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16:0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8分)阅读关于春节年俗的短文,请你完善各题。
①春节,是中国人心头最为浓烈的乡愁,它承载着丰富的年俗与深厚的文化底yùn。追sù春节的源头,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人围炉夜话的温馨场景,那份对家的思念与对来年的期盼,在岁月中沉淀,愈发浓烈。
②每到春节,人们仿佛从日常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家家户户A.张灯结彩,彩灯高挂,照亮了整个夜晚。红灯笼、彩旗、福字,每一处都透露出节日的喜庆与祥和。街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新的一年喝彩。
③春节的年俗,更是让人B.叹为观止。舞龙舞狮、放鞭炮、拜年等传统活动,无一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这些习俗C.周而复始,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春节的年俗逐渐D.戛然而止,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发扬并传承春节的年俗,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永远流传下去。
(1)上面语段中,有几个字音字形拿不准,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    
A.zài 蕴 朔 fǔ
B.zǎi 蕴 溯 fǔ
C.zài 蕴 溯 fù
D.zǎi 蕴 朔 fù
(2)上面语段中加粗成语有一处使用不当,请你选出来    
A.张灯结彩
B.叹为观止
C.周而复始
D.戛然而止
(3)上面语段中画横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提修改建议或写正确语句)
2.(7分)【活动:诵读诗文识民俗】
民俗文化,在我国古诗文中源远流长。小面是小语和小文的对话,请你补充。
小语: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子衿》“①    ,悠悠我思”两句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佩玉的着装习俗;
小文:从《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②“    ,③    ”,可以看出古人有奏乐的婚嫁习俗;
小语: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看出古人有临别赠诗的礼俗,“④    ,⑤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小文: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可以了解唐代知识分子有送诗求仕的习俗,孟浩然用“欲济无舟楫,⑥    ”表明心迹,希望得到引荐,入仕做官;
小语: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⑦    ”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习俗。
3.(3分)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班级围绕此话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在制作手抄报时,小文搜集并整理出以下两则材料,但他没有想出能够统领两材料的标题,请你帮他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左右。
【材料一】2021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破圈”走红。紧接着,《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相继播出,一次次掀起全网关注的热潮。
【材料二】2022年,河南卫视继“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播出之后,对传统文化再挖掘,推出了“中国节气”系列节目。目前已播出的《春分奇遇记》《谷雨奇遇记》《立夏记》等节目,均受到高度关注。
4.(4分)《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洛神水赋》刷屏,被评为全国“2021年十大文化创新事件”。请你根据下面材料写几句话,把《洛神水赋》推荐给同学们观看。(60字左右)

《洛神水赋》留言区
留言1:我是看到神仙姐姐了吗?
留言2:曹植笔下的洛神复活了!
留言3:视听盛宴!美哭了!
留言4:真的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留言5:水下舞蹈,飞天气势!
5.(4分)读《儒林外史》中重复出现的“帽子”。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为句中的人物选择相应的帽子,并结合人物身份或人生追求说明理由。
(1)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王冕)便戴了     ,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
(2)(周进)头戴一顶     ,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备选帽子】旧毡帽 高帽
我选第     句作答,    (人名)戴的帽子是     ,理由是     。
6.(4分)《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表现的是“士人”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的大多数人物,或唯利是图,或貌似君子,或终老科场……他们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但是书中仍存在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请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贤者,结合小说情节,说说你判断他是贤者的理由。
备选人物:牛浦郎 王冕 庄征君 杜少卿 虞育德 杜慎卿
二、阅读与鉴赏(60分)
7.(7分)古诗阅读。
岳州晚景
[唐]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①。
【注】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
B.颔联写景,动中有静,虚实结合,由太阳浮在水面联想到天空彩霞飞舞,江面也如同天空一样。
C.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D.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由此可知,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2)请根据下列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可授③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薄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乙】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④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⑤花蕊藉⑥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⑦,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节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注】①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②臬:麻的总称。③口授:按人口分给。④踞:蹲坐。③锦幄:锦制的帷幄,亦泛指华美的帐幕。⑥藉:铺垫。⑦屡陟(zhì)弥高:越走越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中的“引”与“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引”意思不同。
B.“丝纺、麻臬之属”中的“属”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意思相同。
C.“子果来”中的“果”与成语“果不其然”以及“未果,寻病终”中的“果”意思相同。
D.“子来或迟”中的“或”与“或告之曰”中的“或”意思不相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大穴中的居民因老人将杨氏引到此处而认为老人一定是贤能的人。
B.【甲】文中大穴居民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
C.【乙】文中,众人到了白马雪涛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
D.【乙】文中,众人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桃A可千余B树C夹道D如锦幄E花蕊F藉地G寸H余I流泉汩汩。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5)甲文所描写的农民生活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生活有何共同之处。
(6)乙文与《桃花源记》都描写了桃林之景,请分析各有何作用。
9.(15分)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节气不仅指导农事的春种夏作秋收冬藏,也指导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每个节气对应的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立春”这天表示春天就要来到,我国南方民俗“击鼓喊春”,北方习俗吃春饼,意喻“咬春”。
②二十四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甲骨文中有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字,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经过进一步发展完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
③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的《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其天文位置。汉代以后,中国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约束,皇朝把它当作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每当重要的节气来临,皇帝亲自举行有关示范仪式,表示启动全国的农耕生产。
(选自《春雨惊春清谷天》,《科普时报》)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选自《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光明日报》)
材料三
①节气与物候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二十四节气是对于气候密码的中国式破译。而中国式破译的核心,就是把最复杂的气候转化成最浅显的物候,使得每个人都能明白,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让人们身边的每一种生物,都可以成为天气、气候的“同声传译”。于是,一年四季不仅仅是平铺直叙的数字,更是有情节的时间故事。
②立春,冰雪始融、蛰虫始振;雨水,鸿雁迁飞、草木萌动;惊蛰,桃花盛开、黄鹂鸣唱;春分,燕子归来,雷鸣电闪;清明,梧桐花开、彩虹出现;谷雨,浮萍生长,布谷鸟翩翩起舞。
③立夏,青蛙鸣叫,蚯蚓舒展破土;小满,苦菜可食、麦子成熟;芒种,螳螂破茧而出、伯劳鸟鸣叫、反舌鸟却收声;夏至,鹿角脱落、蝉鸣阵阵;小暑,热风来袭、蟋蟀潜藏;大暑,萤火虫飞舞、大雨淋漓。
(选自《物候与万物之美》,《光明日报》)
材料四
①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张勃认为,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和排列,至少有3个特点。
②第一,a._____。在24个节气名称中,一般认为,有8个与季节有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有4个与物候有关,即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有5个与温度有关,即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和大寒;有7个与降水有关,即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③第二,命名显示时间的结构。二至二分四立,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均为“立”字加季节名,表示四季的开端;春、秋分别与“分”,夏、冬分别与“至”合起来命名,表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结构性。
④第三,b._____。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天气炎热的有3个,由于不同时间炎热程度不同,有了小暑、大暑和处暑(终止的意义)的分别。同是表明降雪,但因为降雪量不同,便有小雪、大雪的区分。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小寒与大寒,白露与寒露、霜降。
(选自《千年赓续四季如歌》,《人民日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这个时期已经有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相对固定,但在农历中却不大好确定,如立春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C.二十四节气把最复杂的气候转化成最浅显的物候,让人们身边的每一种生物,都可以成为天气、气候的“同声传译”。
D.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表示四季的终点。
(2)材料三第②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四中的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4)二十四节气具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
10.(20分)活动期间,同学们展示了春节回乡民俗采风活动的成果。小语和小文两位同学向大家分别展示了家乡的舞狮和鱼灯民俗,请你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舞动的醒狮
林延军
①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②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从田里耕作归来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在村庄的上空回荡。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奋力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小哥与几名青年小伙摇身一变成为“狮子班”,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在人群里舞动起来。
③“狮子”时而抬头扭脖,时而腾挪翻越,时而眨眼踢腿,刹那间,“狮子”又向前奔跑,像是听到谁的呼唤,踢腿,抬头,突然间又摆头晃脑。此时,鼓声从轻快转为慢悠,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④一会儿狮子“高兴”了,一会儿狮子“生气”了,一会儿狮子“悲伤”了……从步伐到动作,从表情到性格,舞狮人在“狮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等配合,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刻,狮子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为百姓带来欢乐,祥瑞,辟邪。
⑤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⑥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小孩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如痴如醉。
⑦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热烈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鼓声、镣声和鞭炮声回荡在房舍、村庄和草木之间,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老老少少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⑧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
⑨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神兽所到之处,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称神兽为“年兽”。家家户户用竹篾、纸等材料制作“年兽”,配合锣鼓,并用一张桌子放置家门口,准备好“年兽”喜欢吃的青菜,等待年兽采食。由于年兽与狮子的样貌相似,经常为老百姓带来祥瑞和喜气,故年兽被称为“瑞狮”。
⑩在广东,因粤语“瑞”与“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认为“瑞狮”是带来福瑞,后又将“瑞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百姓为祈愿兆丰年,风调雨顺,把愿景寄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祈盼来年事事顺心。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醒狮也几乎成为每个村庄节庆时期最热闹的记忆,它在孩子们心中撒下一颗鲜活的种子。
?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拔腿就跑,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
?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凶猛,它们刚强,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又从城市走出国门。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撤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万物景仰。
?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
(本文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醒狮为主线,生动呈现了醒狮活灵活现的表演艺术。
B.文章标题一语双关,巧妙地借醒狮表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C.舞狮的传说给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文章描写醒狮表演的过程,先写击鼓演奏再写闻鼓起舞。
(2)阅读文章①—⑦自然段,简要概括醒狮表演的两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二:   
(3)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你根据以下阅读锦囊完成阅读批注。
阅读锦囊 阅读批注
赏析式批注:
从语言表达角度进行欣赏与分析。 A.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进行赏析式批注。
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B.在分享第?段的批注时,小安与小深发生了以下讨论,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小安: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都略显多余,我认为可以删去。
小深:我认为这段不能删去,因为    
感想式批注: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读后的理解感悟。 C.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第?段“醒狮,是有生命的”进行感想式批注,写出你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4)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一些散文编入民俗单元,作为本单元的拓展阅读。你觉得本文可以编入这一单元,请借助单元前言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前言】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三、写作(60分)
11.(60分)按要求写作文。
家乡是我们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熟悉的味道,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味永远是最温馨的回忆。它也许是一道正宗的美食,也许是一口纯正的乡音,亦或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你心中地道的家乡味是什么?
请以“地道家乡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答案:
(1)C
(2)D
(3)将“发扬”与“传承”顺序对调。
2.答案:
①青青子佩(注意“佩”的书写)
②窈窕淑女
③钟鼓乐之
④海内存知己
⑤天涯若比邻
⑥端居耻圣明
⑦设酒杀鸡作食
3.答案:
示例一:从“奇妙游”到“奇遇记”,河南卫视不断给你惊喜。
示例二:从“中国节日”到“中国节气”,河南卫视再度“破圈”。
示例三: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系列节目受到高度关注。
4.答案:
示例:同学们,《洛神水赋》是《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堪称视听盛宴,在整台节目中网络传播热度指数遥遥领先。网上评价很高,大家一定要看看!
5.本题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1)是王冕,从句子“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可知王冕的家境还不错,不可能戴着破毡帽。王冕在《儒林外史》中也是个高洁之士,他不慕名利,所以戴高帽也比较符合他的人物性格,据此判断他戴的是高帽。
(2)是周进,从句子“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可知,周进家境贫寒,同时周进在书中是一个到了胡子花白的年纪仍然还是个童生的人,他戴的破毡帽也体现出他无心也无财去讲究,所以他戴的应该是破毡帽。
答案:
示例一:(1)句 高帽 王冕的家境还不错,不可能戴着破毡帽。王冕也是个高洁之士,他不慕名利,所以戴高帽也比较符合他的人物性格
示例二:(2)句 破毡帽 周进家境贫寒,同时周进在书中是一个到了胡子花白的年纪仍然还是个童生的人,他戴的破毡帽也体现出他无心也无财去讲究,所以他戴的应该是“破毡帽”。
6.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名著情节理解能力。回答本题就要熟悉《儒林外史》的大致情节,例如庄征君庄征君在回乡途中借宿老农家,老农夫妇不幸双亡,他花费银子安葬了他们,可见他知恩图报;他不堪官僚乡绅的打扰,与妻子连夜搬到玄武湖上,可见他坚守情操、不屈权贵。因此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者。
答案:
示例一: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蔑视权贵,不慕名利。①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②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书看,买颜料画荷花;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③不满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贯通。靠自学,画得京官危素想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④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
示例二:杜少卿,杜少卿在自己没钱的情况下,仍然当了新做的衣服让杨裁缝给死去的母亲买棺材,可见他讲求孝道、为人仗义;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在知县丢官无处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可见他不攀权贵、善良真诚。因此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者。示例四:虞育德虞育德救跳水的农人并赠送给其银两,可见他乐于助人;中了进士,据实上报年龄,可见他襟怀坦荡、旷达磊落。因此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者。
二、阅读与鉴赏(60分)
7.(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CD.正确;
B.有误,颔联写景,均为实写。“水光”“霞彩”二句,一是由地及天之景,一是由天及地之景,且都是“晚景”的递进。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着多重寓意,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抒发情感的寄托。在《岳州晚景》中,“晚景寒鸦集”描绘了鸦在寒风中聚集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在《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也是在描绘寂静的夜晚,鸦的叫声更加突出了孤独的氛围。而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则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季节里的寂寞感受。总之,“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寄托着忧愁、孤独的情感。
答案:
(1)B
(2)“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寄托着忧愁、孤独的情感。
8.(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说。
ABD.正确。
C.有误,“果”的意思不相同,分别是果真,果然/实现。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有误,原文是认为杨氏是贤者,而非老人。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桃可千余树”表达桃树数量,其后断开;“夹道如锦幄”描述桃树排列状态,其后断开;“花蕊藉地寸余”说花蕊铺地厚度,其后断开。断句为: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故选:CEl。
(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能力。
重点词:戒,告诫;或,如果;则,就。翻译:(穴中人)又告诚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了。”
(5)本题考查对不同文本内容的对比分析。
【甲】文中大穴居民“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大家共同劳作,共同分享物品;《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和谐相处,自食其力。二者都描绘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和谐安乐生活的场景。
(6)本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
【乙】文“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描写桃林美景,渲染了优美的氛围,引出下文对桃花源的探寻;《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通过描写桃林的美丽神秘,暗示将会出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为下文桃花源的出现作铺垫,也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答案:
(1)C
(2)A
(3)CEl
(4)(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了。”
(5)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和平安定;怡然自乐原始农耕生活。
(6)《桃花源记》中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渲了神秘美好的氛围,为渔人进入桃源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乙文中“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千树桃花盛开、落英缤纷的壮美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喜不自胜。
9.(1)ABC.正确;
D.有误,根据材料四第③段“春、秋分别与‘分’,夏、冬分别与‘至’合起来命名,表示四季的中点”可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表示四季的中点,而不是“终点”;
故选:D。
(2)材料三第②段“立春,冰雪始融、蛰虫始振;雨水,鸿雁迁飞、草木萌动;惊蛰,桃花盛开、黄鹂鸣唱;春分,燕子归来,雷鸣电闪;清明,梧桐花开、彩虹出现;谷雨,浮萍生长,布谷鸟翩翩起舞”,以具体丰富的实例列举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节气与相应自然现象或物候变化的对应关系,形象而具体地展现了节气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万物生长周期的精确指示作用。结合材料三第①段“于是,一年四季不仅仅是平铺直叙的数字,更是有情节的时间故事”可知,材料三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节气与相应自然现象或物候变化的对应关系,具体说明“一年四季不仅仅是平铺直叙的数字,更是有情节的时间故事”,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还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二十四节气作为“气候密码的中国式破译”的生动与精确,加深了对节气文化意义的理解。
(3)由材料四第①段“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张勃认为,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和排列,至少有3个特点”可知,材料四的②③④段分别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和排列的3个特点。结合第②段“在24个节气名称中,一般认为,有8个与季节有关……有4个与物候有关……有5个与温度有关……有7个与降水有关”可知,第②段阐述了24个节气的命名,涵盖了季节变换、物候特征、气温变化和降水情况等多个方面,直接反映了自然界的多样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因此①空可提炼出:节气命名与自然现象密切相关(节气命名将时间流转和季节、物候、气候等相关联)。结合第④段“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天气炎热的有3个,由于不同时间炎热程度不同,有了小暑、大暑和处暑的分别。同是表明降雪,但因为降雪量不同,便有小雪、大雪的区分。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小寒与大寒,白露与寒露、霜降”可知,第④段通过不同的词汇精准地区分相似气候状态的程度差异,比如小暑与大暑区分热的程度,小雪与大雪区分降雪量的多少,展现了古人对气象细微变化的敏锐观察和准确描述。因此②空可提炼出:节气命名体现了细致的气象区分(节气命名反映更细的变化)。
(4)由材料一第①段“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节气不仅指导农事的春种夏作秋收冬藏,也指导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每个节气对应的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概括出: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的春种夏作秋收冬藏;每个节气对应的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也指导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材料一第③段“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的《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其天文位置。汉代以后,中国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约束,皇朝把它当作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可概括出: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汉代以后,中国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约束,皇朝把它当作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
答案:
(1)D
(2)列举“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节气出现时的物候现象,具体说明“一年四季不仅仅是平铺直叙的数字,更是有情节的时间故事”。
(3)①命名将时间流转和季节、物候、气候相关联②命名反映更细的变化
(4)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的春种夏作秋收冬藏;每个节气对应的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也指导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汉代以后,中国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约束,皇朝把它当作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
10.(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表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有误,作者巧妙地借醒狮表现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传承。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从第②段“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在村庄的上空回荡,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敲锣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小哥与几名青年小伙摇身一变成为“狮子班”,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在人群里舞动起来”可概括出:劳作之余宗祠舞狮;
从第⑤段“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可概括出:正月日子祈祷风调雨顺。
(3)本题考查做批注。
A.句子赏析。结合“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的内容,由“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可知,本句把舞狮的队伍比作“音符”和“田畴里的庄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狮子班”为村民舞狮,在村庄穿行的情景。联系上文“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的内容可知,舞狮动作和鼓声配合巧妙,让整个村庄灵动起来,给村民带来欢乐、祥瑞,表达出作者对舞狮这种民俗活动的喜爱、怀念的情感。
B.对句段内容的理解和作用分析。结合“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拔腿就跑,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的内容可知,本段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听到舞狮班鼓声的兴奋喜悦以及看完后的意犹未尽之意、模仿表演等内容,突出表现了醒狮给沉寂的乡村注入活力与生命,同时也表现舞狮对孩子们的深远影响,联系“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凶猛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又从城市走出国门。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万物景仰”的内容可知,为下文写醒狮将舞蹈、武术和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传承下去,并走向世界埋下伏笔,同时还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C.本题考查句子含义。根据“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可知,“生命”一词写出醒狮具有延续性,醒狮作为人民群众寄托美好愿景的表演形式,这项活动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醒狮连接着人们对家乡的根脉,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结合“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的内容可知,舞狮是民俗,它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符合民俗的特点;结合“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神兽所到之处,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的内容可知,醒狮表演,来自古老的传说,源远流长;结刚023是田畴里的庄稼。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的内容可知,舞狮主要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劳作之余宗祠舞狮,二是正月里舞狮祈祷风调雨顺,人们用醒狮祈盼来年事事顺心;结合“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的内容可知,舞狮是音乐和舞蹈配合的艺术,展现广东地区的民俗风情;结合“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的内容可知,醒狮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是有生命的,醒狮这种民俗活动,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多彩的地域文化。更深入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会收录本文。
答案:
(1)B
(2)劳作之余宗祠小屋舞狮 正月串村走巷舞狮祈福
(3)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舞狮的队伍比作“音符”和“田畴里的庄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狮子班”为村民舞狮,在村庄穿行的情景。舞狮动作和鼓声配合巧妙,让整个村庄灵动起来,给村民带来欢乐、祥瑞。抒发了作者对舞狮这种民俗活动的喜爱及怀念之情。
B.这段回忆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听到舞狮班鼓声的兴奋喜悦之情,看完后的意犹未尽之意。突出表现醒狮表演精彩,给沉寂的乡村注入活力与生命,同时也表现舞狮对孩子们的影响,为下文写醒狮将舞蹈、武术和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传承下去,并走向世界埋下伏笔。寄寓着作者对往事的依恋和淡淡的乡愁。
C.醒狮表演精彩,富有气势,充满活力,为百姓带来欢乐,祥瑞,辟邪,成为每个村庄节庆时期最热闹的记忆;孩子们喜欢醒狮,他们每次看完表演回家模仿,它在孩子们心中撒下一颗鲜活的种子;醒狮具有延续性,这项活动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醒狮连接着人们对家乡的根脉,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醒狮从乡野走进城市,还走出国门,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撤向全世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醒狮习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示例:我认为会收录本文。理由:①舞狮是民俗,它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符合民俗的特点;②醒狮表演,来自古老的传说,源远流长;③舞狮主要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劳作之余宗祠舞狮,二是正月里舞狮祈祷风调雨顺,人们用醒狮祈盼来年事事顺心;④舞狮是音乐和舞蹈配合的艺术,展现广东地区的民俗风情;⑤醒狮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是有生命的。通过醒狮这种活动,我们能够感受到多彩的地域文化,更深入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三、写作(60分)
11.
地道家乡味
家乡是个能勾起无数回忆的词语。依稀记得道路旁散发着的栀子花香,田间洋溢着的阿姨的微笑,村口水井旁飘荡着的人们工作后的歌声。
家乡的味道——清香的栀子花。
清晨,每当经过临近家乡的路上,远远的便能够闻到阵阵清香的栀子花味。经过碧波荡漾的小河,欣赏河水两旁盛开灿烂的栀子树,微风摇曳,片片栀子花瓣从树上飘落下来,顽皮地跳落在水上、马路上、人们的头上……拾起一朵,细细嗅着,飘来家乡的味道,原来家乡的味道是那么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田间阿姨的微笑。
午后,吃过饭,漫步于田间小路。家乡在变,变得仿佛让人陌生,到处充满了新时代的影子。原本大片大片的茅屋,被更新成高楼,只遗留下家门前那几块田地,但这似乎没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一村子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去理那几块田。每当有车辆或人群经过,干活匆匆的阿姨们也不忘拾起疲倦的身体对你笑一笑,这一切我历历在目,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人们的歌声。
傍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放下手中工作,往村口水井旁的几张古朴的圆桌聚拢,这是干什么呢?当然是“人们大居聚”了!记得小时候,幼嫩的我牵着奶奶的手快步向村口走去,大居聚是多么有意思啊,一村人其乐融融。在村口的屏幕放着新上映的电影,人们谈笑风生,微风夹杂着淡淡栀子花香,飘过,带走了劳累、坏心情,直到晚上人们才依依不舍散去。我闭上眼睛,听着人们归家时唱的小民谣,一遍遍冲击者我的回忆。歌声悠扬,轻快。原来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就这样一丝丝,一缕缕地留在了记忆中,勾起人无数思绪。
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