伸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从实验探究到生活应用,拓展电生磁的认知广度,激发创新思维与持续探究热情,呼应单元“能量转化与技术应用”的主题。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奥斯特实验中,指南针偏转的原因是( ) A.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正确,电生磁本质 ) B. 导线发热影响指南针(错误,偏转是磁效应,非热 ) C. 电池磁性干扰(错误,电池本身无强磁 ) 答案:A 2. 要增强通电导线的磁效应,可行的方法是( ) A. 增加电池节数(增大电流,增强磁场 ) B. 减少导线长度(影响小,主要是电流 ) C. 远离指南针(减弱效应,错误 ) 答案:A 3. 用通电线圈检测废电池,发现指南针偏转,说明( ) A. 废电池还有电能(电流产生磁,说明有电流 ) B. 线圈本身有磁性(错误,线圈磁性由电流产生 ) C. 指南针坏了(错误,偏转说明检测有效 ) 答案:A 判断题 1. 只要电路通路,指南针靠近导线就一定会偏转。(× ) 解析:电流过小或距离过远时,磁效应弱,可能不明显,需一定条件。 2. 通电线圈的磁效应比单根导线强,因为线圈集中了磁场。(√ ) 解析:线圈匝数多,磁场叠加,增强磁效应,符合实验规律。 3. 奥斯特实验的发现证明,电和磁是完全独立的现象。(× ) 解析:实验证明电可生磁,电与磁存在关联,非独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复刻了奥斯特实验,谁能总结电和磁的关联,以及实验中的发现?” 学生总结:“通电导线/线圈周围有磁场,电能变磁能;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磁效应越强;奥斯特的发现靠观察和实证!”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实验核心发现(电生磁、影响因素 )与科学精神(实证、观察 ),强化知识体系与态度责任培养。
板书设计
电和磁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线圈→ 指南针偏转 核心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能→ 磁能 ) 影响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距离 科学精神:观察实证、偶然发现与必然规律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借科学史导入激发兴趣,复刻实验让学生亲历“发现电生磁”的过程,实验分层设计(导线→ 线圈 )符合认知梯度,多数学生清晰理解电生磁规律。 研讨环节关联现象本质与科学精神,落实核心素养;拓展电磁铁应用,延伸知识价值。 (2)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磁场概念(看不见的物质 )”理解模糊,需更直观的类比(如“磁场像看不见的手,推动指南针” )。 废电池检测实验中,“电流微弱导致偏转不明显”时,未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大小与磁效应的关联”,错过深化规律的契机。 (3)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用“磁场模拟图(磁感线 )”辅助讲解,帮助理解抽象概念;提前准备高灵敏指南针,避免废电池检测时现象不明显。 增加“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关联”的拓展实验(改变电池正负极 ),深化电生磁规律的认知,提升科学思维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