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这是一件大事,对于国家而言,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于藏族群众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件“大事”是( )
A.开国大典举行 B.抗美援朝胜利
C.西藏和平解放 D.三大改造完成
2.“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根本性变化表现在( )
A.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B.全境解放、祖国统一
C.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力克敌军的“钢多气少”。此处“钢少气多”中的“气”凸显“最可爱的人”精神是(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C.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D.爱岗敬业、立党为公
4.毛泽东给鞍山钢铁工人回信:“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一九五三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参加这三项工程的全体职工致以热烈的祝贺。”我们从信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D.工业落后的面貌已经改变
5.2023年3月,“两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我国的政治大事件。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了(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6.1954年毛泽东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7.2000年至2008年,澳门人口从43万增加到54万,土地面积从21平方公里增加到29平方公里,人均GDP从1.4万多美元增加到3.9万多美元,增长2.7倍。这直接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B.海峡两岸关系的密切
C.澳门回归祖国 D.“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化
8.人民海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作战使命为“巩固海防、抵御侵略”;改革开放后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因此实行“近海防御”战略思想;进入新世纪,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问题开始凸显,海军开始常态化的远洋部署。这说明我国海军( )
A.推动了国防科技的进步 B.为我国发展提供了保障
C.武器装备快速更新 D.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9.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应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乡镇企业的崛起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说过“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
11.1992 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海峡两岸“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
A.经济领域密切合作 B.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C.两岸直接“三通”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2.中国老百姓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穿黄灰蓝到服饰五彩缤纷,从骑自行车上班到私家车进入平常百姓家。带来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艰苦朴素的传统文化影响 B.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
C.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D.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拔出地主的土地界碑 图二: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材料二 (1978年后)我国农民创造的 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分别引起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袁隆平爷爷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材料二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他”为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作出了什么贡献?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两位在“两弹一星”方面取得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15.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元旦社评作为《人民日报》新年第一篇新闻评论,反映了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了解国家工作重心和国际大势的重要载体。
《人民日报》1949-2019部分元旦社评标题与关键词
时间 标题 关键词
1949 《将革命进行到底》 革命、解放、民主党派、民主专政、政治协商
1979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生产建设、先进技术、社会主义现代化、解放思想、四个现代化
2019 《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70年华诞、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年份的《人民日报》社评展开阐述。围绕社评关键词,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三、综合题
16.一个国家的外交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的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以及世界对其认可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读外交政策】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聆听外交声音】
材料二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
【重温外交胜利】
材料三 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表决刚一结束,纽约联合国会议大厅里立刻一片沸腾……支持中国的亚非拉国家代表纷纷起立,高举双手用不同的语言欢呼:“我们胜利了!”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什么外交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该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周恩来就此提出怎样的方针?
(3)根据材料三,指出该项外交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该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A
6.D
7.C
8.B
9.B
10.B
11.D
12.B
13.(1)变化:图一使土地所有权从地主土地私有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图二使土地所有权从农民土地私有变为集体公有。
(2)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14.(1)贡献: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高水稻产量,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2)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等。
重要原因:党和国家的重视与领导;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全国人民的支持等。
15.
选取年份及社评标题: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论题: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阐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评关键词“生产建设”“四个现代化”体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此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举措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印证了社评“解放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方向。
结论: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指明了前进方向。
16.(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