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08: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学案
学习方法点拨
本课的内容实质上阐述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促进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的残余,政治改革的进程异常缓慢。这一切,又成为制约俄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因:1861年①
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表现
⑴农业
A.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新农业②

B.富农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③
农业。
C.一些地主也使用④
,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D.到19世纪80年代,⑤
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⑵工业
A.获得了充足的⑥
,扩大了国内市场。
B.沙皇政府制定政策,⑦
的发展。
C.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⑧
向⑨
的过渡。
D.⑩
兴起。
3.特点
⑴总体水平仍落后于


⑵对外国资本尤其是
资本依赖严重。
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

【拓展点拨】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总体上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严重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关键因素在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俄国的社会现实也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自我校对】①农奴制改革;②生产结构;③资本主义;④雇佣劳动力;⑤资本主义农业;⑥自由劳动力;⑦扶植工业;⑧手工工场;⑨机器工厂;⑩新兴工业部门; 美国; 西欧国家; 法国; 不平衡;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1.目的:使①
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⑴政治体制:建立②
和③
的自治机构
A.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④
限制。
B.自治机构在⑤
、教育及⑥
领域发挥作用,但不掌握实权。
⑵司法制度:废除原来按照⑦
审判的制度,建立⑧
和⑨
,实行公开审判。
⑶军事:实行⑩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⑷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允许引进

3.影响
⑴仍是
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⑵客观上使西方
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人们观念转变,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拓展点拨】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加快近代化步伐的重要前提,近代化在俄国出现是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不过改革的不彻底性影响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自我校对】①沙皇专制制度;②地方;③城市;④财产;⑤卫生;⑥经济;⑦等级;⑧陪审制度;⑨律师制度;⑩普遍义务兵役制; 西方书籍;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背景
⑴社会矛盾激化
A.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①

B.表现:②
既不满政治上③
,又要依附于④
;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⑤
双重压迫。
⑵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A.⑥
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B.平民知识分子形成⑦
,走上⑧
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2.过程:⑨
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3.影响
⑴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⑩

⑵俄国
的进程并未终止。

在所难免。
【拓展点拨】尽管俄国1861年改革不如革命彻底,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表现。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深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自我校对】①农奴制残余;②资产阶级;③无权状况;④封建地主阶级;⑤封建主义;⑥农民;⑦民粹派;⑧民主革命;⑨1881;⑩专制统治; 近代化; 革命;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一、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奴的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农奴地位的变化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生产关系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具体表现如下
1.由地主的私有财产到获得人身自由。
2.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并且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农业。
3.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并且雇佣贫雇农,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二、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资本占俄国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一,并有逐年上升之势。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业成分很少。
三、如何理解民粹派的主张和活动?
民粹派企图发动农民暴动,但未得到农民响应,企图暗杀沙皇,但屡屡失手,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作用,认为通过村社组织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民粹派的理论是错误的,但他们为推翻沙皇专制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四、为什么俄国进行了改革,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从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等角度来掌握,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2.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奴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3.阶级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酿成了1905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