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小语同学搜集了一份关于“和”文化的资料,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描绘的是江河汇入大海的壮丽图画,显示了大海宽广的胸怀。千万条川流不息的河流,(xuān)腾着、咆哮着涌入汪洋大海,它们撞击出震耳欲聋的巨响,迸发出层层浪花,又慢慢地归于平静,最终心平气和地相互接收、交汇、融合,相辅相(chéng),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个过程,完美地诠释了“和”的精髓。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国的“和”文化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精神:“和”是“和睦”,是真诚待人,不挑拨离间;“和”是“温和”,是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和”是“和衷共济”,不同室操戈。“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1.文段中拼音相对应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喧 bèng 承 qiáng B.宣 bìng 承 qiáng
C.喧 bèng 成 qiǎng D.宣 bìng 成 qiǎng
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川流不息 B.震耳欲聋 C.瞬息万变 D.挑拨离间
二、选择题
3.下列关于“和”文化的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多,越来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通过“六尺巷”的故事,使我了解到礼让、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C.“和”文化既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儒情怀,又带来跨越历史长河的时代启示。
D.“和”不仅是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
4.小文为本次活动搜集了一些文学知识,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孔子赞誉为“诗无邪”的《诗经》,所写多是纯真自然、有和谐之美的事物,《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是古体诗,前者是歌行体,后者是乐府体。
C.韩愈和白居易都是唐代诗人,前者倡导“古文运动”,后者提倡“新乐府运动”,文风都是质朴和谐、平易深刻,两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中。
D.鲁迅先生的散文《社戏》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景色诗情画意、民风淳朴和善、生活自由和乐的平桥村,写出了鲁迅先生对美好的儿时生活的回忆。
5.为探寻“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学们收集了四幅与“和”有关的书法作品。下列对四幅书法作品中“和”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A.“家和万事兴”的“和”,是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感受,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和理解,那么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会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家庭就会和谐兴旺。
B.“和善可亲”的“和”,是指一个人脾气随和,待人厚道,不得罪人,使人愿意接近,即使面对不合理的情况,也可以降低自己的原则标准,谦卑有礼地处理问题。
C.“和为贵”的“和”,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一味纵容,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违背原则,破坏制度。
D.“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是说面对无法调节的矛盾,要“以礼节之”,也就是通过礼来约束、规范社会秩序,人与人的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和谐起来。
三、综合性学习
十四五岁的学生血气方刚,争胜心强,容易意气用事,引发矛盾。你准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发表演讲,呼吁大家和睦相处,友善待人。
①我们要将“以和为贵”视为青春的必修课。须知,斗则两败俱伤,和才能共进共赢。( )因而,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时,应该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因冷战而相对无言时,应当让“和”来解开心结,真心诚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善的微笑。
②“和”是阳光,可以融化敌对的坚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是针线,可以缝补生活的裂痕;“和”是桥梁,可以跨越人际的沟壑!
6.为使演讲内容更有说服力,你想要在第①段的括号内补充一段话,用以佐证“斗则两败俱伤,和才能共进共赢”,并与后文表达相连贯。下面备选内容中最适宜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东吴大都督周瑜赤壁之战大破曹军,名扬天下。他虽是杰出的将帅之才,却心胸狭隘,容不下才能高于自己的诸葛亮,几次设法加害均未得逞。结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不甘中抑郁而亡,年仅36岁。
B.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曾与师父梅兰芳唱过“对台戏”。打对台之前,程砚秋特地到梅府去请求谅解,梅兰芳很大度地对他说:“放心去演。”结果两人的演出都场场爆满,不但令观众大饱耳福,还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传为梨园佳话。
7.请你完善演讲稿中的第②段文字。
“和”是阳光,可以融化敌对的坚冰; , ;
“和”是针线,可以缝补生活的裂痕;“和”是桥梁,可以跨越人际的沟壑!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小文在活动中搜集了一些表现和谐之美的古诗文名句,请你帮他一起完善。
“和”之内涵 古诗文名句
天人之和 “和”是“俶尔远逝,① ,似与游者相乐”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柳宗元《小石潭记》)
“和”是“② ,③ ”这种人心与自然相应的静谧祥和。(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知己之和 “和”是“④ ,⑤ ”的相知相惜,心灵契合。(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社会之和 “和”是“大同”社会“选贤与能,⑥ ”的社会纲领。(《大道之行也》)
五、名著阅读
为参加“致敬英雄人物,弘扬革命文化”主题阅读交流会,小文整理了以下问题,请你帮忙作答。
9.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文对“炼”字产生了好奇,上网查到以下内容。请完成下面题目。
炼(拼音:liàn),据文字资料记载,最早收录于《说文解字》,从火,柬(jiǎn)声。“火”指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柬”表示挑选、挑拣。本义是冶炼金石,燥使之纯净或坚韧,如炼钢、炼焦。后来引申为一般的锤炼,如锻炼、磨炼。 ——节选自“百度百科”
依据以上文字,你觉得“炼”字的造字方式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0.请你帮小文把保尔的成长历程补充完整。
① 退学 ② ③ 筑路 ④
11.交流会上,有同学提出:革命文学作品充满激情与热血,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风起云涌的时代,令人对革命者肃然起敬,但在当今和平年代,这类作品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呢?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相关人物及情节,从“面对困难”这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熬过来了吧?”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语段二】
保尔把马鞍移近火堆,坐了上去,然后把那本厚厚的小开本书打开,放在膝盖上。
“同志们,这本书叫《牛虻》,是我从营部政委那里借来的。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要是你们静静地坐着听,我这就开始读。”
“快读吧,保尔!有什么好说的!谁也不会打搅到你的。”
……
保尔读完了最后几页,把书放在膝盖上,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篝火。
好几分钟没有人说一句话,所有的人都被牛虻的死深深感动。
普泽列夫斯基抽着自卷的烟,等着听大伙儿的议论。
“这个故事太悲壮了,”谢列达打破了周围的沉寂,“这就是说,世界上真有那样的人。本来这个人是难以忍受那种磨难的,但当他获得了某种思想的时候,他就能战胜一切!”
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这本书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语段三】
“去拿你的书来。”他(父亲)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语段四】
拉起车来,他还比一般的车夫跑得麻利,可是他不再拼命地跑。在拐弯抹角和上下坡儿的时候,他特别的小心。几乎是过度的小心。有人要跟他赛车,不论是怎样的逗弄激发,他低着头一声也不出,依旧不快不慢地跑着。他似乎看透了拉车是怎么回事,不再想从这里得到任何的光荣与称赞。
(《骆驼祥子》)
【语段五】
玄奘亦回洪福寺里。那本寺多僧与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玄奘道:“是实。”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洪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西游记》)
12.关于名著阅读,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艺术上的成就很高,它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除此之外,书中的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
B.《西游记》充满神奇浪漫的想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在创作中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
C.《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D.总有些人会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光,譬如曹先生成了祥子口中的“圣人”,而阿尔焦姆则是保尔的革命引路人。
1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俄罗斯作家尼古拉·奥斯洛夫斯基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对保尔成长经历的描述,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战争、建设场景和社会生活风貌。
C.【语段三】文出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该书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若干生活片段,流露出作者对家人和师友的真挚情感。
D.【语段三】文记叙了五猖会前父亲要求“我”背诵《鉴略》这件事。父亲说,背不出就不能去看五猖会,这让“我”印象深刻。
14.(1)有人说,保尔的人生就像这两句诗:“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请根据名著情节,将保尔的人生“山路”补充完整。
请在【甲】处补上人名① ,【乙】处补上小说名②《 》。
(2)理解填空。
【语段二】中,谢列达被牛虻③ 的精神所感动。【语段三】中写到父亲,突出了“我”当时④ 的心情。
15.“在命运的洪流里,谁是你生命航向的主宰?”重重磨难后,保尔炼成了“钢铁战士”,玄奘被封“旃檀功德佛”,祥子却成了“末路鬼”,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产生不同命运结果的原因。
16.青少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阅读?请根据【语段二】内容,或联系名著中人物保尔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gǔ)师:渔人,此指船夫。②临圻(qí):近水曲岸之地。这里指江东地区。
17.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清丽。
B.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有“诗佛”之称,本诗为七言律诗。
C.“柳”与“留”同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
D.此诗描写的是最具普遍性的离别,首句用“行客稀”营造出凄清氛围。
18.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①之上。夫蕃篱之鷃②,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③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④。夫尺泽之鲵⑤,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⑥,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对楚王问》,文章有删改)
【注】①杳冥:指极远之地。②鷃(yàn):一种小鸟。③暴鬐(pù qí):露出背鳍。④孟诸:大泽名,在今河南。⑤鲵(ní):小鱼。⑥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19.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和词语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C.甲文“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和乙文“故鸟有凤而鱼有鲲”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
D.甲文“鹏之徙于南冥也”和乙文“夫尺泽之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20.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想象雄奇瑰丽,带有浪漫色彩,塑造的鲲鹏形象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B.甲文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C.乙文语言精妙,将凤、鲲与鷃、鲵进行类比,突出凤、鲲的眼界开阔。
D.乙文理寓其中,逐层推进,生动形象,有余音绕梁之效。
21.乙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
鲲鱼A朝发B昆仑之墟C暴鬐于碣石D暮宿于孟诸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23.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两文中的“鹏”“凤”“鲲”形象特点的共同之处。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黄河的重量
徐勋国
①出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
②这一程有160多公里,车行两小时多一点。穿行在黄土高原,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
③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公里,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
④这是黄河?
⑤这是黄河!
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那是壶口!
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
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
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
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的仪式: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难分彼此。
把这里称作壶口,是因为它的地形呈大肚小口。两百多米宽的河面到了这里,骤然收缩,河水将山岩切割成一条长三十多公里、宽五六十米、落差二三十米的深壑,这就是晋陕大峡谷。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儿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四周白沫喷涌,水雾弥天,激荡轰鸣不已。俯瞰深渊,黄河就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奔流南下,一去不返。
黄河长约5464公里,跨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流入渤海。壶口是黄河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平静温柔的黄河,到了壶口,就突然改变自己,奔腾咆哮、激荡轰鸣,那是在隐忍中的爆发,展现一种开天辟地、冲决一切险阻的伟力。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
导游说,四千多年来,壶口瀑布奇观已经北移了将近三公里,而且还在北移。眼下是一片浓绿的春天,河水是清的,到了深秋,它会泛黄,是泥黄,像影视里常见的。看来,我所看见的,只是黄河的一瞬,也只了解了黄河的一点点脾性。
(选自《新华日报》)
2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写景角度看,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抒写了作者一行人游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
B.从表达方式看,本文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C.文章标题凝练有气势,直接点明写作内容,更是以此象征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文中采用了一系列准确的动词细致地描写了黄河的特点。
25.文章的第④段和第⑤段语句相同但标点不同,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6.品读语言,赏析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
黄河就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奔流南下,一去不返。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
黄河长约5464公里,跨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流入渤海。
27.联系全文,说说第 段中“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九、作文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希望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给予我们自信,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这个伯乐,也许是家中的长辈,是身边的朋友,是学校的老师,是偶遇的陌生人……
请以《你是我的伯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②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B
6.B 7. “和”是春风 可以吹散误解的阴云
8. 往来翕忽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讲信修睦
9.D 10. 参军 写作 1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双腿完全瘫痪、双目失明后,克服重重困难写小说:因为看不见,他用硬格子板来写,常凭着记忆背诵整页,甚至整章,后来口述请人代录;完成三章后,他把稿件寄出去,却又丢失了,他仍未放弃,又重新创作,最终完成了小说。他克服困难创作的经历启示我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积极寻找方法,勇于直面困难。
12.D 13.A 14. 冬妮娅 暴风雨所诞生的 锲而不舍追求理想 忐忑不安 15.①面对重重磨难,保尔顽强不屈,四次死里逃生,依然充满战斗热情;
②西天取经,长路漫漫,险阻重重,手无缚鸡之力的玄奘却始终不改西行之志;
③祥子老实厚道,胸怀理想,但个性懦弱,思想狭隘,在黑暗腐朽的社会里没能坚守初心,甚至对最喜欢的拉车都逐渐丧失了热情。
可见,每个人自己才应该是主宰命运航向的人。 16.示例一:从保尔的人生成长轨迹和语段二中众人的表现、话语来看,应该选择有助于青少年从中获取某种精神力量、形成正确人生观的书籍。(答出“应该选择有助于青少年从中获取某种精神力量、形成正确人生观的书籍”的大意即可)
示例二:从保尔阅读《朱泽培·加里波第》和《牛虻》的体验来看,应该选择有积极的人生追求,能激励人正确进取的书籍。(答出“应该选择有积极的人生追求、能激励人正确进取的书籍”的大意即可)
17.B 18.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或想象、或即景抒情)、拟人的手法。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19.D 20.C 21.CD 22.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②圣人有卓越的思想和美好的操行,超尘脱俗,孤高自许,世俗之人(或一般的人)又怎能理解我的作为(行为或所作所为)呢? 23.两文中的“鹏”“凤”“鲲”形象特点的共同之处有:
①体型巨大:甲文中的鹏“不知其几千里也”,乙文中的凤能“上击九千里”,鲲鱼能“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都展现出它们庞大的身躯。②志向高远:它们都不满足于眼前的环境,向往广阔的天地,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追求。③能力超凡:鹏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凤能“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鲲鱼能长途迁徙,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非凡的能力。
24.B 25.第④段的“这是黄河?”用问号,表现了作者看到眼前平静清澈的黄河时内心的怀疑和不确定,不敢相信这就是印象中气势磅礴的黄河。第⑤段的“这是黄河!”用感叹号,表现了作者经过思考和确认后,肯定眼前的河流就是黄河,语气坚定,情感强烈。 26.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腾南下、一往无前的气势,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和不可阻挡。②这句话采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客观准确地介绍了黄河的长度、流经的省份和最终的流向,使读者对黄河的基本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27.“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这句话深刻含义在于:黄河在壶口展现出的隐忍中的爆发,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但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具有开天辟地、冲决一切险阻的伟大力量和精神品质。黄河的这种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性格相契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和写照。
28.例文:
你是我的伯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我而言,你就是那难能可贵的伯乐,在茫茫人海中,独具慧眼地发现了我这匹“千里马”,引领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还记得那次学校举办演讲比赛,我内心既渴望参与又充满了胆怯。渴望是因为我从小就热爱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胆怯则是源于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害怕在台上出丑,被同学们嘲笑。就在我犹豫不决、自我挣扎的时候,你——我的语文老师,找到了我。
你面带微笑,眼神中满是鼓励与信任,对我说:“我注意到你平时在课堂上发言积极,观点独特,而且你的声音很有感染力。这次演讲比赛,我觉得你很适合参加,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你的话如同一束光,穿透了我心中自我怀疑的阴霾,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
从那以后,你便成了我演讲路上的引路人。你帮我挑选演讲主题,和我一起分析文章的脉络与情感;你逐字逐句地指导我的发音、语调,纠正我的每一个小错误;你还耐心地教我如何运用肢体语言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在你的悉心指导下,我日夜刻苦练习,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你的鼓励与支持。
比赛那天,我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众多的观众,心中难免有些紧张。但当我看到你在台下为我竖起大拇指,用坚定的眼神给予我力量时,我瞬间镇定下来。我声情并茂地完成了演讲,当听到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时,我知道,我成功了!
最终,我获得了演讲比赛的一等奖。当我手捧奖状,激动得热泪盈眶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是你,在我最迷茫、最不自信的时候,发现了我的闪光点,给予我机会和鼓励;是你,用耐心和智慧,帮助我挖掘出自己的潜力,让我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老师,你是我的伯乐,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贵人。你的赏识与引导,让我从一个胆小、不自信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勇敢、自信的少年。我会永远铭记你的恩情,带着你的期望,继续在人生的舞台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