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24六上·三江期中)任务一: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展开了爱国主题讨论会,按要求完成。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在下面的方格里按顺序写出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少“脊梁”。忆往昔:无数革命英雄(háo mài bù qū)、(yīng yǒng fèn zhàn), 面对(rì kòu) 的枪林弹雨, 他们是那么勇敢, 那么顽强。看今朝:无数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慷慨无私地付出,(zhòu yè)不分地工作,他们是那么努力拼搏。想到这,我不禁(xiōng yǒng péng pài), 立志努力学习, 砥砺前行, 长大后报效祖国。
2.文段中的“砺”字的部首是 部,“砥砺”二字是形声字,因此可推断这个词的读音是:【dǐ lì shì wàn】(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①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穷人》揭示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遭遇。
②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还要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
③读文章要仔细,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也要逐字逐句地读清楚。
④《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小说。
4.在讨论会上,同学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
①甲同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几年,三江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山乡村野美景处处,我会想到“ ,青山郭外斜。”夏夜,闻着清幽的稻花香,听着阵阵蛙声,让人不由得吟诵起辛弃疾词中的名句“ , 。”
【答案】1.豪迈不屈;英勇奋战;日寇;昼夜;汹涌澎湃
2.石;dǐ lì
3.错误;正确;错误;正确
4.绿树村边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知识点】字音;看拼音写汉字;部首与偏旁;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古诗句默写,有常识、 依据拼音写出词语 ,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1.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 豪迈不屈”的“ 豪”不要写成同音字“毫”,“日寇”的“寇”不要写成形近字“冠”,“汹涌澎湃”的“涌”不要写成形近字“佣”。
故答案为: 豪迈不屈;英勇奋战;日寇;昼夜;汹涌澎湃
2.“砥砺”的“砺”部首是“石”,“砥砺”二字是形声字,“砥砺” 原指磨刀石(“砥”为细石,“砺”为粗石),后引申为磨炼意志与相互勉励之意。 读音是“dǐ lì”。
故答案为:石、dǐ lì
3.①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的作家与作品对应关系。题目中提到“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穷人》”,这里存在错误。《穷人》的作者并非高尔基,而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其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而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穷人》是他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自身贫困的情况下,仍决定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深刻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遭遇。因此,该说法错误。
②本题考查阅读方法。题目表述“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还要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有助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则能拓展思维,丰富对文本的认识,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这种阅读方法符合科学的阅读规律,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
③本题考查阅读方法中的阅读策略。题目中“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也要逐字逐句地读清楚”的说法错误。在阅读时,应根据阅读目的调整阅读方式。对于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采用略读的方式即可,无需逐字逐句阅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核心内容上。逐字逐句阅读会浪费时间,降低阅读效率,不符合科学的阅读策略。
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的作品题裁。《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小说,该说法正确。《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全书以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通过他的日记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师生之爱、同学之爱、亲子之爱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日记体小说通常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事件和感悟,其特点是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情感。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错误、正确
4.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需结合语境填写诗句。第一空,根据“山乡村野美景处处"及“青山郭外斜"可知,此处应填“绿树村边合”。该句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为“故人具鸡泰,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思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此句描绘了乡村绿树环绕、青山横亘的宁静优美景象,与“山乡村野美景处处"的语境相符。第二、三空,根据“夏夜,闻着清幽的稻花香,听着阵阵蛙声"可知,此处应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是: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此句通过嗅觉(稻花香)和听觉(蛙声)的描写,营造了夏夜乡村丰收在望的热闹氛围,与题目中“夏夜,闻着清幽的稻花香,听着阵阵蛙声"的情境一致。
故答案为:绿树村边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024六上·三江期中)任务二:观赏园林建筑瑰宝。因为有了今天安定、美好的生活,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欣赏美景。让我们走近颐和园,一起去领略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吧。阅读下面材料,完成5-8题。
【材料一】颐和园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东连廓如亭,西连南湖岛,长150多米,堪称中国皇家园林中最长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桥高7米,整座桥给人一种雄伟高大的感觉。这座桥共有17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洞中,第9孔最大,然后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变小,对称排列。水面未冻结时,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成纺锤形,十分美丽。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北京的卢沟桥还多上43只,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趣味。
【材料二】每年在冬至前后,落日余晖会穿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照亮全部桥洞,呈现出壮丽景观,俗称“金光穿洞”。古人在建桥时,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全部桥洞,呈现“金光穿洞”的自然奇观,这也是造园者的神来之笔。每年这个时候摄影爱好者都不惧严寒,早早守候在桥头抢占绝佳位置,把十七孔桥周边围得水泄不通。如此壮观景象,成为颐和园的一道风景。
【材料三】
颐和园开放时间 颐和园门票价格
旺季 (4月1日--10月31日) 6: 00 开园, 19: 00 停止入园, 20: 00 闭园。 淡季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6: 30开园,18: 00 停止入园, 19: 00 闭园 旺季:30元/张 淡季:20元/张
5.同学们要绘制地标,如果要给“颐和园”设立一块路牌,正确的拼写是哪一项 ( )
A.YIHEYUAN B.YIHE YUAN C.yiheyuan
6.如果去颐和园观赏“金光穿洞”的奇景,入园时间比较合适的一项是( )。
A.4月20日19点 B.12月21日6点 C.6月22日10点
7.国庆节去观赏“金光穿洞”奇景时,颐和园的门票价格是 ( )。
A.20元/张 B.30元/张 C.50元/张 D.40元/张
8.要了解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奇景,要选择阅读材料 和材料 ,简要地说说选择的理由。
【答案】5.B
6.B
7.B
8.一;二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的信息提取与应用能力,涉及路牌拼写规则、门票价格判断、入园时间选择以及阅读材料的筛选。重难点在于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如地名拼音
规则、季节划分、天文现象时间等)进行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路牌拼写规则。根据地名拼写规范,专名和通名需分开书写,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大写。颐和园中,“颐和"是专名,“园”是通名,因此正确拼写应为“YIHE YUAN”。
选项A“YIHEYUAN"未将专名和通名分开,不符合规则;选项C“yiheyuan"全部小写,不符合拼音首字母大写的要求;选项BYIHE YUAN"符合专名与通名分隔、首字母大写的标准,故正确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对“金光穿洞”奇景发生时间及入园时间的判断。“金光穿洞”发生在冬至前后(12月21日左右),此时为淡季。材料三显示淡季开园时间为6:30,停止入园时间为18:00。
选项A“4月20日19点”,4月20日为旺季,但19点已超过旺季19:00停止入园时间,无法入园;选项B“12月21日6点”,12月21日为淡季,6点在6:30开园时间之前,可提前入园等待;选项C“6月22日10点”,6月22日为旺季,时间虽合适,但“金光穿洞”仅发生在冬至前后,6月无法观赏该奇景。故正确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门票价格信息的提取。材料三明确标注“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门票30元/张”、国庆节(10月1日)属于旺季,因此门票价格应为30元/张。选项A"20元/张”是淡季价格,不符合国庆节的旺季属性;选项C“40元/张"在材料中未提及,属于错误选项;选项B"30元/张”与旺李价怡一致;以正确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材料的能力。要了解“金光穿洞"奇景,需阅读与该景观直接相关的材料。材料一介绍了十七孔桥的基本情况(如桥洞数量、石狮等),为“金光穿洞”奇景提供了背景信息;材料二专门阐述了“金光穿洞”的天文地理知识(冬至前后阳光贯穿桥洞)及景观特点。两则材料均与“金光穿洞"奇景相关,因此应选择材料一和材料二。
故答案为:一、二
(2024六上·三江期中)诗歌二首
9.用“/”给下列句子划停顿。
绿 原 无 垠 漫 风 烟,蓬蒿 没 膝 步 泥 潭。
10.《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句的意思。
11.对比两首诗,找一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不同点:两首诗都提到了“暖”和“寒”,但情感不一样,《七律·长征》中,“暖”指 的喜悦心情,“寒”指 的惊心动魄;《过草地》中,“暖”指 带来的温暖,“寒”指 的寒冷。
相同点:①体裁一样,都是 ;
②都表达了强烈 感情。
【答案】9.绿原/无垠/漫风烟,蓬蒿/没膝/步泥潭。
10.比喻;夸张
1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野菜填肚;夜晚;七言律诗;爱国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七言律诗的节奏划分、诗歌对比阅读与修辞手法分析能力。
1.节奏划分需把握七言诗句的韵律特征;
2.对比阅读需从意象选取、情感表达、写作背景等维度分析异同;
3.修辞分析要结合比喻与夸张的特点,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9.七言律诗的基本节奏是“二二三”式,根据诗句意义和语法结构划分:
“绿原”是主语,“无垠”作谓语,“漫风烟”为补语,故第一句划分为"绿原/无垠/漫风烟”;
“蓬蒿”为主语,“没膝”为动宾结构作谓语,“步泥潭”为动词短语作补语,故第二句划分为“蓬蒿/没膝/步泥潭”。注意“步泥潭”三字需保持短语完整性。
故答案为: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蒿/没膝/步泥潭。
10.不同点分析:《长征》中的“暖”对应金沙江战役胜利的喜悦(“金沙水拍云崖暖”),“寒”对应泸定桥战役的险峻(“铁索寒”具象化战斗惨烈);
《过草地》中的“暖”来自“野菜水煮”的生存保障,“寒”指“干草火烧”难御的夜间寒冷。
相同点分析:①两诗均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八句四联,平仄对仗工整;②共同体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如“尽开颜"“道明天”等表述。
故答案为:比喻、夸张
11.修辞手法解析:“腾细浪”将绵延五岭比喻为细小波浪,“走泥丸”将磅礴乌蒙夸张为滚动泥丸,
既运用比喻使意象具象化,又通过夸张手法凸显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诗意阐释要点:需突出逶迤"磅礴”与“细浪"泥丸”的对比,强调红军将士将艰难险阻视为平常事物的豪迈气魄。
故答案为: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野菜填肚;夜晚;七言律诗;爱国
(2024六上·三江期中)最后的时刻 (节选)
①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②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③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 平和】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④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⑤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shì sì)的。
⑥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⑦□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⑧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⑨“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⑩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禁 (jīn jìn)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 站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
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2.用“ ”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读音。
13.请简要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4.请给文段⑦中的□处加上标点符号。
15.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①读文段⑤和 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完成批注。
②文段②-④中,当同牢房的同志听说江姐要转移时,他们的做法是 ,而江姐的做法是 。文中既描写了江姐在狱中的场面,又描写了其他同志们的场面,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 侧面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 。
16.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B.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
C.反动派最后疯狂的时刻
D.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最后的时刻
17.结合短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段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的理解。
【答案】12.平静;shì;jīn;挺立
13.本文写了江姐慷慨就义前在狱中的情景。
14.“ ......”、、 。
15.动作;表现了江姐面对死亡时,从容镇定、毫不畏惧的革命英雄气概。环境;突出了监狱环境的简陋及敌人的残酷。;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为江姐收拾行装;藏好文件,从容不迫地梳头、换衣、整理着装;点面结合;既让我们感受到监狱里的所有同志在面对死亡时的无所畏惧,又让我们感受到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
16.D
17.我的理解是每一个革命者,无论面临怎样的考验,都要勇敢面对,不害怕,不动摇。文中的江姐在面对敌人时就是以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的崇高的革命精神面对。在生活和学习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沉着冷静,迎难而上。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标点符号运用、内容概括、描写方法判断、写作手法分析及句子理解。重点在于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理解革命者精神。
12.①“平静”侧重情绪稳定,符合江姐临危不惧的状态;“平和”多指性格温和。②“似”在“似的”中读shì,“禁”在“禁不住”中读jīn。③“挺立”强调昂首挺胸的姿态,比“站立”更有气势。
故答案为:平静;shì;jīn;挺立
13.抓住“转移”实为就义"整理仪容"与同志告别'等关键情节,用“谁+做了什么”的结构概括。
故答案为:本文写了江姐慷慨就义前在狱中的情景。
14.第⑦段是语言描写,需用引号包裹对话内容。“......”表示话语未说完,“、”分隔并列物品,最后用句号结束。
故答案为:“ ......”、、 。
15.⑤段'拍、理、弯、擦'是连续动作,体现江姐视死如归的镇定。 段“八张双层铺、破镜子'是环境描写,用简陋环境反衬革命者精神崇高。②—④其他同志“围、收、哭”是群体描写(面),江姐'塞、梳、换是个人特写(点),点面结合使群体形象与英雄个体相得益彰。
故答案为:①动作;表现了江姐面对死亡时,从容镇定、毫不畏惧的革命英雄气概。环境;突出了监狱环境的简陋及敌人的残酷。②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为江姐收拾行装;藏好文件,从容不迫地梳头、换衣、整理着装;点面结合;既让我们感受到监狱里的所有同志在面对死亡时的无所畏惧,又让我们感受到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
16.D选项错误,文中无“获救'暗示,“永别了'及敌人押送描写均指向牺牲。C选项正确,暗示反动派即将灭亡。
故答案为:D
17.联系“脸不变色,心不跳”的细节,说明革命者需保持冷静。结合生活如考试遇难题时,也需像江姐般沉着应对。
故答案为:我的理解是每一个革命者,无论面临怎样的考验,都要勇敢面对,不害怕,不动摇。文中的江姐在面对敌人时就是以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的崇高的革命精神面对。在生活和学习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沉着冷静,迎难而上。
18.(2024六上·三江期中)任务四:牢记使命,记录美好生活新篇章。回望历史,因为有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换来今天的和平盛世;展望未来,我们应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传承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在“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学校运动会等各项有益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全面发展。请你选择一次印象深刻的活动写下来,注意要写清活动过程,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清场景;并把自己当时真实的体会也写下来。题目自拟,450字以上。
【答案】难忘的拔河比赛 在我的校内外生活中,参加过许多活动,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次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了。
比赛那天,操场上热闹非凡。参赛的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为班级争得荣誉;而观赛的同学们则围在四周,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预测着比赛结是“面”的描写,展现出整个活动热烈的大场面。
我们班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来到了决赛。随着裁判一声哨响,决赛开始了。只见我们班的参赛队员们双手紧紧地握住绳子,身子往后仰,脚用力蹬地,大家齐心协力,使出了浑身解数。尤其是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小李,他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眼睛瞪得大大的,紧紧咬着牙关,仿佛要把所有的力量都灌注到绳子上。旁边的啦啦队也没闲着,“加油!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那声音仿佛要冲破云霄,队员们鼓足了劲儿。这是“点”的描写,聚焦在关键人物和啦啦队上,使画面更加具体生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绳子一点点地向我们这边移来,最终,我们赢得了比赛的胜利。那一刻,同学们欢呼雀跃,紧紧相拥,喜悦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也激动不已,心中满是自豪和成就感,这场拔河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也成为了我校园生活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重点考查能否清晰地描述活动过程,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展现活动场面,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头点明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拔河比赛,总领全文。接着先通过对参赛同学和观赛同学整体状态的描述,从“面”上渲染出比赛前紧张热烈的氛围。然后详细描述决赛时班里参赛队员的表现以及啦啦队的加油助威情况,运用“点”的写法,使比赛场面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最后写出赢得比赛后的感受,体现出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升华了主题,同时也满足字数要求,完整地呈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活动。
【点评】习作叙事完整,全文紧扣中心,从字里行间处处表达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24六上·三江期中)任务一: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展开了爱国主题讨论会,按要求完成。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在下面的方格里按顺序写出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少“脊梁”。忆往昔:无数革命英雄(háo mài bù qū)、(yīng yǒng fèn zhàn), 面对(rì kòu) 的枪林弹雨, 他们是那么勇敢, 那么顽强。看今朝:无数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慷慨无私地付出,(zhòu yè)不分地工作,他们是那么努力拼搏。想到这,我不禁(xiōng yǒng péng pài), 立志努力学习, 砥砺前行, 长大后报效祖国。
2.文段中的“砺”字的部首是 部,“砥砺”二字是形声字,因此可推断这个词的读音是:【dǐ lì shì wàn】(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①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穷人》揭示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遭遇。
②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还要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
③读文章要仔细,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也要逐字逐句地读清楚。
④《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小说。
4.在讨论会上,同学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
①甲同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几年,三江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山乡村野美景处处,我会想到“ ,青山郭外斜。”夏夜,闻着清幽的稻花香,听着阵阵蛙声,让人不由得吟诵起辛弃疾词中的名句“ , 。”
(2024六上·三江期中)任务二:观赏园林建筑瑰宝。因为有了今天安定、美好的生活,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欣赏美景。让我们走近颐和园,一起去领略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吧。阅读下面材料,完成5-8题。
【材料一】颐和园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东连廓如亭,西连南湖岛,长150多米,堪称中国皇家园林中最长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桥高7米,整座桥给人一种雄伟高大的感觉。这座桥共有17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洞中,第9孔最大,然后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变小,对称排列。水面未冻结时,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成纺锤形,十分美丽。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北京的卢沟桥还多上43只,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趣味。
【材料二】每年在冬至前后,落日余晖会穿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照亮全部桥洞,呈现出壮丽景观,俗称“金光穿洞”。古人在建桥时,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全部桥洞,呈现“金光穿洞”的自然奇观,这也是造园者的神来之笔。每年这个时候摄影爱好者都不惧严寒,早早守候在桥头抢占绝佳位置,把十七孔桥周边围得水泄不通。如此壮观景象,成为颐和园的一道风景。
【材料三】
颐和园开放时间 颐和园门票价格
旺季 (4月1日--10月31日) 6: 00 开园, 19: 00 停止入园, 20: 00 闭园。 淡季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6: 30开园,18: 00 停止入园, 19: 00 闭园 旺季:30元/张 淡季:20元/张
5.同学们要绘制地标,如果要给“颐和园”设立一块路牌,正确的拼写是哪一项 ( )
A.YIHEYUAN B.YIHE YUAN C.yiheyuan
6.如果去颐和园观赏“金光穿洞”的奇景,入园时间比较合适的一项是( )。
A.4月20日19点 B.12月21日6点 C.6月22日10点
7.国庆节去观赏“金光穿洞”奇景时,颐和园的门票价格是 ( )。
A.20元/张 B.30元/张 C.50元/张 D.40元/张
8.要了解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奇景,要选择阅读材料 和材料 ,简要地说说选择的理由。
(2024六上·三江期中)诗歌二首
9.用“/”给下列句子划停顿。
绿 原 无 垠 漫 风 烟,蓬蒿 没 膝 步 泥 潭。
10.《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句的意思。
11.对比两首诗,找一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不同点:两首诗都提到了“暖”和“寒”,但情感不一样,《七律·长征》中,“暖”指 的喜悦心情,“寒”指 的惊心动魄;《过草地》中,“暖”指 带来的温暖,“寒”指 的寒冷。
相同点:①体裁一样,都是 ;
②都表达了强烈 感情。
(2024六上·三江期中)最后的时刻 (节选)
①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②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③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 平和】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④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⑤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shì sì)的。
⑥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⑦□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⑧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⑨“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⑩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禁 (jīn jìn)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 站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
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2.用“ ”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读音。
13.请简要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4.请给文段⑦中的□处加上标点符号。
15.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①读文段⑤和 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完成批注。
②文段②-④中,当同牢房的同志听说江姐要转移时,他们的做法是 ,而江姐的做法是 。文中既描写了江姐在狱中的场面,又描写了其他同志们的场面,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 侧面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 。
16.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B.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
C.反动派最后疯狂的时刻
D.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最后的时刻
17.结合短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段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的理解。
18.(2024六上·三江期中)任务四:牢记使命,记录美好生活新篇章。回望历史,因为有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换来今天的和平盛世;展望未来,我们应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传承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在“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学校运动会等各项有益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全面发展。请你选择一次印象深刻的活动写下来,注意要写清活动过程,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清场景;并把自己当时真实的体会也写下来。题目自拟,450字以上。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豪迈不屈;英勇奋战;日寇;昼夜;汹涌澎湃
2.石;dǐ lì
3.错误;正确;错误;正确
4.绿树村边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知识点】字音;看拼音写汉字;部首与偏旁;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古诗句默写,有常识、 依据拼音写出词语 ,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1.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 豪迈不屈”的“ 豪”不要写成同音字“毫”,“日寇”的“寇”不要写成形近字“冠”,“汹涌澎湃”的“涌”不要写成形近字“佣”。
故答案为: 豪迈不屈;英勇奋战;日寇;昼夜;汹涌澎湃
2.“砥砺”的“砺”部首是“石”,“砥砺”二字是形声字,“砥砺” 原指磨刀石(“砥”为细石,“砺”为粗石),后引申为磨炼意志与相互勉励之意。 读音是“dǐ lì”。
故答案为:石、dǐ lì
3.①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的作家与作品对应关系。题目中提到“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穷人》”,这里存在错误。《穷人》的作者并非高尔基,而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其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而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穷人》是他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自身贫困的情况下,仍决定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深刻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遭遇。因此,该说法错误。
②本题考查阅读方法。题目表述“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还要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有助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则能拓展思维,丰富对文本的认识,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这种阅读方法符合科学的阅读规律,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
③本题考查阅读方法中的阅读策略。题目中“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也要逐字逐句地读清楚”的说法错误。在阅读时,应根据阅读目的调整阅读方式。对于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采用略读的方式即可,无需逐字逐句阅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核心内容上。逐字逐句阅读会浪费时间,降低阅读效率,不符合科学的阅读策略。
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的作品题裁。《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小说,该说法正确。《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全书以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通过他的日记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师生之爱、同学之爱、亲子之爱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日记体小说通常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事件和感悟,其特点是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情感。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错误、正确
4.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需结合语境填写诗句。第一空,根据“山乡村野美景处处"及“青山郭外斜"可知,此处应填“绿树村边合”。该句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为“故人具鸡泰,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思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此句描绘了乡村绿树环绕、青山横亘的宁静优美景象,与“山乡村野美景处处"的语境相符。第二、三空,根据“夏夜,闻着清幽的稻花香,听着阵阵蛙声"可知,此处应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是: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此句通过嗅觉(稻花香)和听觉(蛙声)的描写,营造了夏夜乡村丰收在望的热闹氛围,与题目中“夏夜,闻着清幽的稻花香,听着阵阵蛙声"的情境一致。
故答案为:绿树村边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答案】5.B
6.B
7.B
8.一;二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的信息提取与应用能力,涉及路牌拼写规则、门票价格判断、入园时间选择以及阅读材料的筛选。重难点在于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如地名拼音
规则、季节划分、天文现象时间等)进行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路牌拼写规则。根据地名拼写规范,专名和通名需分开书写,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大写。颐和园中,“颐和"是专名,“园”是通名,因此正确拼写应为“YIHE YUAN”。
选项A“YIHEYUAN"未将专名和通名分开,不符合规则;选项C“yiheyuan"全部小写,不符合拼音首字母大写的要求;选项BYIHE YUAN"符合专名与通名分隔、首字母大写的标准,故正确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对“金光穿洞”奇景发生时间及入园时间的判断。“金光穿洞”发生在冬至前后(12月21日左右),此时为淡季。材料三显示淡季开园时间为6:30,停止入园时间为18:00。
选项A“4月20日19点”,4月20日为旺季,但19点已超过旺季19:00停止入园时间,无法入园;选项B“12月21日6点”,12月21日为淡季,6点在6:30开园时间之前,可提前入园等待;选项C“6月22日10点”,6月22日为旺季,时间虽合适,但“金光穿洞”仅发生在冬至前后,6月无法观赏该奇景。故正确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门票价格信息的提取。材料三明确标注“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门票30元/张”、国庆节(10月1日)属于旺季,因此门票价格应为30元/张。选项A"20元/张”是淡季价格,不符合国庆节的旺季属性;选项C“40元/张"在材料中未提及,属于错误选项;选项B"30元/张”与旺李价怡一致;以正确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材料的能力。要了解“金光穿洞"奇景,需阅读与该景观直接相关的材料。材料一介绍了十七孔桥的基本情况(如桥洞数量、石狮等),为“金光穿洞”奇景提供了背景信息;材料二专门阐述了“金光穿洞”的天文地理知识(冬至前后阳光贯穿桥洞)及景观特点。两则材料均与“金光穿洞"奇景相关,因此应选择材料一和材料二。
故答案为:一、二
【答案】9.绿原/无垠/漫风烟,蓬蒿/没膝/步泥潭。
10.比喻;夸张
1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野菜填肚;夜晚;七言律诗;爱国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七言律诗的节奏划分、诗歌对比阅读与修辞手法分析能力。
1.节奏划分需把握七言诗句的韵律特征;
2.对比阅读需从意象选取、情感表达、写作背景等维度分析异同;
3.修辞分析要结合比喻与夸张的特点,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9.七言律诗的基本节奏是“二二三”式,根据诗句意义和语法结构划分:
“绿原”是主语,“无垠”作谓语,“漫风烟”为补语,故第一句划分为"绿原/无垠/漫风烟”;
“蓬蒿”为主语,“没膝”为动宾结构作谓语,“步泥潭”为动词短语作补语,故第二句划分为“蓬蒿/没膝/步泥潭”。注意“步泥潭”三字需保持短语完整性。
故答案为: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蒿/没膝/步泥潭。
10.不同点分析:《长征》中的“暖”对应金沙江战役胜利的喜悦(“金沙水拍云崖暖”),“寒”对应泸定桥战役的险峻(“铁索寒”具象化战斗惨烈);
《过草地》中的“暖”来自“野菜水煮”的生存保障,“寒”指“干草火烧”难御的夜间寒冷。
相同点分析:①两诗均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八句四联,平仄对仗工整;②共同体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如“尽开颜"“道明天”等表述。
故答案为:比喻、夸张
11.修辞手法解析:“腾细浪”将绵延五岭比喻为细小波浪,“走泥丸”将磅礴乌蒙夸张为滚动泥丸,
既运用比喻使意象具象化,又通过夸张手法凸显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诗意阐释要点:需突出逶迤"磅礴”与“细浪"泥丸”的对比,强调红军将士将艰难险阻视为平常事物的豪迈气魄。
故答案为: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野菜填肚;夜晚;七言律诗;爱国
【答案】12.平静;shì;jīn;挺立
13.本文写了江姐慷慨就义前在狱中的情景。
14.“ ......”、、 。
15.动作;表现了江姐面对死亡时,从容镇定、毫不畏惧的革命英雄气概。环境;突出了监狱环境的简陋及敌人的残酷。;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为江姐收拾行装;藏好文件,从容不迫地梳头、换衣、整理着装;点面结合;既让我们感受到监狱里的所有同志在面对死亡时的无所畏惧,又让我们感受到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
16.D
17.我的理解是每一个革命者,无论面临怎样的考验,都要勇敢面对,不害怕,不动摇。文中的江姐在面对敌人时就是以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的崇高的革命精神面对。在生活和学习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沉着冷静,迎难而上。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标点符号运用、内容概括、描写方法判断、写作手法分析及句子理解。重点在于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理解革命者精神。
12.①“平静”侧重情绪稳定,符合江姐临危不惧的状态;“平和”多指性格温和。②“似”在“似的”中读shì,“禁”在“禁不住”中读jīn。③“挺立”强调昂首挺胸的姿态,比“站立”更有气势。
故答案为:平静;shì;jīn;挺立
13.抓住“转移”实为就义"整理仪容"与同志告别'等关键情节,用“谁+做了什么”的结构概括。
故答案为:本文写了江姐慷慨就义前在狱中的情景。
14.第⑦段是语言描写,需用引号包裹对话内容。“......”表示话语未说完,“、”分隔并列物品,最后用句号结束。
故答案为:“ ......”、、 。
15.⑤段'拍、理、弯、擦'是连续动作,体现江姐视死如归的镇定。 段“八张双层铺、破镜子'是环境描写,用简陋环境反衬革命者精神崇高。②—④其他同志“围、收、哭”是群体描写(面),江姐'塞、梳、换是个人特写(点),点面结合使群体形象与英雄个体相得益彰。
故答案为:①动作;表现了江姐面对死亡时,从容镇定、毫不畏惧的革命英雄气概。环境;突出了监狱环境的简陋及敌人的残酷。②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为江姐收拾行装;藏好文件,从容不迫地梳头、换衣、整理着装;点面结合;既让我们感受到监狱里的所有同志在面对死亡时的无所畏惧,又让我们感受到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
16.D选项错误,文中无“获救'暗示,“永别了'及敌人押送描写均指向牺牲。C选项正确,暗示反动派即将灭亡。
故答案为:D
17.联系“脸不变色,心不跳”的细节,说明革命者需保持冷静。结合生活如考试遇难题时,也需像江姐般沉着应对。
故答案为:我的理解是每一个革命者,无论面临怎样的考验,都要勇敢面对,不害怕,不动摇。文中的江姐在面对敌人时就是以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的崇高的革命精神面对。在生活和学习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沉着冷静,迎难而上。
18.【答案】难忘的拔河比赛 在我的校内外生活中,参加过许多活动,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次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了。
比赛那天,操场上热闹非凡。参赛的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为班级争得荣誉;而观赛的同学们则围在四周,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预测着比赛结是“面”的描写,展现出整个活动热烈的大场面。
我们班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来到了决赛。随着裁判一声哨响,决赛开始了。只见我们班的参赛队员们双手紧紧地握住绳子,身子往后仰,脚用力蹬地,大家齐心协力,使出了浑身解数。尤其是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小李,他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眼睛瞪得大大的,紧紧咬着牙关,仿佛要把所有的力量都灌注到绳子上。旁边的啦啦队也没闲着,“加油!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那声音仿佛要冲破云霄,队员们鼓足了劲儿。这是“点”的描写,聚焦在关键人物和啦啦队上,使画面更加具体生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绳子一点点地向我们这边移来,最终,我们赢得了比赛的胜利。那一刻,同学们欢呼雀跃,紧紧相拥,喜悦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也激动不已,心中满是自豪和成就感,这场拔河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也成为了我校园生活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重点考查能否清晰地描述活动过程,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展现活动场面,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头点明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拔河比赛,总领全文。接着先通过对参赛同学和观赛同学整体状态的描述,从“面”上渲染出比赛前紧张热烈的氛围。然后详细描述决赛时班里参赛队员的表现以及啦啦队的加油助威情况,运用“点”的写法,使比赛场面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最后写出赢得比赛后的感受,体现出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升华了主题,同时也满足字数要求,完整地呈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活动。
【点评】习作叙事完整,全文紧扣中心,从字里行间处处表达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