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新闻快报 据俄罗斯新闻网2005年6月8日报道,为了纪念一位在世界近代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的沙皇,俄罗斯政府6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一座塑像。
“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卢日科夫市长
“他不仅使俄罗斯摆脱了农奴制的桎梏,同时在国内也十分重视教育兴国,创立了许多大学。”
——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
这位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1855年—1881年) 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 “解放者”的身份骑着白马进入巴黎。而四十年后,俄国却在1855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战败,向英、法和土耳其俯首。沙皇俄国何以从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将引领俄国去向何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学习目标】: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本课结构】:
1、克里木战争
2、变革的呼声
3、“解放”法令
4、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
5、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
1、帆船与汽船的较量——克里木战争 1853年2月,沙皇尼古拉一
世反对土耳其将伯利恒教堂交天
主教僧侣掌管,要求土耳其苏丹
承认沙皇有权保护所有在苏丹统
治下的信奉东正教的臣民。5月,
土耳其在英国怂恿下,拒绝与沙
皇缔约。俄国遂同土耳其断交,
并于7月3日以保护东正教居民权
利为由,占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
亚两公国。10 月4 日,土耳其在英、法支持下对
俄宣战。沙皇尼古拉一世克里木战争 克里木战争实际上是
俄国与英、法瓜分和争夺
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
帝国“遗产”的斗争。 300
年来,沙皇俄国一直竭力
向南扩张,它的目的之一是在南方获得一个
“不冻”的出海口。双方激战的场景克里木战争 1854年1月4日,
英法舰队进入黑海,
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
航。 1855年英法联军
在俄国克里木登陆。克里木战争克里木战争克里木战争坚守要塞11个
月。俄国伤亡
30万,最后战
败。1856年,交战双方签订停
战协定。交战国和有关国家在
巴黎举行和会,并于3月30日签
订《巴黎和约》 。 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
——列宁 英法联军围攻俄国黑海舰队
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国投入
70万兵力,倾全国的财力物力,亚历山大二世材料分析——导致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材料一:在战争中,俄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形势却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材料三:“克里木战争暴露了农奴制俄罗斯的腐败和衰弱。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这是……由几个世纪所造成的历史时机之一,而且这些时机像山中的雪崩,像赤道附近的骤雨一样不可避免的……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落后的社会制度!第1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
2、现代与原始的激荡——落后的农奴制富裕的农奴主落后的农奴制度材料分析——归纳农奴制对俄国经济的阻碍
材料一: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地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人。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1860年,俄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已达一万多家;铁路里程1500千米。
材料二: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农奴主可随时打骂、虐待他们,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工具,可以相互转让。农奴主为谋取暴利,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农奴主残酷压榨农奴,不断增加他们每星期为主人干活的天数,甚至收回份地,将农奴降到奴隶的地位。由于这种原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和资金根本无法解决,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各国,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材料三:1826年至1861年,俄国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1826 -1839年的农民起义平均每年达到19次,1845-1854年平均每年达35次,1855-1857年平均每年达63次,1858年达到86次,1859年达到90次,1860年达到126次, 1861年达到1176次。当时的诗人图特切夫形容:“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 材料分析——归纳农奴制对俄国经济的阻碍
参考答案:
(1)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3)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也正是由于保存了农奴制这样野蛮和没有效率的社会制度,才使俄国在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加速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步伐。
第1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
3、思想狂飙突进的时代 ——变革的呼声从俄罗斯文化形成的特点和结构方面看,俄罗斯文化易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俄罗斯文化本身是在融合多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东、西方文化的汇合体,结构多元并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而西方文化又曾经是俄罗斯文化的母体之一,因此后者自然对前者拥有内在的亲合力。西方文化在俄国的传播,实际上也是西方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两种文化形态的冲突及融合过程。
19世纪20-70年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成为俄国思想解放的主题,十二月党人贵族革命家、革命民主主义者、民粹派知识分子充当了这一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革命民主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 革命民主主义者 涅克拉索夫:
《在俄罗斯谁能快
乐而自由》 陀思妥
耶夫斯基:
《被侮辱与
被损害的》 果戈里:
《死魂灵》革命民主主义者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参考答案
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的政治智慧1856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代表发表演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正确的,你们也可以把这一点向周围所有的人说。我不想对你们说,我完全反对这样做。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纪里,所有这些事还是将最终发生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深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我想,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第1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二、改革的内容】:
1、“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
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
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
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获得
一半土地。但是,农奴在获得
“解放”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
价:为了赎地农民背负了沉重
的债务;他们摆脱了地主的奴役
,却受到村社的束缚。亚历山大二世第1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二、改革的内容】:
1、“二·一九法令”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
三、关于赎地的手续和实质。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解放”的后果一、前者十分否定,后者充分肯定。
二、同意。因为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私有农民改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课堂设问对改革的评价对改革的评价 尽管改革很不彻底,而且是以牺牲农民的利
益来发展资本主义,但客观上它为俄国资本主义
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
金,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
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
展的要求。因此,具有
资产阶级性质。是向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转换的
转折点。农奴的人身解
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发展。总结农奴制改革 进步性
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地位: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
方式的过渡。
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
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局限性
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第1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二、改革的内容】:
2、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解放”法令签署之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又颁布了《司法章程》?内容有哪些? “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这三条改革措施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应如何评价?改革的原因三项措施的关系及意义第1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三、改革的影响】: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俄国近代化的特点。 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或者说,所谓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社会近代化、个人近代化等各个方面。还可以说,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它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散的性质,首先在西欧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转变。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俄国近代化的特点。一、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二、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三、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四、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五、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俄国近代化的特点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但其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依然使它相对落后。不过俄国的国土广阔,内部资源、市场潜力较大,因此俄国的近代化可以依赖于内部发展和建设,这也是它的特殊之处。补充介绍: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彼得一世改革:沙皇实行的改革,未改变社会性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1861年改革: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而十月革命及苏联模式则是彼得一世以来俄罗斯现代化的继续。第1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岳麓版拓展知识
【三、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
【四、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中的俄国士兵日俄战争中的日本士兵日俄战争日俄战争 在日俄陆战中,双
方总共投入60多万人兵
力,结果俄国战败。从
欧洲调来波罗的海舰队
在救援旅顺口时,又在
对马海峡遭到日本的袭
击,几乎全军覆没。日
本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
利,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日俄厮杀得精疲力尽
时,美国乘机出面“调停”。日俄于1905年9月5日
在美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 1905年革命1905年革命斯托雷平改革斯托雷平改革 评价:
其改革结果虽然促成了俄国经济的大发展,
但不能说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因为他的目的是
“扶强抑弱”——为保护地主利益而扶持富农,却
根本不顾贫苦农民的利益。改革的结果是社会更
加不公,社会矛盾更加激烈。
联系: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保留了俄国传统
的农村公社;而1906年斯托雷平改革的目的是要
彻底破坏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