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0:4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教材整理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改革的目的
冯太后主持进行的前期改革以建立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等政治经济制度为中心,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主要措施
(1)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规定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使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于485年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所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要点提示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的地方基层政权,完善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变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大增加。
3.作用
改革使农业成为北魏经济的主要成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改革与制度的健全,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疑点突破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而平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的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
(4)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显得太远。
2.经过
(1)孝文帝设计以“南伐”为名,准备迁都。
(2)493年,孝文帝统率20万大军南下伐齐,抵达洛阳后,宣布迁都洛阳。
(3)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3.作用
迁到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方法点拨
结合《洛阳平面图》教材史料,对比旧都平城和新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一统中原的政治需求,探究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加强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移风易俗
1.目的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
(1)易服装。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州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和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深化升华
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的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都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
问题探究
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问题。
材料一:《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材料二: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探究思路:思考这一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解答过程中要注意概括。
探究结论:平城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孝文帝迁都也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问题2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
材料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等56个民族组成。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
 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有人认为其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我国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什么?我国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什么?试从历史的角度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评析。
探究思路:回答第(1)问,既需识记有关地理知识,还需要对民族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有较全面的了解;回答第(2)问,首先要明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其次从孝文帝的汉化路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探究结论:(1)分布状况: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地区,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我国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四个基本特征:①共同语言:民族所有成员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活动和交往的工具。②共同地域:一个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③共同经济生活,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④共同心理素质: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
(2)这种观点不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兴衰为标准。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民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们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经典例题
例1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解析:A、C两项是均田制出现的背景,不是直接原因;D项与当时的事实不符;B项虽在教材中没有叙述,但当时的宗主,大量兼并土地,直接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赋税收入。这与教材中“为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相一致,所以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例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解析:B、C、D三项均为正确概括;A项概括错误,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估计。答案:A
例3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令的解释,最正确的是(  )
A.提倡鲜卑贵族人说汉话
B.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C.罢免不会说汉语的官员
D.在朝廷上不说汉话免官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北俗之语言”的理解。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也就是提倡鲜卑贵族人说汉话。
答案:A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关于孝文帝改革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主要内容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目的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和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北魏均田制?
当时,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为发展生产,缓和矛盾,政府推行均田制。即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它的推行,使众多农民获得土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恢复并发展起来。
3.关于孝文帝迁都洛阳?
(1)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
(2)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的地位: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3)作用: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学巧用
1.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可用排除法。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
2.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
解析:考查对移风易俗内容的记忆。
答案:A
3.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民族大融合
B.恢复和发展经济
C.适应先进的生产力
D.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解析:从背景着手分析,之前实行的宗主督护制由于贵族隐瞒人口的赋税而导致国家税收不足,因而推行均田制。
答案:D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
解析:从当时的背景和洛阳的地位考虑。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