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学习目标】
1、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
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
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形式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知识导学】A级
(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措施:(1)制定
,整顿吏治:原因:
;内容:
;作用:
。
(2)推行
:原因和前提: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实质: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
。
(3)设立三长制:目的:
;内容:
;性质:
;职责:
;作用: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推行
。
(4)推行新租调制:目的:
;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
。
特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重点:
;
措施:(1)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军事上:
;④地理上:
;⑤倾慕汉族文化。策略:
;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重点:
;措施:①
;②
;③
,定门第等级;④
;⑤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
。
【思考探究】B级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B级
2、归纳概括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前提、目的、实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提示: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影响: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B级
3、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答案提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级
4、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答案提示:(1)背景:商鞅变法: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文帝改革: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商鞅变法: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本课小结】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B级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3、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
A、俸禄制度的实行
B、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C、三长制的推行
D、租调制的实行
4、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不包括
A、邻长
B、里长
C、党长
D、县长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6、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措施的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租调制
D、迁都洛阳
7、(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有阻力
8、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9、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11、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局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12、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C、直接推动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13、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B、农民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D、土地占有不均情况仍然存在
14、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
A、县长
B、邻长
C、里长
D、党长
15、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
答案:1、D
2、A
3、B
4、D
5、A
6、D
7、D
8、D
9、B
10、D
11、B
12、B
13、B
14、D
15、A
16、B
二、材料解析题:
17(08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提示:(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