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08: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识拓展】
1.“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直接影响了俄国历史的发展。它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局限性:一方面,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另一方面,具有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经济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的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2.“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经过多方考虑后宣布废除农奴制,使大批农奴得到解放,这有利于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久,他又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标志着俄国从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由于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业绩,他被称为“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
3.俄国最终选择以改革方式变革社会的原因
俄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由于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经使沙皇无法统治下去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国际局势的发展,使沙皇政府看到农奴制必须废除。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对沙皇政府有很大的依赖性,变革由贵族地主阶级来进行,通过沙皇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受俄国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俄国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还没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更难以担当大任。因此,沙皇选择变革社会挽救危机的改革方式。4.“二一九法令”为何是妥协的产物
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迫的情况下作了一些让步,这表现在: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在专制统治下,任何胆敢对沙皇权力出言不逊者,都将遭到逮捕,随后将被处决或流放至西伯利亚监禁;农民的生活依旧困苦;各地地主都竭力要求在改革方案中反映自己的最大利益。
【典题欣赏】
例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造成资本的集中
B.扩大了国内市场
C.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D.强化了中央集权
解析:题干要求“不包括”,看清要求再解答。封建主得到农奴的赎金造成资本的集中;农奴得到解放,扩大了劳动力市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A、B、C三项是其主要作用,选D项。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1)问要结合亚历山大二世上台的背景及其阶级属性认识其矛盾心理。(2)问从生产资料的所有及人身依附方面说明区别。(3)问从改革的局限性分析是否符合实际。
(4)问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分析目的。?
答案:(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专制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3)不符合实际。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及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依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归纳论证。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做的准备包括(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主的阻力
②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订改革法令
④19世纪初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因为(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②农奴得到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广大农奴不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④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80分)
3.阅读下列有关俄国1861年改革的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在农奴制的桎梏下,生产效率低下,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农业上,农奴主认为有大量的廉价农奴可以剥削,用不着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结果导致俄国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和歉收状态。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皇室、贵族、教会、国家占有全部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缴纳繁重的租税,服劳役。他们的一切财产、人身、子女都属于农奴主所有,任凭地主打骂、买卖和转赠。

材料三
自由派贵族卡维林称农奴制“使整个国家陷于不正常状态……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后就会将整个国家毁灭”。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也表示:“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上述材料均出自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材料四
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赫尔岑在《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信》中,表达了对主张“自上而下”解放农民的沙皇的“深深的和庄重的谢意”,并说:“(如果)和平地实现了解放,那么亚历山大二世的王朝将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
——赵丽杰《赫尔岑和平解放农民的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落后的农奴制是如何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20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在1861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行的前提是什么?(20分)
(3)对于“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亚历山大二世与赫尔岑两人的出发点有何本质不同?(20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0分)
=
答案与解析
1.B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是在19世纪中期,故排除④。
2.D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原来少,不足以维持生计,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因此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3.(1)阻碍表现: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内市场狭小;资金、劳动力缺乏;经济发展落后。(2)前提是统治阶级对造成俄国危机根源的清醒认识(或答统治阶级对农奴制危害的清醒认识)。(3)不同:亚历山大二世:害怕农民革命,企图维护封建贵族专制统治;赫尔岑:避免暴力革命给俄国带来流血和社会动荡,维护俄国和俄国人民的利益。(4)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和平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