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单元学习课件(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单元学习课件(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08:2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从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帝国从欧洲内陆国到地跨欧亚的大帝国(18世纪)(18世纪)(18世纪与普、奥)(16世纪)(19世纪)封建农奴制君主立宪制结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概念:
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2、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
形成:随着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
强化与发展: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概念

2、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
3、俄国农奴制特点: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农奴制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人身不自由——缺少自由的雇佣的劳动力
农业生产落后——工业资金和原料不足
农奴受剥削重、缺少购买力—国内市场狭小
文化水平低下、手工工场劳动——生产效率低下阅读材料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在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思考: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1)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2)看法: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新思潮)新思潮的涌动背景(1)一些知识分子接触到启蒙思想
19世纪初,一些在大学和军校学习的贵族青年,接触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
(2)目睹西欧物质文明
特别是1812年参加反对拿破仑战争,进入法国等西欧国家,亲眼目睹了西欧物质文明。他们日益不满沙皇专制统治。
(3)展开激烈争论:在反农奴制斗争的推动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时间:克里米亚战争 原因1853年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转移国内的矛盾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 双方:俄VS英、法、——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参战国而言)结果:俄战败直接原因:俄国军队装备落后,弹药粮食供应不足,作战准备不充分,军心不齐;
间接原因: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后方,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在经济上、军事上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的英、法等西欧国家。俄国失败的原因分析归纳落后就要挨打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情况分析阶级矛盾的尖锐工业发展的落后新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1.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的失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然性分析归纳 1856年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明确表示,要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表达了他要自上而下地改革农奴制的意图。
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
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时间安排: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
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 (赎买土地)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
隶属调停吏管理 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1、颁布“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内容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2、政治的缓慢变革(评价: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行政官僚手里。)(局限:在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1)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2)司法体制:废除按等级进行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公开审判3、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西式的军事管理体制4、教育:鼓励办学,引进西方书籍1、颁布“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性质: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进步性2、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 1、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
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
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分析探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3、军事的近代化
4、教育的近代化
5、思想观念的近代化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影响(一)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二)改革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存在的问题:
改革后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1、经济的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
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受双重压迫,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平民知识分子:
形成民粹派,号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改革后俄国面临的历史任务反封建1905年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消除农奴制残余1。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2。下列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B、是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被迫实施的
C、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由于赎金太高,农奴没有得到份地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前欧
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CD
C4。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俄国两次大的改革都是由沙皇推行的,这表明他们()
A。已无力阻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潮流
B。已意识到使国家摆脱落后追赶先进的必要性
C.已看到农奴制度是俄国落后的根源
D.迫于国内矛盾的尖锐化,只得以改革避免革CB 6、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分布不平衡 C.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D.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 7、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A.加强资产阶级专政
B.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
C.加强军事实力
D.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