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
教材整理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
(1)原因
政府调整政策,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表现
①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②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图土工具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有了明显提高。
③兴修水利,促进水田的发展。
④发展种植经济作物,畜牧业也有更大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1)原因
农业和商业发展对其的促进作用;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2)表现
①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②丝织业有较大发展,绢布的产量大为增加。
③北方青瓷出现,对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
(1)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对其的促进作用;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2)表现
①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②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有商业往来。
(3)影响
北魏贵族大都经商促进了商业的活跃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背景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含义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3.措施及影响
(1)尊儒崇经,举办学校
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深化了北魏封建化的程度。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生活习惯的汉化
鲜卑族的经济方式由游牧业向农业的转化,使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鲜卑族的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
2.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深化升华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及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和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
问题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面推行以学习汉文化、效仿汉制度为主轴的改革运动。这场改革在孝文帝的有力领导下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使北魏社会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意义应如何评价?
探索思路:思考这一问题应从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积极与消极等不同角度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做到两点论中有重点,史论结合看全面。
探究结论:对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意义史学界一直意见纷纭,总的说来,持肯定态度者多,持否定态度者少。肯定者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把拓跋部的政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符合历史必然趋势的;其历史功绩是主要的,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消解了民族之间的畛域,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这次改革是中国历史上较全面、较成功的一次改革,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能够造就这一切的重要原因,一是皇帝亲自主持,坚决克服阻力;二是有一个比较团结一致的改革领导集团;三是以客观条件出发,改革项目能做到系列配套。当然,孝文帝的改革也有失误和不足,这包括忽略北部边境地区;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三次南伐,操之过急;后继乏人,不能使改革大业代有承传。但这些消极影响,不足以否定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意义。
但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其主要观点是:一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二是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这是孝文帝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三是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总之,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经典例题
例1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B.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
C.汉族地主的建议
D.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需要
解析:B项是根本目的;C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适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误区警示
解答本题容易犯的错误是选择B项,因为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因素中确实有安定(或者巩固)北魏的统治这一内容,但这是根本目的,而非根本原因。
例2在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解析:封建化的关键要确立封建的经济基础。实行均田制,实质上是推行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新的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封建化的问题,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例3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商业的活跃
B.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
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中国古代的任何时期,不论商业如何发达,但一直不占主体,而农业一直是经济的主体。
答案:D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问题?
(1)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其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2)实施的背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3)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
一是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中原文明的需要,有利于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均田制给农民以土地,租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三长制限制了贵族对农民的剥削,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杰出领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农业化、封建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汉族吸取游牧民族的先进之处,从而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缓和了矛盾,巩固了统一,为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
(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改革的坚定信心。④民族融合的适应环境。
活学巧用
1.下列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制度
解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答案:B
2.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 )
A.俸禄制度的实行
B.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C.三长制的推行
D.租调制的实行
解析:要均田,就必须有田。A项与推行均田制无关,C、D两项是配合措施。
答案:B
3.下列属于鲜卑族封建化的表现的是( )
①游牧民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②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③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解析:要从当时封建化的过程与表现来思考,这些都是游牧民族向农耕文明转变的表现。
答案:A
4.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取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D.都改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解析:任何变法或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反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