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2、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知识导学】A级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表现:①
;②
;③
;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原因:①改革推行的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表现:①丝织业发展达到
以来的最高水平;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表现:①
市场繁荣;②重新铸造
;③对外贸易的发展;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知识导学】A级(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措施:①
;②
;③
;
2、影响: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
,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导学】A级(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①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
、
、
。
②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如北魏贾思勰写的《
》,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③
;
2、影响:缓和了
,巩固了
,更促进了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思考探究】B级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变化:农业、手工业活跃、商业活动活跃。
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C级
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答案提示: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精讲点拨】C级
民族融合
概念与内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出现原因: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②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③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④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融合的形式(途径):①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②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③友好交往;④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⑤“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⑥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民族融合的意义: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本课小结】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B级
1、孝文帝时期,有利于北魏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新的租调制③三长制④重视兴修水利⑤放松对手工业工匠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
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生产都有所发展D、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
3、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5、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北方实现统一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C、民族矛盾尖锐
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7、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8、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②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④为结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10、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势力
B、地主阶级守旧势力
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
12、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
1、C;2、B
;3、A
;4、D
5、D;6、D
;7、B
;8、A;9、A
;
10、A;
11、C
;12、D;
13、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
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3、(1)措施: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重视兴修水利。(2)说明:商业的活跃;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3)说明问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北方民族大融合。(4)影响: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