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初步形成地理空间观念 2.综合思维:能够从地理视角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记录身边地理现象,培养地理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地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地理对生产建设的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观察分析现象,理解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的联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展示学校周边的农田、河流、村庄布局图片 提问引导:"同学们每天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象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我们村的房子这样建?为什么主要种植水稻?" 观察图片,回忆上学路上的景象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产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 从学生熟悉环境入手,激发兴趣 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
预习检测
(3分钟) 提问:"什么是地理?地理学研究什么?" 追问:"能举出地理影响生活的例子吗?" 再问:"家乡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与地理有什么关系?" 回忆预习内容,尝试回答问题 分享自己知道的地理现象 倾听他人回答,补充自己的认识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激活已有知识经验 为新课讲授做铺垫
讲授新课
(20分钟) 1. 解开地理之谜 详细讲解地理学定义: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规律 具体说明研究内容: 自然地理:地形(举例学校后山)、气候(当地四季特点)、水文(附近河流)、土壤(农田土壤类型)、植被(周边植物) 人文地理:人口(村人口数量变化)、城市(最近县城发展)、农业(主要作物)、工业(附近工厂)、交通(村道路建设) 提问互动:"学校后山属于地理哪个方面?新建公路属于什么内容?" 2. 地理与日常生活 衣:对比北方厚棉衣与南方薄衫,展示不同季节当地村民着装变化图片 食:分析南方主食大米的原因(气候、水源),展示当地特色饮食图片 住:解析当地房屋特点(材料、朝向、结构)与地理环境关系,展示不同地形区民居对比图 行:讨论山区与平原交通工具差异,分析村内主要交通工具选择原因 提问:"我们村房子特点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夏天午休时间长?" 3. 地理与生产建设 农业:详细分析当地主要作物(水稻)种植条件:温度(年平均气温)、降水(年降水量)、地形(梯田照片)、土壤(类型与肥力) 工业:讲解附近工厂选址因素:原料来源(如砖厂靠近粘土区)、交通条件(公路距离)、水源供应、劳动力资源 交通:分析最近修建的公路路线选择:避开陡坡、减少桥梁、连接居民点,展示规划图纸 提问:"我们村主要种什么作物?为什么?新建公路为什么绕过西边山坡?" 4. 地理与风土人情 风俗:介绍当地特色节日(如插秧节)与农时关系,展示活动照片 方言:分析山区与圩镇方言差异的地形阻隔因素 技艺:讲解当地传统手工艺(如竹编)与自然资源分布关系 提问:"我们当地有什么特色风俗?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山里人和圩镇人口音不同?" 听讲并记录关键知识点 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和实物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概念 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察 系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 通过具体案例帮助理解抽象概念 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建立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照顾农村学生认知特点,从具体到抽象
分组讨论
(议课)
(7分钟) 布置讨论主题:"我们村的地理特征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提供讨论框架: 地形特点(山地/平原/丘陵比例) 主要水源(河流/水井/水库) 主要农作物及种植原因 房屋建筑特色(材料/结构) 交通状况(道路类型/交通工具) 巡视指导,提供关键词提示("梯田"、"砖瓦房"等) 组织小组汇报并点评 4-5人一组,按座位分组 根据提纲展开讨论 记录小组观点 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倾听其他组汇报并补充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促进不同水平学生互相学习 增强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
知识拓展
(3分钟) 拓展1: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展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谚 解释节气与气候、种植的关系 拓展2:传统民居智慧 分析吊脚楼防潮设计原理 讲解四合院防风功能 提问互动:"你还知道哪些农谚反映地理知识?" 听讲并思考拓展内容 回忆并分享知道的农谚 联系自家房屋特点思考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地理智慧 激发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
课堂练习
(4分钟) 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C ) A. 河流分布 B. 人口迁移 C. 化学反应 D. 城市布局 南方民居多为斜顶,主要原因是( B ) A. 美观 B. 防雨 C. 防风 D. 防震 填空题: 地理学分为__自然__地理和__人文__地理两大分支。 我们村主要种植__水稻__(作物),这是因为我们这里__降水充足/气温适宜__(地理条件)。 简答题抽样展示与点评 独立完成练习题 参与答案核对 分享简答题答案 订正错误并记录 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提供及时反馈 训练地理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3分钟) 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 地理学研究内容(自然+人文) 地理与生活(衣食住行) 地理与生产(农业、工业、交通) 地理与文化(风俗、方言、技艺) 强调核心观点:"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带领学生齐读重点语句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参与思维导图补充 齐读重点内容 提出仍存在的疑问 系统梳理知识结构 强化重点内容记忆 查漏补缺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1. 解开地理之谜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2. 地理与日常生活 → 衣(温差) 食(水稻) 住(斜顶) 行(摩托) 3. 地理与生产建设 → 农业(梯田) 工业(砖厂) 交通(绕山) 4. 地理与风土人情 → 节日(插秧节) 方言(山区) 技艺(竹编) 副板书: 核心概念:地理环境、因地制宜、人地关系 本地案例:地形-丘陵;作物-水稻;房屋-砖瓦;风俗-插秧节
教学反思 预期反思要点: 农村学生参与度如何?基础差学生能否跟上? 案例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是否需要更多本地化素材? 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哪些知识点需要强化? 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讨论环节是否充分? 哪些教学策略最有效?哪些需要改进? 改进方向: 针对基础差学生增加更多实物展示和图片辅助 收集整理更多本地地理案例建立资源库 设计分层问题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优化讨论环节的指导和反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