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0: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学习方法点拨
1.本课内容讲述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孝文帝改革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迁都洛阳,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阶段在迁都后,孝文帝改革逐渐进入了高潮。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
⑴主持者:①

⑵重点:建立各种新的②

2.措施
⑴制定官吏③
A.俸禄由④
统一筹集,按⑤
统一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以此整顿吏治。
B.制定惩治⑥
的办法,使⑦
有所好转。
⑵推行⑧
A.前提:⑨
长期战乱,⑩
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C.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
的恢复和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
A.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
的控制。
B.职责:检查
,征收
,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C.作用:使国家从

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⑷推行新的租调制
A.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B.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C.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
,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拓展点拨】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的推行奠定了基础。要注意均田制推行的目的和其他新制度之间的关系。理清各种新制度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
【自我校对】①冯太后;②制度;③俸禄制;④国家;⑤级别高低;⑥贪污;⑦吏治;⑧均田制;⑨中原地区;⑩政府; 国家控制; 买卖; 社会经济; 地方; 户口; 租赋; 中央; 基层; 租调; 编户齐民;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①
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受阻。
⑵经济:平城经济落后,②
供给困难。
⑶军事:与强敌③
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⑷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④
的统治。
2过程
⑴孝文帝以“⑤
”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⑵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⑥

【拓展点拨】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也是后期改革的前提,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遗症,反映了改革的局限性。
【自我校对】①平城;②粮食;③柔然;④中原地区;⑤南伐;⑥洛阳;
三、移风易俗
1.推行:学习和采纳汉族的①
和②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⑴易服装:③
一律改穿④

⑵讲汉话:⑤
以下的官员必须讲⑥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⑦
,按⑧
选人才、任命官吏。
⑷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⑨
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⑸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⑩
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拓展点拨】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自我校对】①典章制度;②生活方式;③鲜卑贵族;④汉服;⑤30岁;⑥汉话;⑦汉姓;⑧门第高低;⑨汉人;⑩洛阳; 汉族地主;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一、均田制和三长制是什么关系?
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推行的,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1.三长制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为分田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
2.均田制为无地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隐瞒户口和曾流亡的农民得以安居乐业,也有利于三长制的实行。
二、如何理解北魏的门阀制度?
1.含义:门阀制度是封建社会中由世代显贵地主家族把待政权、操纵政治的社会现象。北魏改革时实行。
2.作用
⑴取得了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树立了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
⑵推动了改革的进行,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⑶建立了稳固的地主阶级统治秩序,巩固了政权。
⑷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为北魏分裂埋下祸根。
三、均田制的实质及作用是什么?
1.实质: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露田不得买卖,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