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
春秋时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周幽王时朝政腐败
时空坐标
前1046
前771
前770
前476
前475
前221
西 周
东 周
武王定都镐京
平王东迁洛邑
犬戎攻陷镐京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得名
因西汉刘向编撰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得名
我国奴隶社会
逐渐瓦解
我国封建社会
逐渐形成
秦统一中国
前256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礼崩乐坏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春秋左转·桓公五年》
北京人使用的
石器
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
青铜器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笨重,使用不方便
不够锋利,不耐用
青铜韧性不好
较少用于农具
更坚硬
更锋利
更耐用
(1)农业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1)农业的发展
穿上鼻环,我就是春秋最靓的牛!
刀耕火种
耒耜耕作
铁犁牛耕
(1)农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创造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灰陶将军盔(制盐工具)
勾践剑与夫差矛
(2)手工业
铸铜业
玉柄铁剑
煮盐业
方领套头长服
漆木有柄鼓
纺织业
冶铁业
漆器制作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春秋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一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3)商业
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青铜空首布
尖首刀币
楚国金币
圆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土地国有
井田制
荒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土地国有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国语·晋语》
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春秋公羊传注疏》
百姓不耕公田
承认土地私有
农民有自己土地了,不帮我义务耕地了,我底下还有卿大夫等着我给封地,我都没多少收入咯!
那就不要再往下封了呗,咱可派人管,地还是咱们的。而且还可以向农民征税嘞!
思考: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周王
诸侯
“授民授疆土”
进贡、服从调兵
层层分封
诸侯国不再把新土地
分封给卿大夫
设置县、郡直接管理
职位不再世袭
(1)分封制逐渐瓦解
2、王室衰微——政治变化
思考:从西周到春秋初期周天子统治的地区有什么变化?
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授民授疆土
有 权
(2)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有 地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有 臣
诸侯定期朝觐、纳贡
有 钱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没 权
周王室仅直接管辖洛邑一带
没 地
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
没 臣
不再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没 钱
西周——实行分封制
东周——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
西周时期
诸侯
诸侯
诸侯
诸侯
诸侯
春秋时期
周天子
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
(3)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天子:你们能不能别打了
诸侯们:再废话连你一起打
3、诸侯争霸——政治变化
(1)原因:
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壮大,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追逐自身利益。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春秋争霸形势图
(2)主要霸主
桓公
文公
穆公
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
春秋末期:吴国、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称霸
名义上仍然尊重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霸主以天子的旗号领导各诸侯国驱除夷狄对华夏族的侵略。
(3)口号:尊王攘夷
【材料二】
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材料一】
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
(1)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2)
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诸侯
(3)
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
本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后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
鲍
之
交
典故出自春秋时楚庄王的故事。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
鸣
惊
人
原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
避
三
舍
原指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后用于比喻有夺取国家政权的野心。
问
鼎
中
原
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卧
薪
尝
胆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数代都互相通婚以结盟好。后泛指两姓联姻、婚配的关系。
秦
晋
之
好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春秋无义战。
——孟子
春秋时期铜胄
春秋时期青铜戈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 ——《战国策》
(4)影响
①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造成社会动荡
(4)影响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②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
③促进了大规模民族交融。
(4)影响
方式 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通婚 周襄王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
战争 (秦穆公)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会盟 魏绛和戎。晋悼公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人才流通 晋献公任命白狄出身的狐突做大夫
文化交流 戎子驹支(春秋时姜戎首领)引用《诗 经·小雅》中的《青蝇》表达自己的观点,驳倒范宣子责难
勾践剑(上)与夫差矛(下)
春秋护头铜胄
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
春秋以来,军队的编制主要是根据战车作战的需要来组织的,以车兵为主,随车而行的“徒兵”即步兵是是配合车兵进行作战的。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各诸侯国不断扩大步兵数量,使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与车兵相比,步兵活动的范围大,受战场地理条件的制约要小得多,进而成为各国军队的主体。步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知 识 拓 展
大国争霸战争,不同程度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④推动各国变法图强,促进社会变革
总结:春秋争霸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①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②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
③促进了大规模民族交融。
④推动各国变法图强,促进社会变革。
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方法:
①要一分为二,客观评价;
②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
1.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D
2.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九品中正制
A
3.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4、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 都江堰的修建
C.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5、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