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08: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案
教材整理
一、改革的酝酿
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原因
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2.农奴制改革的酝酿
(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曾不同程度地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试图有所改革,但遭到了封建地主的竭力阻挠,最后都不了了之。
(2)思想基础: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3)组织基础:亚历山大二世先后成立秘密委员会、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他还下令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3.主要的改革方案
(1)在主要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
(2)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3)在草原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们同意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深化升华
改革的焦点问题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亚历山大二世下令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组织“农民事务总委员会”,主要由一些高级官吏和大农奴主组成,这些官吏和地主贵族的代表分成好几个派别,有的反对分地给农民,有的主张只允许农民赎一小部分土地。农民不仅要求从农奴身份下解放出来,而且也要求把地主土地无代价地进行分配,并不断斗争,面对农民运动的强大压力,最后政府否决了解放农奴而不给土地的草案。
二、“二一九法令”
1.“二一九法令”名称的由来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因为这一天是俄历二月十九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统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从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他们享有公民权利。
(2)经济上: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
(3)赎地的手续:赎地时,农民首先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部分由政府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偿还,同时还规定,每个男劳动力前两年每年必须服40天劳役。
(4)组织上: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辨析比较
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比较
主要相同点:背景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西欧的影响;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结果都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轻轻告诉你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
主要不同点:彼得一世为了尽快发展俄国工业,鼓励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当工人,实际是强化了农奴制度;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解放农奴,废除农奴制。
三、进步与局限
1.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
(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2)地位: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2.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1)不彻底性: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3)欺骗性:由于改革后农民的土地不仅贫瘠和耕作不便,而且数量比原来还少。为了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种地主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与奴役。
知识拓展
注意此处空半格封建残余使俄国历史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以,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
问题探究
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问题。
材料一: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材料二:“农民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迈出的一步。……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某些老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了的转变。
——《列宁全集》第20卷
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探究思路:注意运用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对“二一九法令”法令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评价,认识其积极性和局限性。
探究结论:进步性表现在:性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地位上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作用上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表现在: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体现改革的不彻底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呈现出掠夺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有很大的欺骗性。
问题2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
探究思路:注意两种制度废除的背景,是造成两者差异的根本所在。
探究结论:相同点: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主要是解放的方式不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方式是凡是叛乱州的黑人奴隶都无条件地获得解放;而俄国解放农奴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经典例题
例1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解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农奴制的严重阻碍。题干所述现象正是资本主义遭受农奴制的干扰和破坏,说明俄国经济基础已有本质的变化,而旧的上层建筑依然存在,二者形成矛盾。
答案:B
例2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做的准备包括(  )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②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订改革法令 ④于19世纪初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④是尼古拉一世的活动。
答案:B
例3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农民无偿地得到一块份地
B.农民不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C.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D.从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即可赎买份地
解析:农奴要支付高额的赎金,才能得到一块份地,故A项错误;改革后加强村社制度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故B项错误;改革前两年是过渡期,两年后农民方可赎买份地,故D项错误。
答案:C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农奴制改革酝酿?
(1)背景:是在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进行的。?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农奴制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国外:国际地位下降。?
(2)特点:缓慢而谨慎。?
(3)原因:改革必然会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阻力非常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教训。?
(4)表现:借助舆论化解来自封建主的阻力;农奴制改革机构经历了由秘密到公开的过程;由各地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1)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2)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地主在分给农民土地时,得到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的赎金。?
(4)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加强村社制度,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5)法令还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两年后才开始进入土地赎买阶段。
3.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1)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也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
(2)改革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改革者尽最大可能维护封建地主利益。
活学巧用
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国内背景是(  )
A.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B.新思潮涌动
C.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国际地位下降
解析:B、C两项都是A项的具体表现;D项属国际背景,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A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酝酿的特点是(  )
A.先秘密后公开
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C.缓慢而谨慎
D.由贵族地主提出改革方案
解析:参考“重难突破1”的内容。
答案:C
3.“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
A.国家   B.地主
C.农民   D.资产阶级
解析:“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仍属于地主,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答案:B
4.我们认为农奴制改革是一次历史的进步,主要依据是
…(  )
A.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解放了俄国农村劳动力
C.是由封建主主持进行的
D.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A、B、D三项都符合要求,D项包含A、B两项,A、B两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