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家亚历山大二世,他在位期间废除了农奴制,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农奴制
B.缓解日益激化的矛盾
C.发展资本主义
D.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2.(2015·常州高二检测)随着社会舆论对农奴制批评的增加,一些封建主看到废除农奴制已是大势所趋,态度发生了变化。当时,他们的基本态度是
( )
A.让农民交纳赎金获取土地和自由
B.让农民获取自由和土地,但必须履行义务
C.愿意解放农民,但不愿给农民土地
D.可以将贫瘠和不便耕作的土地分给农民
3.亚历山大二世为了对农奴制实施改革,进行了长期酝酿和准备,这充分表明其改革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
A.反复讨论改革方案
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C.缓慢而谨慎
D.由贵族地主提出三种改革方案
4.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农民之所以如此热烈,主要原因是( )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B.农民从地主那里分到一块份地
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5.(2015·曲靖高二检测)“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6.“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B.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7.(2015·泉州高二检测)“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 )
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8.(2015·湘潭高二检测)农奴制改革后的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
A.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
9.(2015·海南高二检测)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
A.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二、非选择题
10.(2010·江苏单科·T25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11.(2011·山东文综)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被动的,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2.【解析】选C。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部分思想发生变化的封建主的态度。当时,这部分封建主为了利用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对谷物的不断增长的要求,打算把土地连成一片,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因此,他们反对把土地分给农民,但主张解放农民,以使自己获得大量的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A、B、D都是改革酝酿的具体办法,这些办法反映出改革的特点是缓慢而谨慎。
4.【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来看,农民对沙皇感恩戴德。农民得到份地时要高价赎买,并不是分来的。“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因此农奴欢呼的应当是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A。
5.【解析】选D。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缴纳的远远高于当时地价的赎金,据此,排除A、C;1861年的改革法令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宣布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得到一块份地,题目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的。
6.【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后,可以到工厂做工,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的问题,这大大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所以说“二一九法令”是对农民的掠夺,主要是因为农民为了获得土地,需要向地主付出高额的赎金。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农奴制改革对农民来讲,具有掠夺性和欺骗性,故改革不仅没有缓和矛盾,反而是农民发觉受骗后,掀起了更激烈的反抗。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二一九法令”一方面给了农民以自由和土地,但同时也是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所以,题干中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10.【解析】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亚历山大的观点:“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即他发动战争是为了消除宗教迫害,结果是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和平。学生要调动所学知识从目的、结果和影响三个角度反驳。第(2)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指农奴制,由此可以判断俄国统治者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第二问要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提取知识;第三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等方面评价。
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1.【解析】解答本题应再现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在对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分析1861年改革带来的不同影响。第(1)题根据教材所学回答;第(2)题,产生不同描述的原因是立场不同,可选择其中一方面回答,理由应从废除农奴制的影响分析。
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规律方法】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在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都是进步的,反之,则是消极和落后的。
(2)运用两个观点。一方面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后性。
(3)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评价历史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历史事实,坚持“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