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5 21:5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学案
一、俄国的农奴制
1.农奴制发展历程
(1)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2)强化:18世纪以后,俄国历代沙皇包括彼得一世在内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
(3)危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
2.农奴制下的阶级关系
(1)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公开出售农奴,甚至用农奴作贷款抵押。
(2)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被迫在领主庄园无偿劳动后才能耕种自己的份地,承担很重的赋税。
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1.表现
(1)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了机器工厂。
(2)19世纪中叶,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生产各部门及交通运输领域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
2.原因
农奴制度下,俄国缺乏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和国内市场。
3.后果
农奴制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
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我的思考]
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三、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
(1)原因:19世纪初,俄国青年军官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
(2)目的: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
(3)经过:1825年,发动武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
(4)后果:对俄国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2.知识分子的争论
(1)焦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
(2)主张:
①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改革。
②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③激进派: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四、克里米亚战争
1.原因
俄国为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同时,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2.经过
(1)1853年,俄国入侵奥斯曼帝国,侵犯了英、法的利益,两国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参战。
(2)英、法联军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1855年秋,要塞沦陷,俄军战败。
(3)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军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3.影响
(1)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2)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加剧了社会危机,推动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行。
     恩格斯说:“俄国所面临的是一场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几个具有现代化生
产的民族的无望战争。”
(1)材料中提到的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具有现代化生产的民族”又指哪些国家?
(2)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根本原因何在?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我的思考]
(1)克里米亚战争。英法。
(2)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一、“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有何异同点?
知识分子激进派
十二月党人
不同点
知识分子激进派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①与保守派展开激烈论战②创办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鼓吹农民的解放③筹划成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发动了武装起义
相同点
(1)背景:受西方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2)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
二、如何正确认识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实质和影响?
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应该从战争双方的目的来看,实质则需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影响要注意从对战争双方甚至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来考虑。具体表现在:
1.性质
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对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但无法改变这次战争的非正义性。
2.实质
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3.影响
(1)英法加强了在土耳其人世界的殖民势力。
(2)俄国南下扩张战略严重受挫,大大降低了它在欧洲的地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特别提醒]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加剧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沙皇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才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因此,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直接原因。
考查点
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命题立意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切入,突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颇有启发性
[探究] 
(1)图一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2)图二中人物对俄国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怎样的变革主张?
(3)在图三反映的战争中,俄军战果怎样?
(4)结合三幅图反映的信息,分析俄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解析] 第(1)问,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是通过纤夫拉帆船分析得出的,当时在英、法等国,轮船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第(2)问考查基础知识;第(3)问只要答出俄国战败即可;第(4)问实际是要求结合三幅图总结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答案] (1)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的悲惨生活和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
(2)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3)俄军战败,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在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4)政治上,农民的反抗使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经济上,农奴制的落后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西欧主要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思想文化上,俄国知识分子宣传了资产阶级新思想,对沙皇专制统治造成很大冲击;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被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