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13分)班级要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家国 个体】
下面是活动主题演讲时,同学搜集到的有关“黄旭华院士”的材料,请阅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1958年受命参与核潜艇研制,自此_____30年,与家人断绝联系。【a】1987年,其身份因报告文学《hè hè而无名的人生》首度公开,母亲通过文章细节方知儿子毕生事业。【b】
1988年4月,62岁的黄旭华亲自参与南海深潜试验,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极限深潜的核潜艇总师。核潜艇下潜至300米极限深度,承受每平方厘米30公斤水压,异响频传,他始终镇定指挥。试验成功后,他即兴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c】
从1958年青丝到1988年华发,黄旭华用三十载沉默航行,在惊涛骇浪中写下“深潜人生”。【d】这份shì言,与核潜艇一起永潜共和国的碧波之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核潜艇
hè hè而无名
三十载
shì言
(2)下面这句话放入上面文段,最合适的位置是
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言:“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文中横线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隐名埋姓
B.杳无音信
C.无影无踪
D.荡然无存
(4)下面画线词语在文段中的意义与本义完全一致的是
A.断绝联系
B.航行
C.惊涛骇浪
D.碧波
2.(4分) 演讲中,同学们联想到了本学期学习的“闻一多”和“邓稼先”,请以“邓稼先”为写作对象,仿写句子,参与演讲互动。
爱国精神是黄旭华三十年牺牲家庭生活为祖国核潜艇事业沉默前行的无私奉献,是闻一多 ,是邓稼先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楷模,是历史的丰碑。
3.(6分)班级想要在校园文化墙上展示一组以“我的家园我的国”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请你将诗文补充完整。
情怀 相关诗文
家园是王维笔下的幽林和朗月:“①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② ”(《竹里馆》);家园是韩愈笔下暮春的美好:“草树知春不久归,③ ”。(《晚春》)
报国 木兰策马扬鞭,万里飞奔战场,身姿矫健:“④ , 。”(《木兰诗》)岑参思乡悲苦却仍远赴边塞:“马上相逢无纸笔,⑤ 。”(《逢入京使》)
4.(3分)中华文化内涵丰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重礼仪,日常交往中常用到“敬称”“谦称”,比如“卿”为君对臣爱称,“孤”是王侯自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B.《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唐代诗人以边塞战事为题材创作的一首叙事诗。
C.雕刻家要把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来,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崇拜这位英雄。(这句话运用排比修辞,“认识”“明白”“崇拜”三词逻辑递进,顺序不可调换。)
D.汉语词汇丰富,有连词、副词、叹词等。“呀,他什么时候……”(句子中的“呀”是叹词,一般单用,强化情感的表达。)
5.(5分)班级召开“趣读经典”主题活动,邀请你参与以下任务。
法布尔笔下昆虫常有人类般的性格。请选择两种昆虫,为它们设计:
①微信发帖(说明设计理由,需结合昆虫特征)
②朋友圈互动(模仿它们的语气互相评论,需体现书中习性)
示例:蝉vs蚂蚁
①蝉发帖:“夏日音乐会”照片(蝉鸣叫)
②蚂蚁评论:“吵死了!不如来帮我搬粮食!”
6.(5分)你如果作为博物馆志愿者,请根据《经典常谈》设计:
①为小学生讲解一个汉字演变(如“册”“礼”“信”等)。
②互动游戏(如用甲骨文猜字/经典名句拼图,需说明设计意图)。
二、阅读与鉴赏(54分)
7.(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③,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的战略要地.。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及友人被贬谪此地,远离京城,不得回朝。③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因此“大雁”常表达思乡的情感。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生动形象,春方至,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呼唤春归大地。
B.诗人与朋友春夜相聚,耳中听到如此笛声,不禁勾起迁谪之悲,于是泪落满襟。
C.“洞庭一夜无穷雁”是写停宿在洞庭湖的无数大雁,仅在一夜之间就飞走了。
D.“不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急切北飞的心情,想它们也是盼春心切,等不到天明时分。
(2)这首诗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都写到了“春夜笛声”,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是否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8.(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洪景卢①自矜
周密
洪景卢居翰苑②日,尝入直③,值制诏沓至,自早至晡④,凡视二十余草⑤。事竟,小步庭间,见老叟负暄⑥花阴。谁何之?云:“京师人也,累世为院吏,今八十余,幼时及识元祐间诸学士,今子孙复为吏,故养老于此。”因言:“闻今日文书甚多,学士必大劳神也。”洪喜其言,曰:“今日草二十余制,皆已毕事矣。”老者复颂云:“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洪矜之云:“苏学士⑦想亦不过如此速耳。”老者曰:“苏学士敏捷亦不过如此,但不曾检阅书册耳。”洪为赧然⑧,自知失言。尝对客自言如此,且云:“人不可自矜是时使有地缝亦当入矣。”
(选自《齐东野语卷十》,有删改)
【注释】①洪景卢:南宋文学家洪迈,字景卢。②翰苑:翰林院的别称。③入直:官员入官值班供职。④晡(bū):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⑤视二十余草:起草了二十多道诏书。⑥负暄:冬天受日光曝晒取暖。⑦苏学士:即苏轼。⑧赧(nǎn)然:羞愧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景卢一日内草拟二十余份诏书,自认为效率极高,与苏学土不相上下。
B.老者所言“苏学士敏捷亦不过如此”有深意,其实是在夸赞洪景卢的才思远超苏学士。
C.“洪为赧然”的原因是:洪景卢听闻苏学士写诏书时不用翻阅书籍,学问都装在肚子里,深感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D.从文末洪景卢说的话可知,他有自省精神,可见做人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二处需要断句。
人不可A自矜B是时C使有地缝D亦当E入矣
(3)文中的“老者”和《卖油翁》中的“老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相似之处,都想用自己的人生智慧“教育”对方,但方式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分别分析。
9.(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依依惜别的深情
魏巍
①我在凯歌声里来到了朝鲜。我又看到了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山水。
②多明丽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看到这种情景,回想起朝鲜人民的遭遇,真叫人说不尽的激动说不尽的欢欣!
③可是,在志愿军就要跟他们分手的日子,深深的离情却牵着他们的心。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志愿军也是这样。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八年中,时时想念着祖国,可是,当他们一旦要离开这结下生死之谊的人民,却是无限地依恋。
④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战士们只有一双结着硬茧的手,一颗赤诚的心。离别前,我看见他们在日夜辛忙。朝鲜人民军就要接防来了,战士们把营房刷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墙上溅了几个泥点,也要重新刷过。为了美化营地,他们从东山爬到西山,从北岭奔到南河,采来了红石、白石、黄石、绿石,还挖来了苔藓的青茸,给每座房舍的四围都镶了花边,给每座院心都修了花坛。在阳德郡日岩里,我看见战士们正急忙赶修着一座朝鲜风味的房子。原来村里有一个驼背的孤苦的妇人,带着四个孩子,十年来没有一间住房,在这儿那儿借居着。这房子就是为她修的。战士们把廊柱染成红的,还在飞檐下绘了鸟虫花卉,绘了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彩画。
⑤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挡不住时间的脚步,离别的日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然而,朝鲜人民要离开这样一支部队,怎么会不深深地依恋呢!
⑥朝鲜父老们,他们白天做活也安不下心去,夜里也不能安静睡眠。他们再三探问志愿军的行期,唯恐人们悄悄离开。温井里有一个瞎老妈妈,自她的女儿被日本人抢走,她的一双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泪水泅瞎了。当二十几个战士去向她告别的时候,老妈妈动情地说:“你们在这儿住了几年,我也没看见过你们的模样儿,你们帮我修好了房子,我也看不见修房子的是谁。天哪,要是叫我的眼睛睁开,看你们一眼,就是立刻死了我也甘心!”
⑦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行李装上了汽车。大车套上了骡马。大炮着好了炮衣。营门上已经换上了人民军的哨兵。战士们最后一次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
⑧部队集合了。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小吉普也被无数的彩纸条和成串的纸花缠成了花车。阿妈妮们,孩子们,姑娘们,她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
⑨可是,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叫了一声“阿妈妮,再见!”不知道是哪个老妈妈忍不住了,捧着战士的手,第一个哭出了声。接着是姑娘们、孩子们哭出声来,然后是那些男人们无声的眼泪,低低的啜泣。这时候,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这是全朝鲜民族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
⑩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呵,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一一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倾洒在今天!你是多么刚强而又多情多义的人民!
在这送行的泪雨中,中国战士们也个个垂泪,他们互相搀扶着,边说边哭。这是什么队伍呵!这是心连着心、肩并着肩的友谊的巨流!这支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七日晚
(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删改)
(1)【内容梳理】根据文章③~⑧段,填写下面表格,理解报告文学“真实事件”与“文学表达”相结合的特点。
群体 具体行为(至少举一例) 表达情感
朝鲜人民 瞎老妈妈请求“看一眼战士” ①
志愿军 ② 对朝鲜人民的珍视与赤诚奉献
(2)【语言赏析】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词语、修辞角度)
(3)【朗读设计】第⑩段画线句,从人称、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体会其抒情效果。并从感情基调、语气、语调等角度设计朗读。
(4)文中多次描写朝鲜人民“没有哭”与“流泪”的场景(如第⑧⑨段),这样写有何作用?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0.(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酸菜“陪跑”的冬天
肖春荣
①我上大学那会儿,宿舍兄弟们彼此不称呼姓名,都用家乡特产来代替。北京的同学叫“烤鸭”,江西的同学叫“瓷器”,江苏的同学叫“阳澄湖大闸蟹”,我来自东北,他们喊我“酸菜”。后来想起此事,他们没喊我“翠花上酸菜”就算嘴下留情了。
②这事也赖我,我一到冬天,舌尖便开始思念酸菜的味道。在没有蔬菜大棚时,冰天雪地里只有酸菜支撑着东北人的饭桌。我最喜欢油渣儿和酸菜搭配在一起,包饺子或炒、炖,别提多香了。那香味撩逗着我,总让我在梦中美滋滋地咂吧嘴。
③我们宿舍就我一人家在东北,那个年代还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连无线电话都罕见,他们根本不知道酸菜长啥样。虽然我无数次跟他们细说酸菜的腌制方法,他们也听得一愣一愣的。也是,我也只是嘴上谈怎么腌酸菜,我只见过母亲腌酸菜,大体知道腌制的流程,但要我亲自腌,我未必能腌出正宗的味道。
④但单靠我嘴上描述,他们已经馋得不得了,都想吃一碗热腾腾的酸菜馅饺子或尝一锅酸菜粉条,并约好了,毕业后有机会一定到东北找我。
⑤毕业后,大家忙于工作,忙着结婚生子,东北之行迟迟未付诸行动。但他们对酸菜念念不忘,每年都写信要我邮寄酸菜给他们。
⑥这个容易,母亲每年腌酸菜时,多腌一些便是。兄弟们收到我邮寄的酸菜后,都回信说,太好吃了。然后,回寄给我他们家乡的特产,答谢母亲的酸菜。
⑦年年冬天,情义路上都有酸菜陪跑。兄弟几个的感情没有因为毕业而消散,反而因酸菜拴得更牢了。
⑧母亲去世后,妻子开始腌酸菜。每年刚立冬,不等他们喊,我就把酸菜快递给他们。
⑨这几年,我经济好转,兜里有钱后,邀请宿舍兄弟来东北旅游,吃住玩我都包了。大家聚齐后,我请他们品尝东北特色菜品,谁知道他们都对酸菜“浅尝辄止”。
⑩老大酒量不行,酒过三巡,他已经有点醉了,跟我说了实话:“酸菜一股怪味儿,难以下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我有些生气,反问:“难吃还不早吭声,还要告诉我,如何如何好吃,害我年年给你们寄,白搭上那么多邮资。”
老大醉醺醺地看着我,说:“你寄的不是酸菜,是老母亲的心意,是咱兄弟的情义,是我向身边人炫耀的资本。”
老大这番话说得我鼻子一酸,刚想举一杯酒表示一下心情,老大接着说:“但是,我还有句话要替大家说,你现在有出息了,事业有成了,就别再给我们寄酸菜了。”老二接过话茬儿说:“现在你有钱了,我们说话也不怕伤着你,原来你工资低,赚得没我们多,我们给你寄特产,知道你肯定回寄,怕你花钱,所以才说酸菜好吃,点名要求你寄。现在随着东北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好了,你也有钱了,我们可以跟你说实话了,我们都不喜欢吃酸菜,我早把你的微信昵称由‘酸菜’改为‘东北老人参’了。”
嚯,幸亏我没叫“东北虎”,否则再有钱也满足不了兄弟们。不过,那些年,酸菜“陪跑”的冬天,真是难为兄弟们了,为了给足我面子,忍受了一个又一个的“酸味”冬天。
(1)本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大学室友们与“酸菜”有关的故事,请用四字短语将情节补充完整。
上大学那会儿,“我”为室友们① ,室友们想吃酸菜→毕业后,“我”给室友们② ,室友们答谢酸菜→前几年,“我”请室友们③ ,室友们揭秘“酸菜”。
(2)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香味撩逗着我,总让我在梦中美滋滋地咂吧嘴。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⑩段“你之蜜糖,我之砒霜”在文中的意思。
(4)本文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内涵丰富,很适合多元解读主题。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请从两个角度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链接材料】
文学阅读的规律往往是“形象大于思想”作品一旦问世,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应该允许读者从中读出多样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比如,可以从课文《台阶》中读出“自强不息”“个体尊严”“精神追求”等。
三、写作(60分)
11.(60分)按要求作文。
邓稼先功勋卓著,淡泊名利;闻一多言行一致,大勇无畏;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阿长淳朴善良,仁厚慈爱;老王老实厚道,知恩图报……不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身上的精神闪耀着光芒,打动人心。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他(她)身上的闪光之处,让他(她)的光辉力量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请以“闪光如他(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讲述你亲历的关于他(她)的故事,写出人物的精神。
要求:
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答案:
(1)qián 赫赫 zǎi 誓
(2)D
(3)A
(4)A
2.答案:
示例:拍案而起、怒斥反动派的无畏壮举
埋名戈壁、演算乾坤的无声坚守
3.答案:
①独坐幽篁里(注意“篁”的书写)
②明月来相照
③百般红紫斗芳菲(注意“菲”的书写)
④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注意“戎”的书写)
⑤凭君传语报平安
4.ACD.正确;
B.有误,《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不是唐代诗人以边塞战事为题材创作的,它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成,并非直接以边塞战事为创作题材。
故选:B。
5.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选择昆虫:蟋蟀和蜘蛛
①微信发帖
蟋蟀发帖:“温馨小窝大赏”(蟋蟀善于建造住宅,会精心挖掘和布置自己的住所)。理由:蟋蟀在书中以建筑大师的形象出现,它建造的住宅十分精致,从选址到内部构造都有讲究,用“温馨小窝大赏”来发帖,能体现其擅长建造住宅这一显著特征。
②朋友圈互动
蜘蛛评论:“你这房子虽漂亮,可哪有我织网的本事,我的网能捕好多美味呢!”理由:蜘蛛的习性是织网捕食,它会在隐蔽的地方织出精巧的网来获取食物。评论中突出其织网捕食的习性,以与蟋蟀互动。
蟋蟀回复:“你那网有啥了不起,我这房子能遮风挡雨,舒舒服服过日子,不像你总在外面风吹日晒!”理由:蟋蟀的住宅是其躲避外界干扰、舒适生活的场所,回复体现了它对自己住宅功能的自豪,符合其习性。
选择昆虫:萤火虫和螳螂
①微信发帖
萤火虫发帖:“夜空中的小灯笼游行啦”(萤火虫腹部末端能发光,在夜晚飞行时像一个个小灯笼 )。理由:发光是萤火虫最突出的特征,用“夜空中的小灯笼游行啦”形象地展现了其发光飞行的样子。
②朋友圈互动
螳螂评论:“哼,就知道炫耀你那点光,看我威武的大刀,捕食时谁见了不害怕!”理由:螳螂有着强壮且带有锯齿的前足,像大刀一样,它是凶猛的肉食性昆虫,评论突出其捕食时依靠“大刀”的习性。
萤火虫回复:“你别总那么凶嘛,我这光虽然不能捕食,却能照亮夜晚,给世界增添一份浪漫呢!”理由:萤火虫发光并非用于捕食,更多是求偶、交流等,回复体现了它对自身发光意义的认知,符合其习性特点。
答案:
示例:蟋蟀vs萤火虫
①蟋蟀发帖:(小提琴图案配图)“今夜演奏D大调协奏曲,欢迎捧场!”(摩擦翅膀发声);
②萤火虫评论:“需要灯光师吗?报酬是蜗牛餐!”
6.本题考查名著理解设计。
①讲解汉字“册”的演变。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发明纸张呢。那时候,他们把文字刻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为了方便保存和翻阅,就用绳子把这些竹片、木片一片片地串起来,这一串竹片或者木片就叫做“册”。我们看甲骨文里的“册”字(展示甲骨文“册”字图片 ),它就像是用绳子把几片竹简串起来的样子,两边的竖线代表绳子,中间的横线代表竹简。后来到了金文阶段,“册”字(展示金文“册”字图片)看起来和甲骨文很像,也是用绳子串起竹简的形状,不过线条变得更粗一些、更圆润了。再往后,发展到小篆,“册”字(展示小篆“册”字图片)的形状还是能看出竹简串起来的感觉,但是笔画变得更加规整、线条化。到了隶书和楷书,“册”字就和我们现在写的样子差不多啦(展示隶书、楷书“册”字图片),虽然不像之前那样能直接看出竹简串起来的样子,但它的根源还是那一串串记录着知识的竹简哦。所以“册”这个字呀,从古代到现在,一直都和书籍、记录有关系呢。
②互动游戏:甲骨文猜字
游戏内容:准备一些常见汉字的甲骨文卡片,正面是甲骨文图形,背面写着对应的现代汉字。将小朋友们分组,每次从卡片中抽取一张展示给小组,让小组在规定时间(如1分钟)内讨论并猜出对应的现代汉字。猜对得分,最后统计各小组得分,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游戏,首先能激发小朋友们对甲骨文这种古老文字的兴趣,让他们直观地感受甲骨文形象、生动的特点,了解汉字最初的模样。其次,在猜测的过程中,锻炼小朋友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尝试从图形去联想现代汉字,加深对汉字演变源头的认识,同时也能让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答案:
①示例一:“册”字像整齐的竹简编连。书中特别说明“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印证商代已有简册制度。
示例二:“礼”左边“示”表示与祭祀相关(示=神主),右边“豊”是祭器(豆+曲柄玉串)。《三礼》章节提到“礼始诸饮食”,“礼”字形象印证了古代礼仪源于祭祀活动。
示例三:“信”左边“人”,右边“言”,表示“人言为信”的诚信观念。书中《论语》章节强调“民无信不立”,印证字形体现的儒家思想。
②游戏:示例一:用《论语》名句填空磁贴,意图:让文物“活起来”,体现朱自清“经典是民族基因”的观点。
示例二:典籍接龙。学生依次背诵《论语》《孟子》等典籍的经典名句,后一句的首字需与前一句尾字相同。实践《经典常谈》“记诵是读书之本”的观点。
二、阅读与鉴赏(54分)
7.(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从注释看,此时诗人身在徐州,洞庭大雁飞往北方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景象,并非实写,也并未欢饮达旦。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后的窥心情和思乡之切。《春夜闻笛》根据诗文含义: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诗人借用“寒山”“笛声”“迁客”“大雁北飞”等意象,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前两句写在寒夜,有人吹笛仿佛在呼唤春归大地,笛声激起迁客士卒的乡愁,不禁悲伤流泪。后两句写大雁北飞,通过大雁归家的急切心情,表达了诗人思乡归家的迫切心情。
答案:
(1)D
(2)《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春夜闻笛》借“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的情感。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只是《春夜洛城闻笛》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柳曲》,并由此曲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春夜闻笛》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没有写具体的笛曲。
参考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 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8.(1)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老者说“苏学士敏捷亦不过如此,但不曾检阅书册耳”,并非夸赞洪景卢才思远超苏学士,而是通过对比,委婉地指出洪景卢虽然写诏书速度和苏学士差不多,但苏学士写诏书不用查阅书籍,暗示洪景卢学问不足,有教育洪景卢之意。所以该选项理解不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句句意:人不可以自我夸耀啊,当时要是有个地缝,我都恨不得钻进去了。“人不可自矜”是一个完整的表达,意思是人不可以自我夸耀,语义完整,所以在“矜”后断开,即B处。“是时”表示“当时”,是时间状语,引出后面假设的情况,“使有地缝”是假设的条件,“亦当入矣”是假设的结果,语义上“是时”和后面内容之间有停顿,所以在“时”后断开,即D处。
故选:BD。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老者”的教育方式:文中洪景卢自夸自己写诏书速度快,与苏学士不相上下,老者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先顺着他的话夸赞他才思敏捷,接着话锋一转,指出苏学士写诏书不用查阅书籍,通过这种委婉对比的方式,让洪景卢意识到自己学问不足,从而感到羞愧,达到教育目的。
“老翁”的教育方式:《卖油翁》中陈尧咨擅长射箭,自认为本领高强,十分自得。老翁看到后,只是“睨之久而不去”,还微微点头,然后通过自己酌油“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用“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一句,直接点明熟能生巧的道理,让陈尧咨认识到自己的骄傲自满是不对的,从而改变态度。
答案:
(1)B
(2)BD
(3)示例:老者的方式:一是他对洪景卢真诚赞颂,二是通过“苏学士敏捷亦不过如此,但不曾检阅书册耳”的言论。卖油翁的方式:一是通过自己倒油的熟练技巧的展示,二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言论。
9.(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然而,朝鲜人民要离开这样一支部队,怎么会不深深地依恋呢”,①概括为:对志愿军的深切感激与不舍(或“军民血肉深情”);结合“战士们把营房刷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墙上溅了几个泥点,也要重新刷过。为了美化营地,他们从东山爬到西山,从北岭奔到南河,采来了红石、白石、黄石、绿石,还挖来了苔藓的青茸,给每座房舍的四围都镶了花边,给每座院心都修了花坛。在阳德郡日岩里,我看见战士们正急忙赶修着一座朝鲜风味的房子”,②概括为:反复刷营房、镶花边修花坛、为孤苦夫人赶修房子等。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运用拟人手法,将红松人格化。“满身嵌着弹皮”象征战争创伤,“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松经历战争的创伤。“仍然”“傲立”赋予红松以人的姿态,展现出红松顽强的生命力。既暗喻朝鲜人民的坚韧,又暗示中朝友谊历经战火而永存。生动地表现了朝鲜在经历战争后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的激动与欢欣之情。
(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分析。人称角度:运用第二人称“你”,仿佛作者在与朝鲜人民面对面交流,拉近了与朝鲜人民的距离,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亲切,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朗读时,感情基调应是深情、激昂的,语气亲切,语调稍高,突出对朝鲜人民的赞美。句式角度:运用短句和排比句,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节奏紧凑,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朝鲜人民在战火中的刚强。朗读时,感情基调坚定,语气铿锵有力,语调激昂。修辞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朝鲜人民比作“拉不断的硬弓”“烧不毁的金刚”,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朝鲜人民的刚强。朗读时,感情基调豪迈,语气坚定,语调稍高。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描写朝鲜人民在敌人把城镇变成废墟、家园烧成灰、杀死亲人、绑在大树上烧烤等残酷战争遭遇时“没有哭”,这体现了朝鲜人民在战火中的刚强与坚韧,他们承受住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而在志愿军要离开时,朝鲜人民“哭出声来”“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这种前后“没有哭”与“流泪”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不舍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朝鲜人民刚强而又多情多义的形象特点。他们在战争中是坚强的斗士,面对离别时又是如此重情重义,丰富了朝鲜人民的人物形象。所以,文中多次描写朝鲜人民“没有哭”与“流泪”的场景,通过对比,突出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不舍之情,展现了朝鲜人民刚强且多情多义的形象。
答案:
(1)①对志愿军的深切感激与不舍(或“军民血肉深情”);②反复刷营房、镶花边修花坛、为孤苦夫人赶修房子等。
(2)运用拟人手法,将红松人格化。“满身嵌着弹皮”象征战争创伤,“仍然”“傲立”突出其顽强不屈,既暗喻朝鲜人民的坚韧,又暗示中朝友谊历经战火而永存。
(3)示例:运用第二人称(连用感叹句、排比、比喻修辞),直接抒情强烈而感人,抒发了对朝鲜人民的赞颂之情以及志愿军战士的不舍,表达了两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朗读设计:感叹句语气强烈,语调高亢;排比句语速略快,语调呈现递进层次,越来越强烈。整段话深情而热烈的朗读。
(4)描写朝鲜人民在战火中“没有哭”,突出了他们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时的刚强与坚韧;描写在志愿军离开时“流泪”,则表现出他们对志愿军的深深依恋和不舍。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超越了战争的苦难,是一种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
10.(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①空,结合③段中“我们宿舍就我一人家在东北,那个年代还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连无线电话都罕见,他们根本不知道酸菜长啥样。虽然我无数次跟他们细说酸菜的腌制方法,他们也听得一愣一愣的。也是,我也只是嘴上谈怎么腌酸菜,我只见过母亲腌酸菜,大体知道腌制的流程,但要我亲自腌,我未必能腌出正宗的味道”,④段中“但单靠我嘴上描述,他们已经馋得不得了,都想吃一碗热腾腾的酸菜馅饺子或尝一锅酸菜粉条,并约好了,毕业后有机会一定到东北找我”可概括为:描述酸菜;
第②空,结合⑤段中“毕业后,大家忙于工作,忙着结婚生子,东北之行迟迟未付诸行动。但他们对酸菜念念不忘,每年都写信要我邮寄酸菜给他们”可概括为:邮寄酸菜;
第③空,结合⑨段中“这几年,我经济好转,兜里有钱后,邀请宿舍兄弟来东北旅游,吃住玩我都包了。大家聚齐后,我请他们品尝东北特色菜品,谁知道他们都对酸菜‘浅尝辄止’”可概括为:品尝酸菜。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联系“那香味撩逗着我,总让我在梦中美滋滋地咂吧嘴”可知,“撩逗”,意思是挑逗;挑动。“总”,副词,一直;一向。
结合“那香味撩逗着我,总让我在梦中美滋滋地咂吧嘴”可知,“撩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香味赋予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酸菜的香味对我的吸引,使我对酸菜的味道充满了渴望和怀念。这个词的使用,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字则强调了这种引诱和怀念的频繁性和持续性。它表明,这种酸菜香味对作者的吸引是经常发生的,不仅仅是一次或几次,而是反复出现。这种频繁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酸菜味道的怀念之情,也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具有情感色彩,表达了“我”对家乡思念的浓厚。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②段中“这事也赖我,我一到冬天,舌尖便开始思念酸菜的味道。在没有蔬菜大棚时,冰天雪地里只有酸菜支撑着东北人的饭桌。我最喜欢油渣儿和酸菜搭配在一起,包饺子或炒、炖,别提多香了。那香味撩逗着我,总让我在梦中美滋滋地咂吧嘴”,⑨段中“这几年,我经济好转,兜里有钱后,邀请宿舍兄弟来东北旅游,吃住玩我都包了。大家聚齐后,我请他们品尝东北特色菜品,谁知道他们都对酸菜‘浅尝辄止’”,⑩段中“老大酒量不行,酒过三巡,他已经有点醉了,跟我说了实话:‘酸菜一股怪味儿,难以下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之蜜糖,我之砒霜’”的内容可知,“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这一表述实际上是在形象地描述不同人对同一事物(在这里是酸菜)的不同感受和评价。对于作者来说,酸菜是他家乡的特色,是他对家乡和母亲的深深思念的载体,因此他视酸菜为“蜜糖”,充满了甜蜜和怀念的味道。然而,对于他的宿舍兄弟们来说,由于地域和口味的差异,他们可能并不喜欢酸菜的味道,因此对他们而言,酸菜就像“砒霜”一样,难以下咽。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结合②段中“这事也赖我,我一到冬天,舌尖便开始思念酸菜的味道。在没有蔬菜大棚时,冰天雪地里只有酸菜支撑着东北人的饭桌。我最喜欢油渣儿和酸菜搭配在一起,包饺子或炒、炖,别提多香了。那香味撩逗着我,总让我在梦中美滋滋地咂吧嘴”,③段中“我们宿舍就我一人家在东北,那个年代还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连无线电话都罕见,他们根本不知道酸菜长啥样。虽然我无数次跟他们细说酸菜的腌制方法,他们也听得一愣一愣的。也是,我也只是嘴上谈怎么腌酸菜,我只见过母亲腌酸菜,大体知道腌制的流程,但要我亲自腌,我未必能腌出正宗的味道”可知,上大学时,“我”思念酸菜的味道,并以酸菜为“蜜糖”,从这一情节,可以解读出“我”热爱家乡的主题;
结合⑤段中“毕业后,大家忙于工作,忙着结婚生子,东北之行迟迟未付诸行动。但他们对酸菜念念不忘,每年都写信要我邮寄酸菜给他们”,⑥段中“这个容易,母亲每年腌酸菜时,多腌一些便是。兄弟们收到我邮寄的酸菜后,都回信说,太好吃了。然后,回寄给我他们家乡的特产,答谢母亲的酸菜”的内容,从同学之间互相邮寄家乡特产的情节,可以解读出朋友之间拥有真挚的情义这一主题;
结合 段中“老大这是几个意思,难道妻子腌的不如母亲腌的好吃?老二接过话茬儿说:‘现在你有钱了,我们说话也不怕伤着你,原来你工资低,赚得没我们多,我们给你寄特产,知道你肯定回寄,怕你花钱,所以才说酸菜好吃,点名要求你寄。现在随着东北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好了,你也有钱了,我们可以跟你说实话了,我们都不喜欢吃酸菜,我早把你的微信昵称由‘酸菜’改为‘东北老人参’了”的内容,从同学照顾“我”工资低,说酸菜很好吃,点名要求“我”邮寄酸菜的情节,可以解读出理解体谅这一主题;
结合②段中“这事也赖我,我一到冬天,舌尖便开始思念酸菜的味道。在没有蔬菜大棚时,冰天雪地里只有酸菜支撑着东北人的饭桌”,⑨段中“这几年,我经济好转,兜里有钱后,邀请宿舍兄弟来东北旅游,吃住玩我都包了”, 段中“老二接过话茬儿说:‘现在你有钱了,我们说话也不怕伤着你,原来你工资低,赚得没我们多,我们给你寄特产,知道你肯定回寄,怕你花钱,所以才说酸菜好吃,点名要求你寄。现在随着东北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好了,你也有钱了,我们可以跟你说实话了,我们都不喜欢吃酸菜,我早把你的微信昵称由‘酸菜’改为‘东北老人参’了”可知,过去的冬天,东北人餐桌靠酸菜支撑,到现在同学们把我的微信昵称改为“东北老人参”,以及“我”的经济变化,可以解读出东北的发展变化这一主题。
答案:
(1)①描述酸菜 ②邮寄酸菜 ③品尝酸菜
(2)“撩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香味赋予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酸菜的香味对“我”的吸引。“总”,表明酸菜一直“我”我有吸引力,“我”不是偶尔想起。这两个词语表达了“我”对家乡思念的浓厚。
(3)酸菜对“我”来说是美味,对于老大来说是怪味,难以下咽。
(4)示例:①从同学之间互相邮寄家乡特产的情节,可以解读出朋友之间拥有真挚的情义这一主题。②上大学时,“我”思念酸菜的味道,并以酸菜为“蜜糖”,从这一情节,可以解读出“我”热爱家乡的主题。③从同学照顾“我”工资低,说酸菜很好吃,点名要求“我”邮寄酸菜的情节,可以解读出理解体谅这一主题。④过去的冬天,东北人餐桌靠酸菜支撑,到现在同学们把“我”的微信昵称改为“东北老人参”,以及“我”的经济变化,可以解读出东北的发展变化这一主题。
三、写作(60分)
11.
闪光如她
时光的沙漏发出淡淡的摩擦声。有份甜美的记忆绽放成花朵,其迷人的馨香充盈着我平凡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家乡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云朵永远是洁白的,而外婆的面容是慈爱的。
年幼时,每逢油菜花开,外婆就会牵着我的小手在花海中信步漫游,闲适安逸。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微风吹过,花枝摇曳,花香飘散,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息,花粉调皮地伏在我发梢,也落在外婆的肩头。蜜蜂在花间噗哧着翅膀,忙着采蜜。油菜花杆上偶有花瓣凋零结了籽的,长长细细的像四季豆一样还鼓出几个“小肚子”,甚是可爱。
微风拂散外婆的发丝,她下蹲抱起我,问我是否看见了田野的尽头,说只要人的心像油菜花一样阳光,总能脚踩繁花,走向明媚的远方。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轻歪小脑袋看她,忽觉她的脸似油菜花一样迷人,也将这一刻深深印到我心里。我摘了一朵小花儿,给外婆戴上;又摘了一朵握在手里,生怕它长了翅膀,偷偷从我手心里飞走。
夕阳西下,外婆坐在家门前的石凳上,看着我在满院子里不知疲倦地跑着、跳着。她偶尔轻轻呼唤我的小名,我便笑嘻嘻地跑向石凳上。她慈爱地抱起我,把我放在她的膝盖上,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她轻轻摇着我,哼起山歌,一字一句,轻轻柔柔的,沉在她的岁月里,脸上漾起油菜花般的笑容,那一刻,我虽少不知事,却也听得入了迷。
每当看见油菜花,总会想起外婆那张慈爱的脸,好似有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进心头!
时光嘀嗒往前走,故乡那片油菜花地,沁人心脾的香味混合着童年的天真可爱,饱含外婆的浓浓爱意,它们像一颗明星,在我心中闪闪发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