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10: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远古人类:
元谋人、郧县人
蓝田人、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3万年
距今约
1万年
早期农业出现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距今约
7000年
距今约
6000年
距今约5300-4000年
良渚陶寺遗址早期国家出现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时空观念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根据教材第一子目,梳理人类是如何5000多年前一步步进入文明社会的。
渔猎采集
生产力水平提高
农耕畜牧
早期城市
私有制,贫富分化(墓葬品差异大)
阶级分化
社会分工
手工业(玉器)
管理
文化创造
出现剩余产品
统治者
被统治者
阶级
矛盾
早期国家产生
逐渐定居,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文字
文明
生产力水平提高
王:
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祭祀权力;
对内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城市、文字的出现
西辽河流域:
牛河梁遗址
距今约5500-5000年
长江流域:
良渚遗址
距今约5300-4300年
黄河流域:
陶寺遗址
距今约4300-4000年
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1981年发掘的牛梁河遗址说明西辽河流域存在着与长江黄河并行的繁盛的史前文明。
距今5000多年,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地区
良渚古城
(1)地点:浙江余杭
(2)年代:距今约5300一4300年
(3)构成: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4)规模: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5)水利: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良渚古城
(6)社会经济: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7)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城内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在神人、神兽的周边还有飞鸟。考古发现表明,各地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因此,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良渚文化的“神徽”。这反映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良渚“神徽”像
良渚玉琮
早期文明遗址——陶寺遗址
遗址位置:
距今年代:
基本特征:
出土的器物代表:
考古证实:
结合课本,找出陶寺古城遗址中发现的代表性建筑和器物。
山西襄汾
4300-4000年
城市发展,阶级分化
石磬、玉钺、陶盘、陶壶
黄河流域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玉兽面
石磬
铜齿轮形器
彩绘龙纹陶盘
朱书符号陶壶
中华文明的特征:
【探究1】结合下列材料,归纳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的思考》
特征:
1.从南到北,分布广泛;
2.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3.自成一系(本土性)
4.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华夏族的形成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最出名的就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首领,神话中的武战神。蚩尤已经学会用铜冶铸兵器,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他的部落曾横行一时。后来他被奉为兵主,战神,各处为他立祠,受到华夷各族的共同祭祀。
远古的传说
华夏族的形成
2.陶寺古城
黄帝
炎黄联盟
华夏族
炎帝
蚩尤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其他部落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蚩尤
思考: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研读: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华夏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禅让制
(1)含义
(2)实质
尧舜禹分别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实质上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节俭
孝顺
勤劳
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决水患
禹治水有功,被民众尊称为“大禹”。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忠。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方法:
精神
品质:
坚持不懈、大公无私、无私奉献、
勤劳勇敢、勇于创新、敬业精神。
疏导的办法
尧舜禹时期
思考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蕴含比较可靠的历史史实
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
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和
文明的起源
良渚古城与
陶寺都城
远古的传说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华夏族的形成
禅让制
课堂小结
直击中考
(2024·重庆(B卷)·1)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2. (2024·江苏连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B
B
直击中考
4. (2024·甘肃金昌·1)如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C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1、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包含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城北有水利系统,城中有大型广场和高级建筑,墓葬中有祭祀的玉琮、玉璧和象征权力的玉钺。这说明当时( )
A.出现早期文明特征 B.贫富分化非常严重
C.城市规划十分完美 D.玉器工艺世界领先
2、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 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随堂练习
A
B
3.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3900年。目前已清理出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王族墓地、礼制建筑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等功能区域,发掘墓葬千余座,出土了彩绘蟠龙盘、鼍(tuó)鼓、特磬、圭尺、壁画等精美文物。这些重要发现表明( )
A.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 B.陶寺文化时期具备早期国家雏形
C.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 D.陶寺文化长期领先世界
4、.“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名为华夏的巨人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融合中形成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