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件(29页)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件(29页)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09:3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1923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洋务运动
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戊戌变法
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辛亥革命
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运动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一: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极力推崇封建纲常名教,大搞祭天祀孔... ...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一时间,社会上“孔教会”、“经学会”等尊孔社团纷纷出现,形成了一股尊孔复辟逆流。
材料二:
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进行思想解放。
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贰—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时间: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口号: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时间: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口号: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蒋介石日记》:
“上午,看《新青年》。往访林士及执信。下午,看《新青年》。”
少年毛泽东说:
“青年得此书,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时间: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口号: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青年》、北京大学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时间: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口号: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青年》、北京大学
油画《北大钟声》共描绘了16位学者,他们中既有倡导新文化的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也有传统文化的卫士辜鸿铭、黄侃等人,基本上把蔡元培主政北大时的学术阵容包括全了。
民主、科学
传统国学大师辜鸿铭
展现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下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陈独秀
胡适
佛教哲学家
梁漱溟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摘自《狂人日记》
”吃人“的旧道德具体指什么呢?
叁—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三纲”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的安排
夫为妻纲:嫁鸡随鸡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三 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 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口号、旗帜、核心内容)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态度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白话文
文白之争
两只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麽,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 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积极性:
性质: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绝对否定)
钱玄同: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才能避免‘中毒’,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西方语言。
吴虞:“把我们旧的书籍都扔到茅房里。”“打倒孔家店”。
陈独秀: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辨析探究: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采取的彻底否定的态度?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适当的偏激可以理解,不作惊人之语,意见就无法表达出来;否定封建礼教对解放个人和反对复辟帝制有积极意义,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是不恰当的。(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的诞生有积极的意义,韩国的现代化很多受益于儒家思想,而日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也没有抛弃其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思想解放也是进行宗教改革而不是废除基督教。)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总结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制度
新文化运动
思想
洋务运动
技术
开端
中国近代化的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西方政治制度再到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11月,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
任务一:阅读书本66页,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背景(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
巴黎和会
壹—五四运动的爆发
中国代表提出正当要求:
①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 废除“二十一条”
③ 收回青岛主权



外国列强
年轻人很敢想嘛
中国是战胜国,我有什么不敢想的?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弱国无外交
背景(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一)第一阶段(前期)
任务二:阅读书本66-68页,梳理五四运动的过程
1.时间:
2.中心:
3.主力:
4.斗争形式:
5.口号: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学生
游行、罢课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消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结果: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学生
贰—五四运动的过程
(二)第二阶段(后期)——五四运动的扩大
1.背景
①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②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北京市民宣言》
2.时间:
3.斗争形式:
4.主力:
5.运动中心:
6.结果:
1919年6月3日后
工人罢工
学生罢课
商人罢市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工人阶级
上海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表现:
①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五四运动前期与后期对比表
前期 后期
开始时间
中心地点
主力军
斗争口号 斗争形式
结果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游行、罢课
工人阶级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上海
被镇压
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1919年6月3日
①中心发生变化:
由北京到上海
②主力发生变化:
由学生到工人
任务三:对比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归纳其变化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性质
任务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书本68页,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奋斗的运动中。每个个体都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而奋斗。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中国历史》
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意义
任务五: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书本68-69页,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巴黎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表现出伟大的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 ……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党的成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其阶级力量、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革命也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知识拓展: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
鸦片战争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五四运动
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精神包括了哪些?
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
——习近平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
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导火索
北京
(中心)
上海
(中心)
学生(主力)
工人阶级(主力)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口 号
口 号
经过
性质特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