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2: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案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北魏统一后面临怎样的局面?(从三方面入手: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二、构建体系三、知识疏理(一)改革的历史背景1、基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2、必要性:
社会矛盾尖锐:(1)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激化。(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3、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推动改革。(二)改革的措施1、经济:推行均田制⑴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⑵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⑶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⑷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政治⑴制定官吏傣禄制,整顿吏治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②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⑵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3、文化与社会生活:移风易俗⑴措施: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⑥仿汉制⑵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重难点突破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1)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封建化改革。(2)成功原因: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改革内容全面,措施得当。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2、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2)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五、史料探究1、(2008江苏单科,24A)(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一一《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6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六、巩固检测1、(2008年7月苏州市高二教学调研)(12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3分)改革措施:移风易俗、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3分)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分)(3)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2分)
相似之处:移风易俗;确立新的土地制度。(2分)(4)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回答两次改革在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改革;(2分)意义: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 高祖纪》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 高祖记》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北魏孝文帝的什么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者兼山泽”吗 为什么
(6分)(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5)(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3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从“均给天下之田”可知是均田制。但它实行的前提是保证土地私有制,故不可能抑制“富者兼山泽”。第(2)问考查学生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孝文帝学习汉文化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与影响。参考答案:(1)均田制。(2分)不能。(1分)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3分)(2)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5分)(30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3分)【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