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电磁铁》聚焦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以“电磁起重机”为情境,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变量(线圈匝数、电流大小 ) 归纳规律”的流程,引导学生理解电磁铁磁性可控的原理,是“电能与磁能转化”的深化探究课,为理解电磁技术的实际应用(如电磁起重机 )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了解“电磁铁的基本原理(电能→磁能 )”,但对“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线圈匝数、电流大小 )”认知模糊。具备“控制变量法”基础(如探究种子发芽条件 ),不过在“精准设计电磁铁实验分析复杂数据归纳规律”上需指导。对“电磁起重机的神奇应用”兴趣浓厚,可借实验探究,构建“变量控制规律归纳技术应用”的关联认知。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的关联,构建“电能→磁能的转化效率与输入条件(匝数、电流 )相关”的观念,深化能量转化的可控性认知。 (二)科学思维 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改变匝数/电流,观察吸钉数量 )”,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磁性强弱的影响规律;从电磁起重机应用推理“变量控制与技术功能”的关联,提升分析、归纳与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设计实验操作验证数据分析结论归纳”的完整过程,提升实验设计、操作与问题解决素养;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能量转化,培养实证探究习惯。 (四)态度责任 感受电磁铁在工业应用(电磁起重机 )中的关键作用,理解“科学规律(变量控制 )→ 技术应用(磁性调控 )”的关联;激发对电磁技术创新的兴趣,增强“用科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意识,树立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设计并完成“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关联”的控制变量实验。 2. 归纳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规律(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
教学难点
1. 深度理解“控制变量法”在电磁铁实验中的精准应用(如严格固定“电流大小”探究匝数影响,反之亦然 ),突破“变量混淆→ 规律偏差”的思维障碍。 2. 从实验数据(吸大头针数量 )中归纳“非线性规律”(如匝数翻倍,吸针数量并非严格翻倍 ),实现“数据现象→ 科学结论”的有效推导(考虑实验误差,归纳趋势性规律 )。
教具准备
电磁铁实验套装:铁钉、绝缘导线(多匝数 )、电池(1/2/3节 )、开关、大头针、实验记录单 电磁起重机工作原理视频、“控制变量法”示例课件(如探究种子发芽条件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电磁起重机搬运废钢(通电吸起,断电放下 )”的视频,提问:“电磁起重机如何控制磁性强弱搬运不同重量的钢铁?哪些因素能改变电磁铁磁性?” 引发学生对“电磁铁磁性影响因素”的探究兴趣。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联系电磁铁原理(电能→磁能 ),猜想“线圈匝数、电池数量(电流大小 )可能影响磁性”,聚焦探究任务(设计实验验证变量 )。 设计意图:以电磁起重机的实际应用导入,制造认知悬念(磁性强弱如何调控 ),唤醒“电磁铁原理”前经验,聚焦“控制变量实验探究”的核心任务。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电磁起重机”图示与聚焦问题(“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线圈匝数、电流大小对磁性强弱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图示,回顾“控制变量法”基础,梳理实验思路(固定一个变量,改变另一个,观察吸钉数量 )。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聚焦问题,关联技术应用与科学探究,明确“控制变量→ 实验验证→ 规律归纳”的探究路径,为实验设计做铺垫。 (2)探索(20分钟) 教师活动: 任务1:实验设计指导(控制变量法 ) 1. 讲解“控制变量法”:以“探究种子发芽条件”为例,示范“固定水、改变光”或“固定光、改变水”的变量控制逻辑。 2. 引导迁移:探究“匝数影响”时,固定“电池节数(电流 )”,改变“线圈匝数”;探究“电流影响”时,固定“线圈匝数”,改变“电池节数”。 任务2:分组实验(匝数与电流的影响 ) 1. 匝数影响实验: 用1节电池,分别测试“50圈、100圈、150圈”线圈的电磁铁吸钉数量,记录数据。 2. 电流影响实验: 用100圈线圈,分别测试“1节、2节、3节”电池的电磁铁吸钉数量,记录数据。 巡视指导:纠正“线圈匝数计数错误(如误将50圈数成60圈 )”“电池连接松动(影响电流稳定 )”等问题;强调“每次实验后,轻敲铁钉抖落残留大头针,保证数据准确”。 学生活动: 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变量控制方案,明确“固定电流→ 变匝数”“固定匝数→ 变电流”的操作逻辑。 操作验证:分组完成“匝数、电流影响”实验,记录“吸大头针数量”,观察到“匝数越多、电池越多,吸钉越多”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控制变量法示范→ 迁移应用→ 实验操作”的分层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亲历“假设→ 验证→ 现象观察”的过程,为研讨积累实证数据,落实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培养。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小组汇报实验数据(不同匝数、电流下的吸钉数量 ),围绕以下问题研讨: ① 规律归纳:“分析数据,线圈匝数、电流大小如何影响电磁铁磁性?”(归纳: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吸钉数量越多 ) ② 误差分析:“实验中吸钉数量为何不是严格‘匝数翻倍、数量翻倍’?如何看待实验误差?”(引导:实验操作误差、大头针磁性干扰等,规律看趋势而非绝对数值 ) ③ 技术应用:“电磁起重机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搬运不同重量的钢铁?举例说明。”(如搬运重钢:增加匝数/电池→ 磁性强;搬运轻钢:减少匝数/电池→ 磁性弱 ) 补充“电磁铁磁性与能量转化的关联”(匝数多、电流大→ 电能输入多→ 磁能输出强 ),强化科学观念。 学生活动: 分享数据,归纳规律(匝数、电流与磁性正相关 );分析误差(操作不精准、环境干扰 ),理解科学实验的“趋势性结论”;联系电磁起重机,解释“变量调控实现磁性按需变化”的技术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归纳→ 误差辩证→ 技术关联”的研讨,将实验现象升华为科学规律(变量影响磁性 )与技术应用(电磁起重机调控 ),突破“数据繁杂→ 清晰结论”的理解难点,落实核心素养。 (4)拓展(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电磁铁在磁悬浮列车、电磁门锁”中的应用,提问:“这些设备如何利用‘磁性强弱可控’的规律?你能设计一个‘电磁创意装置’(如电磁分拣机 )吗?” 鼓励课后查阅资料,完成创意设计。 学生活动: 观察电磁技术创新应用,思考“磁性调控”的新场景;规划课后探究(设计电磁装置,说明变量控制与功能实现 ),延伸科学规律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从工业应用(电磁起重机 )拓展到创新场景(磁悬浮、门锁 ),激发技术创新思维,强化“科学规律→ 技术应用→ 社会价值”的关联认知,培养态度责任与创新意识。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探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应控制不变的是( ) A. 线圈匝数(需改变,错误 ) B. 电池节数(电流大小,需固定,正确 ) C. 吸大头针数量(结果,需观察,错误 ) 答案:B 2. 下列能增强电磁铁磁性的是( ) A. 减少线圈匝数(减弱,错误 ) B. 增加电池节数(增大电流,增强磁性,正确 ) C. 断开开关(无磁性,错误 ) 答案:B 3. 实验中吸大头针数量“不严格对应变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验误差(操作、环境干扰,正确 ) B. 规律错误(已验证趋势正确,错误 ) C. 大头针无磁性(错误,大头针有弱磁性 ) 答案:A 判断题 1. 电磁铁磁性强弱只与线圈匝数有关,与电流大小无关。(× ) 解析:实验证明电流大小也影响磁性,故错误。 2. 控制变量法要求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严格相同。(√ ) 解析: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核心要求,保证实验公平。 3. 电磁起重机搬运轻物时,应减小线圈匝数或电池节数,降低磁性。(√ ) 解析:利用“变量控制规律”,磁性弱→ 吸轻物,符合技术应用逻辑。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探究了电磁铁磁性的影响因素,谁能总结规律和实验方法?” 学生总结:“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有关,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用控制变量法做实验,规律看趋势,误差很正常!”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实验核心发现(变量影响规律 )与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误差辩证 ),强化知识体系与科学思维培养。
板书设计
电磁铁 核心问题: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固定一个变量,改变另一个 ) 规律归纳: 线圈匝数越多→ 磁性越强→ 吸钉越多 电流越大(电池节数越多 )→ 磁性越强→ 吸钉越多 技术应用:电磁起重机(调控变量,按需搬运 )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以“控制变量法”为核心,通过“示范→ 迁移→ 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多数小组清晰完成实验并归纳规律;研讨环节深化“误差辩证”与“技术应用”,落实核心素养。 关联电磁起重机的实际应用,实现“科学规律→ 技术功能”的转化,课堂逻辑完整,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绕线圈时松散,导致“匝数相同但磁性不同”,需提前强化“紧密绕制”的操作规范;对“电磁铁磁性与能量转化效率(如电池耗电速度 )”的关联挖掘不足,能量观念培养可深化。 创意设计拓展环节时间有限,学生“电磁装置设计”的创新性未充分展现,需预留更多开放探究时间。 (3)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增加“线圈绕制示范”,强调紧密绕制的重要性;补充“电能消耗与磁能输出”的简易测算(如电池使用时间 ),强化能量转化的系统性认知。 延长拓展环节,组织“电磁创意装置”分享会,鼓励学生用科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态度责任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