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
1. 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驿站
2. 经考古发掘,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梁窖。当关中地区遭遇灾荒缺粮时,朝廷就从中及时调拨稳定市场,所以含嘉仓兼有社会救济的功能。材料中的“含嘉仓”属于哪个朝代(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3. 李华同学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时间轴,其中空白部分应该填入( )
A. 分封制 B. 军功授爵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4. 骆宾王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而武则天读了他写的檄文后却感慨到:“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体现了武则天( )
A. 发展了科举制 B. 重视发展生产 C. 崇文抑武 D. 爱惜人才
5. 下面能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
A. B.
C. D.
6. 长安城三重城中的外郭城占地面积最大,11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外郭城分为100多个坊。以朱雀街为中轴,街东和街西分设东市和西市,是官方规定的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由材料可知( )
A. 长安城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 B. 长安城是在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的
C. 有利于加强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D. 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外郭城
7.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开元盛世,后期却出现朝政黑暗腐败的局面。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外部军事压力剧增,无暇顾及内政 B. 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财政出现危机
C. 个人治国心态转变,用人策略失误 D. 地方藩镇势力膨胀,中央权威削弱
8. 回纥是居住在漠北的游牧民族,玄宗时期接受册封号怀仁可汗。肃宗时期,回纥军曾出兵助唐平安史之乱,后改名为( )
A. 回回 B. 回鹘 C. 回胡 D. 回鹄
9. 自登朝来,年齿见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此可知白居易的诗( )
A. 寓意丰富,但是难以理解 B. 反映战争和腐败
C. 抒发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D. 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
10. 北宋武将狄青被拜为枢密使时,朝野舆论大哗,原因是这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这里的“祖宗家法”主要指( )
A.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C. 派文臣担任地方官 D. 分化事权,分割相权
11. 梁启超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募役法“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金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梁启超评价的是( )
A. 商鞅变法 B. 庆历新政 《北宋时期形势图》
C. 王安石变法 D. 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措施
12. 以下对《北宋时期形势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是党项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的辽政权
B. 上图体现北宋时期政权并立,民族政策开明
C. 北宋与②政权订立“澶渊之盟”,有利于保持和平局面
D. 北宋与①政权以淮水一大散关分界线,偏安南方
13. 下面形势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4. 赏古诗,品历史!下面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最恰当的是( )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A. 辽、宋、夏并立 B. 元军攻灭南宋
C. 南宋与金的对峙 D.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5.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北宋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 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C. 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 民族之间交流融合
16. 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习近平表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下列四幅图是台湾地区的历史地图,也是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有力证明。其中能体现国家开始对台湾实施行政管辖的是( )
A. B.
C. D.
17. 元朝行省的划分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江淮行省跨越黄河以北,淮河以北,淮河以南, 长江以北,长江以南等多个地理单元。陕西,四川行省跨越河套,关中,汉中,四川盆地的多个地理单元。即使陕西,四川分省之后,陕西行省依然管辖秦岭以南的传统属地,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行省权力 B. 巩固国家统一 C. 加强中央集权 D. 便于经济发展
18. 请归纳下面思维导图的主题。元朝( )
A. 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B. 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C. 因地制宜地治理辽阔疆域 D. 限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19.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表明( )
A. 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B. 人口流动促进民族进一步交融
C.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D. 国家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0. 电影《满江红》成为2023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电影的热度再次引发了纪念岳飞的热潮。人们纪念岳飞是因为他( )
A. 爱国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 B. 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 沉重打击了宋王朝的腐朽统治 D. 促成与辽的“澶渊之盟”
二、综合题。(本题共四个大题,总分共40分。其中第21题8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
21. 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全唐诗》,共收录诗歌48900首,诗人2300多位。唐代诗歌之所以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一方面,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
材料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节选自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代诗歌兴盛的原因。
(2)材料二《行路难》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结合所学指出诗作所呈现的时代精神。
(3)请写出材料三中图一工具名称和图二城A的名称。
22. 图片是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像 李白像 日本奈良唐招 隋文帝像 玄奘西行求法 杜甫像
提寺内鉴真像
(1)请把材料中人物分为三类。
(2)根据你的分类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主题明确,说明要有理有据。)
23. 宋朝建国伊始,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既然认为读书能为政治带来实用功能,也深信文官不具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与能力,乃倾向将权力托付给文臣。太祖曾明白地宣称,将以文职官员取代武臣作为地方长官。
——摘编自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材料二 元丰前“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
——《宋文鉴》
材料三 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这一做法的影响。
(2)材料二中负责“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的是什么官?
(3)材料三中“某史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在哪个皇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历史事件的内容。
24. 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在制度发展、民族关系、边疆政策等方面有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元朝形势图 (1330年)。
材料二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表
政权 较大规模交战时间 和平时间
北宋与辽 960-1004年,约44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约6年 100多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约14年 近100年
合计 约64年 约300年
材料三 元朝在实现全国统一后,对于边远民族地区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方式。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在漠北地区,元朝改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东北地区,元朝设置辽阳行省;在云南地区,元朝设置行省,采取土官制度进行管辖。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相终,巩固了大一统成果。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元朝实行哪一制度管理全国
(2)从材料二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状况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元朝时期统治的历史感悟。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
【1题答案】
C
【2题答案】
A
【3题答案】
C
【4题答案】
D
【5题答案】
B
【6题答案】
C
【7题答案】
C
【8题答案】
B
【9题答案】
D
【10题答案】
A
【11题答案】
C
【12题答案】
C
【13题答案】
A
【14题答案】
C
【15题答案】
D
【16题答案】
C
【17题答案】
C
【18题答案】
C
【19题答案】
B
【20题答案】
A
二、综合题。(本题共四个大题,总分共40分。其中第21题8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
【21题答案】
(1)原因: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为诗歌创作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推行促进了文人的创作。
(2)时代精神:呈现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3)名称:曲辕犁;长安。
【22题答案】
(1)答案皇帝:武则天、隋文帝
诗人:李白、杜甫
唐朝对外交流代表人物:鉴真、玄奘
(2)示例1 主题:唐诗是唐朝文化代表。
说明:由于经济高度繁荣,文化蓬勃发展,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朝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等。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示例2 主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说明: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曾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玄奘西行,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唐玄宗时,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
【23题答案】
(1)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官员相互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各答到两点即可)
(2)转运使 (3)皇帝: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内容:经济上: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军事上:保甲法
【24题答案】
(1)行省制度
(2)状况:和平发展是主流(或以和平为主)
(3)特点:因地制宜
影响: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4)感悟:恰当的管理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台湾、西藏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维护国家的统一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