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基础巩固
1.439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其统一
( )
①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④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各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各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了一定的条件。③的叙述过于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2.右图是汉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官至司徒……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
( )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答案 C
解析 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当时的史实。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所以C项符合题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步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主要有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等。
4.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 )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答案 C
解析 “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5.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 )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③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④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族相对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鲜卑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能力提升
7.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8.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答案 C
解析 北魏孝文帝是在冯太后帮助下登上皇帝宝座的,他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实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9.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C、D三项都正确,B项错误,因为宗主督护制的推行,使阶级矛盾激化,而非民族矛盾,故选B。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
材料二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一、二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 (1)危机:①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②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③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实质: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②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的矛盾。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