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 A
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答案 B
解析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揖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4.农耕取代游牧成为鲜卑族主要的生活方式应发生于( )
A.建国前
B.建国后
C.统一黄河流域后
D.迁都后
答案 D
解析 均田制的颁行应是向农耕生活现象转变的前提,应在孝文帝改革之后发生,故选D项。
5.下表所涉及的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拔拔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长孙
A.使鲜卑贵族变为汉族地主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使鲜卑人转变为农业居民
D.消灭了鲜卑族的陈规陋习
答案 B
解析 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该措施使鲜卑文化进一步同汉族文化接近,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6.某班同学在对右图中文官
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
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C.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
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
图一 北魏北方边患图
图二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2)结合图二,北魏迁都洛阳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有何影响?
答案 (1)原因:要与汉族“同文轨”,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文治”即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北部柔然的进犯。
(2)北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
解析 第(1)问,回答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原都城平城的不利因素和迁都洛阳的有利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