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课堂目标:
了解《秋天的怀念》的作者与写作背景,初步梳理文章思路,赏析文章。
结合散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感情真实的特点。
作者对美好事物和生命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本课生词
瘫痪
侍弄
整宿
翻来覆去
憔悴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wān dòu
zhěng xiǔ
shì nòng
tān huàn
fān lái fù qù
qiáo cuì
xù xù dāo dāo
解读标题
秋天的怀念
“秋天”通常会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
悲凉
伤感
满足
孤独
——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史铁生)
初识作者
预习检查:
一人一句,
有关史铁生的信息。
走近作者
生于北京, 中国作家、散文家 。
1967年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
1974年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
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史铁生
(1951—2010)
走近作者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他是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他是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
--韩少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
写作背景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二)史铁生生病时,母亲为他做的那些事。
(三)母亲离世后,回想起母亲,史铁生的心情/感情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与地坛》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那天恰是我二十一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
——《我二十一岁那年》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我已经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和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轻人。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
——《我二十一岁那年》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尤其是二十九岁那次,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差不多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光用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先是低压升到120接着高压又降到60,大夫们一度担心我活不过那年冬天了。
——《我二十一岁那年》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病隙碎笔1》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病隙碎笔1》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很久了,我就想说说尿毒症病人“透析”的事……身体渐渐地肿胀,呼吸渐渐地艰难,意识怪模怪样地仿佛在别处,四周的一切都仿佛浸泡在毒液里渐渐地僵冷。但这并不是最坏的感觉,最坏的感觉是 :你的亲人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你,看着这样的过程,束手无策。
——《病隙碎笔6》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其他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我的梦想》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还在乡下插队的同学不断写信来,软硬兼施劝骂并举,以期激起我活下去的勇气……有那么一阵子我暂时忽略了死神。
——《我二十一岁那年》
(二)史铁生生病时,母亲为他做的那些事。
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
——《合欢树》
(二)史铁生生病时,母亲为他做的那些事。
母亲陪我一起去劳动局申请工作。我记得那地方廊回路转的,庭院深深,大约曾经也是一座庙。什么申请呀,简直就像去赔礼道歉,一进门母亲先就满脸堆笑,战战兢兢,然后不管抓住一个什么人,就把她的儿子介绍一遍,保证说这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其实仍可胜任很多工作。
——《记忆与印象1》
(二)史铁生生病时,母亲为他做的那些事。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与地坛》
(二)史铁生生病时,母亲为他做的那些事。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我与地坛》
(二)史铁生生病时,母亲为他做的那些事。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我与地坛》
(三)母亲离世后,回想起母亲,史铁生的心情/感情
母亲离开得太突然,且只有 49 岁,那时我们三个都被这突来的厄运吓傻了,十年中谁也不敢提起母亲一个字,不敢说她,不敢想她,连她的照片也收起来不敢看......
——《记忆与印象1》
(三)母亲离世后,回想起母亲,史铁生的心情/感情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
(三)母亲离世后,回想起母亲,史铁生的心情/感情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与地坛》
(三)母亲离世后,回想起母亲,史铁生的心情/感情
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我与地坛》
(三)母亲离世后,回想起母亲,史铁生的心情/感情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与地坛》
(三)母亲离世后,回想起母亲,史铁生的心情/感情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合欢树》
(一)生病后史铁生的感受/心情/状态
(二)史铁生生病时,母亲为他做的那些事。
(三)母亲离世后,回想起母亲,史铁生的心情/感情
绝望,崩溃,埋怨命运,疾病缠身
不放弃,理解儿子,担心儿子,默默照顾儿子,希望他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心痛,愧疚,自责,懊悔,遗憾母亲没看到自己的成功
看花
文中几次,分别在何处提到看花?(找出来,朗读一下)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细读文本-线索-看花
第1节:“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第3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第7节: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细读文本-梳理脉络
第1节:“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第3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第7节: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的反应
拒绝看花
答应看花
看花未成
赏花怀念
第1节:“不,我不去!”……喊着
第3节:“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4节: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第4节: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第一部分:第1-2小节
第二部分:第3小节
第三部分:第4-6小节
第四部分:第7小节
“我”瘫痪后,脾气暴怒,拒绝母亲去看花的提议。
母亲病逝,看花未成。
“我”终于答应母亲去看菊花。
“我”秋风中赏花,怀念母亲。
拒绝看花
答应看花
看花未成
赏花怀念
看花
文中母亲几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菊花,仅仅是因为母亲喜欢花吗?“为什么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
想借此缓解“我”强烈的悲观情绪,让“我”在秋天,看到欣欣向荣的生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丽,明白生命的美好,从而好好的活着。
细读文本-看菊
菊花:喜阳、耐寒、适应性强。绽放于万物凋零的深秋时节,菊花花瓣不易凋落,不随黄叶舞秋风。以它敢于傲霜斗寒激励着无数文人墨客,成为文人赞美的对象。
“菊”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是?
比较作者和母亲各自面对自身遭遇和对方遭遇时的表现,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作者彻底地觉醒?
母亲 “我”
面对自身
面对对方
独自默默忍受病痛折磨,没有告诉儿子,不愿增加儿子的痛苦。
面对自身的残疾,却始终沉浸在自己的绝望痛苦中,甚至想要轻生
细心照顾,包容儿子的暴怒无常,强忍住儿子给她带来的悲痛,为了儿子放弃爱好
常常暴怒让母亲担心,并不关心体谅母亲,就连母亲一直以来的提议——去北海看花——也没能实现
作者分别通过哪些方式刻画 “我”与母亲的形象?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暴怒无常
对生活绝望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侧面描写
“我”
正面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作者分别通过哪些方式刻画 “我”与母亲的形象?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坚强
理解孩子
悉心呵护
“母亲”
相对的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坚强
理解孩子
悉心呵护
“母亲”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正面描写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记叙
动作、语言描写
神态、语言描写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坚强
理解孩子
悉心呵护
“母亲”
正面描写
动作、心理描写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坚强
理解孩子
悉心呵护
“母亲”
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正面描写
请分别概括出“我”与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
暴怒无常
对生活绝望
“母亲”
坚强
理解孩子
悉心呵护
作者对美好事物和生命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对美好事物
对生命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
破坏——无所谓——欣赏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自暴自弃——比较积极——积极面对
Q5:作者对母亲的态度和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
“我”
Q5:作者对母亲的态度和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母亲”
“我”
作者对母亲的态度和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
“我”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最终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母亲”
“我”
对母亲的怀念、愧疚、感激、承诺……
表明“我们”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同时,菊花象征了母亲的精神品质,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此处描写菊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和怀念,揭示了文章主旨。
看花
文末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再析标题
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写“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意蕴丰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怀念,而且展示了作者对苦难历程的生命感悟。
写作特色
对比鲜明:
“我”的暴怒对比母亲的体贴。
“我”对生活的绝望对比母亲的坚定。
2. 简洁直白:
开头直叙其事,开门见山。
结尾简洁。
3. 记叙和抒情相交融。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