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3)【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3)【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2: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程标准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内容解读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及民族关系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1)农业_________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_____。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_________的需要,城郊_________的种植发展起来。
(4)_____得到发展。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生产工具水利城市生活经济作物畜牧
(1)_______生产日益活跃,纺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_____时期_____制瓷业的繁盛。
(1)_____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_____,使_________代替实物交易。
(3)_________有长足发展。
2.手工业丝织业唐宋北方洛阳3.商业铜钱货币交易对外贸易名师点拨: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水利的兴修,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迁都_____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_____先进文化与制度。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_________。
(3)采纳汉族_________制度。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2.内容洛阳汉族礼乐制度封建统治
(1)鲜卑族
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_____,贵族成为中原的_________。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_________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
①鲜卑族___________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_________的影响。
加速了______________,促进了国家统一。
农民封建地主风俗习惯畜牧业生产鲜卑文化2.意义民族的大融合1.表现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名师点拨:
阅读下列材料: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依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拓展1阅读下列材料: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1)与恩格斯的叙述最吻合的中国古代变法应该是什么变法运动?变法的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
(2)这次变法运动的实质是什么?对于鲜卑族的发展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拓展2答案 (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主要是制度的更新,后期主要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孝文帝改革中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三个方面的内容,孝文帝改革中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可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可参照下列示例:
孝文帝改革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角度1】? 北魏时期北方经济为什么能够得到恢复?
提示 (1)北方经济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战乱,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立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3)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各族人民相互借鉴其他民族的生产经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角度2】?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  )。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D.颁布均田令
解析 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只有D项。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耕作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答案 D
1.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提示 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等。
【角度1】?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为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角度2】?
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阅读下图:解析 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和与商鞅变法的比较。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回答。第(2)问主要结合图片进一步思考。
答案 (1)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2)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特别提醒
“封建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 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
学思之窗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 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②手工业活跃: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绢布产量增加,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北方青瓷出现。③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什么说魏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提示 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劳动者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2.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探究活动:请访问有关历史网站,查寻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文章,做成一篇专题目录索引,如有兴趣,可归纳关于孝文帝改革评价方面的不同观点。
答案提示 在整理索引时应根据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形成基本思路。
二、学习延伸1.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 关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主要是积极的。当然,孝文帝在改革中学习汉文化,在某些方面丢掉原有的武勇之风,并不能说是北魏终不能强大的主要原因。另外,鲜卑族确实是学习到了汉族的繁缛腐朽,这是当时汉族士族制度的体现,这与改革的进步意义无法相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