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1: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
(  )
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
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
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答案 A
解析 人口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  )
A.均田制影响
B.民族融合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吏治清明
答案 D
解析 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答案 B
解析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4.下图是一幅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
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
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5.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  )
①商品交易活跃 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6.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分清改革的目的和影响,B是改革产生的影响,C是条件。
能力提升
7.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实质反映了
(  )
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
B.当时战乱不断
C.妇女地位的提高
D.民族融合的加强
答案 D
解析 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影响的反映。
8.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  )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
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
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
答案 C
解析 “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9.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答案 C
解析 决定改革成功的原因很多,其根本点在于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解析 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