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0: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和借鉴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二、学习重点
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三、学习难点
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
一、
卓有成效的新制
1.前期改革的的特点:
(1)主持者:
冯太后

(2)重点: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主要措施:
(1)制定官吏
俸禄制
,整顿吏治。
(2)推行
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将
国家控制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
三长制。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③职责:检查
户口
,征收租赋
,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④作用:使国家从中央
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
租调制
。①原因:与均田制
相适应。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农民成为国家的
编户齐民,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3.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2)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
(3)为后来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1)政治:旧都
平城
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
保守势力
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时受北边强敌
柔然
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
过程:孝文帝设计以“南伐
”为名,准备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三、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生活方式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易服装
、讲汉话、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行汉制等。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利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合作探究】
1.阅读人教版《历史选修1》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那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①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②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③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成立。
2.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其措施主要有哪些?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新制度,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3.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答: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D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2.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C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3
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B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4.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A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
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6、以下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D

①俸禄制
②均田制
③三长制
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7、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D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
9.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D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0.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C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答:(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答:(2)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