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09:1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  )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答案 C
解析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  )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的收入增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理解其作用。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  )
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
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
答案 C
4.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  )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答案 C
解析 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5.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
(  )
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
C.移风易俗
D.汉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能力提升
7.某班同学在对右图中文官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
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C.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
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