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有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主可以随意侵犯农民的人身自由 ②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农奴 ③地主驱使农奴集体耕种,剥夺其全部劳动成果 ④农奴膳食恶劣、住房狭小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在19世纪中期的俄国农村地区,主要存在地主、农民及农奴三个阶层,其中地主占有广大土地和农奴,农奴从地主那里取得一块份地,为此每周要在地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四天,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③说法与史实不符;农民大多是自耕农,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并拥有人身自由,①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①③,答案为B。
答案:B
2.俄国工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是( )
A.农奴制度的阻碍
B.缺乏自由劳动力
C.缺少工业投资
D.缺乏必要的国内市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农奴制的存在使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所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B、C、D三项都是由A项造成的。
答案:A
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力作,它反映出当时的俄国( )
A.水上交通运输发达
B.沙皇重视发展国内交通
C.工业革命还未展开
D.交通运输水平十分落后
解析:19世纪的英法等国已广泛使用汽船,俄国仍靠纤夫拉帆船,这说明俄国的交通运输十分落后。
答案:D
4.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
A.继续保留农奴制
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
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A项属于封建地主的主张;B项属于守旧派的主张;C项属于改革派的主张;D项属于激进派的主张。
答案:D
5.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认为:“我们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这里所说的斗争是指( )
A.农奴起义
B.克里米亚战争
C.农奴制改革
D.十二月党人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文明”,是指代表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英、法等西方国家。再结合19世纪中叶可以判断这场斗争是指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B
6.下列属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对俄国产生的影响的是( )
①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
④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转移国内矛盾而发动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成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客观上加快了农奴制改革的步伐。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在一篇论文《战争问题》中指出:“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
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他的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战争结束后,沙皇政府不得不承认:“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对莫斯科的贵族们发表下列声明:“人身握有的现行制度是不能维持不变的了。从上面开始来废除农奴制度,要比等待它自己从下面来开始自行废除好些。”
——潘克拉托伐《苏联近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什么“必须立即进行改革”?(6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为什么说“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并结合战争发生时俄国国内矛盾的状况分析。第(2)问结合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分析。第(3)问注意从地主和农民的利益角度来分析。
答案:(1)俄国为了扩大在地中海的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转移国内矛盾。
(2)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3)从下面废除,意味着农民自己起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从上面开始废除能够保存沙皇专制统治,最大限度地维护农奴主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