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在西周的朝服制度中,在同一政权等级之内,无论身份等级,上下所着冠服是基本一样的,即“君臣同服”。孔子说:“诸侯视朝,君臣同服朝服缁衣素裳”,《白虎通义》:“王朝之大夫,亦用皮弁以朝,以在朝君臣同服也”。这反映了西周( )
A.政治制度中的人文精神 B.华夏认同意识逐步形成
C.社会等级秩序变迁 D.抬升贵族政治地位
2.下面是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年)的部分理政举措。这些举措( )
中央 下令禁止私人冶铸和煮盐;由大农令(后来更名大司农)统管各地的盐官、铁官
产盐区 政府设专职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盐由官家收购发卖
产铁区 政府设专职的铁官,负责矿石的开采冶炼和铁器的铸造发卖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支持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
C.推动了商品价格的下降 D.使手工业和商业完全被国有化
3.人物品藻指对人物的品鉴和评论。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这一转变折射出魏晋时期( )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人文精神的活跃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三教合一的加速
4.唐德宗时期,两税法评定户等的资产包括田地和杂产。杂产的评估对象涵盖粮食、庐舍、器用,以及藏于襟怀囊箧的贵重物品和“流通蕃息之货”。唐穆宗时期,法令对计税有关资产的界定更为强调“桑田、屋宇、树木”,已不再提及“杂产”。这一转变( )
A.解决了赋役负担不均问题 B.细化征税标准以维护税负公平
C.导致赋税名目的不断增加 D.意在维护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朱子语类》中记载,学生问“如何克己”,朱熹答曰:“如战阵厮杀,须是勇猛向前,将私欲尽底杀去。”对于“静坐”工夫,他强调:“静坐非如木石,须是收敛此心,使不走作。”据此可知,朱熹( )
A.倡导克己复礼 B.宣扬格物致知 C.注重个人修养 D.强调发明本心
6.清朝某位皇帝的谕旨:“令军机处行,不由内阁传钞者谓之寄信,外间谓之廷寄”,属于“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直接在军机处钤印之后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军机章京的办事之地“不许闲人窥视”。该谕旨意在( )
A.减轻内阁奏章票拟负担 B.提高兵部政治地位
C.打击权贵阶层架空中枢 D.建立信息保密机制
7.下表为1840—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量与国内棉价波动统计,这反映了( )
(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整理价格指数反映相对波动,非实际货币价格)
A.自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抵制作用 B.中国对外贸易入超越来越严重
C.中国棉花经济卷入全球价格体系 D.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迅速发展
8.1912年,中国报社数从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300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 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 D.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9.1937年10月,刘少奇在谈到减租减息时指出,应“组织农民的农会,发动农民的斗争,与地主订立契约”,将订立契约与成立农民组织、发展农民运动放在同等位置,并强调,在减租减息过程中,换订契约尤为重要。这一要求旨在( )
A.保障地主和农民的合法利益 B.增强产品分配的合理性
C.保障土改后农民土地所有权 D.激发农民斗争的积极性
10.1929年,无锡纺织厂规定怀孕女工需签订“自愿离职书”,产后复工需重新缴纳保证金,致使女工流产率高达32%;1953年纺织系统建立“女工保护委员会”,天津国棉一厂率先实行“四期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配备卫生室与托儿所,并在哺乳期每日减少工时1小时。这一转变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B.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C.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D.女性享受了新时代发展成果
11.年广久被称作“中国第一商贩”。身为个体户的他于1981年创办傻子瓜子厂,当时引发了有关成立公司、注册商标、“个体户”雇佣工人的争论。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经济所有制结构已出现变化
C.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完善
12.史载,从波斯帝国行政中心通往小亚细亚的御道总长约2600千米,每隔一定距离就有帝国政府设置的驿馆。即便如此,公元前401年春,小居鲁士从小亚细亚出兵争夺王位,其军队到达两河流域时已是仲夏时节。这可用于探究波斯帝国( )
A.军队纪律的松弛 B.防范地方叛乱的机制
C.实现中央集权的艰难 D.自然环境的恶劣
13.为达到“绛帐有执经之讲……知邹鲁之遗风,识父慈子孝之常,习兄友弟恭之懿”的目的,高丽王朝“开置修书院,令诸生抄(宋朝)书史籍而藏之”,设修史机构,掌记时政,“续写亡篇,连书阙典”。上述材料表明( )
A.高丽王朝的史学受到儒学影响 B.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
C.朝鲜半岛文化传入了中原地区 D.中华文化的包容创新
14.据1689年《权利法案》第9条记载:“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但18世纪初的议会档案显示,上议院贵族仍占据70%的议会席位,且下议院议员选举中“衰败选区”(人口稀少但保留席位)现象普遍。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存在民主形式与实质的矛盾
B.议会主权原则遭到贵族势力挑战
C.责任内阁制下尚未形成权力的制衡机制
D.王权通过贵族寡头政治得以复辟
15.19世纪,蔗糖业成为古巴的支柱产业,蔗糖及其副产品的出口额占国家出口的80%,制糖公司控制全国75%的可耕地资源,铁路将蔗糖业生产中心与附近的港口连接起来,使古巴被誉为“世界糖碗”。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美国购买的蔗糖占古巴出口总量的75~80%。据此可推知,当时的古巴( )
A.现代化在曲折中稳步发展
B.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资源优势
C.受到美国的工业外资扶持
D.面临深化民族民主运动的艰巨任务
16.据《陈云年谱(下卷)》记载,1973年,陈云同志多次与对外贸易部负责人等座谈,指出,“今后,货币大概不会再同金子联系在一起了,每盎司黄金三十五美元的时代已经过去”,“黄金价格还是要涨,但银行认为利息损失大,不合算。买进黄金后,如果需要付款,还可以卖出去。这不是倒卖,而是为了支付”。这表明( )
A.中央密切关注金融安全 B.美元不是世界主要货币
C.世界流行固定汇率制度 D.世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不妨套用王国维论及殷周之变的口吻对周秦之变作一评述:“欲观秦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秦人之制度大异于周者,一曰设二十等爵之制,二曰废封建而立郡县。二十等爵之制,以源于王权之政治身份结构组织取代基于自然之血缘身份组织,实施对各阶层百姓的直接控制,不别亲疏贵贱,不讲仁义惠爱。废封建而立郡县,秦人所以统治天下,由帝王一人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郡县乡里,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
材料二 八世纪中叶到十四世纪中叶,以王朝来说,自唐朝中期到元朝的灭亡,大约只有六百年的时间。但其间中国的政治形态、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的性格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在八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的时代有显著的变革,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作唐宋变革期。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周秦之变在政治上的表现及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你对唐宋变革期经济变化的理解。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德雷尔在《战时中国:1901~1949》一书中,将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前中国本土对日作战定义为“抗战”,而仅将1941年之后的阶段纳入“二战”范畴。法国历史学家亨利·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著述中将二战史叙事集中于欧洲和太平洋战场,淡化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阿诺德·汤因比、约翰·基根等西方著名历史学家在诸如《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史》《二战始末》等著作中对中国即便有所提及,也只是一闪而过,且描述方式多有负面倾向。英国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英国《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均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
——整理自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提炼材料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中期的欧洲,随着贸易活动的频繁与贸易规模的扩大,自由的商品交易与领主的管理约束相互冲突,在反抗领主的斗争中,逐渐产生了城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自由的象征,城市还拥有租税权、司法审判权、行政和军事等独立的自治权利。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在城市中拥有话语权,通过选举和市民大会参与城市的管理和监督。中国的城市往往是因为统治当局的因素,自上而下建立的。城市的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功能定位无不体现当权者的意志。封建的官僚、贵族和高利贷者的消费活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他们通过封建的地租和税赋对周围的农村进行剥削,对封建体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摘编自畅童娜《古代中西方城市比较》
材料二 世界早期城市的选址和分布与水资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早期殖民国家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多个近海地区建立了贸易据点,这些贸易据点逐渐向殖民城市演变,进而兴起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近海贸易城市和港口城市。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那些位于全球产业链节点的城市成为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的集中地,大量人口也随之聚集,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信息革命的加速发展与现代交通运输的变革,区域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强化,世界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在城市化密集地区形成了都市圈和城市群。
——摘编自何一民《从“内陆农业经济时代”到“海洋工业经济时代”全球城市发展和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西方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A
2.B
3.B
4.B
5.C
6.D
7.C
8.B
9.A
10.C
11.B
12.C
13.A
14.A
15.D
16.A
17.(1)表现: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形成了皇帝制度。
特征:中央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从相对独立到集权于上;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分裂混战向天下一统转变;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强调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淡化宗法伦理的影响。
(2)理解:唐前期实行限制兼并的均田制,后随土地兼并严重而无法实行,宋代实行“不抑兼并”政策,租佃制迅速发展,说明土地制度出现变化。唐代城市管理相对严格,实行坊市分离的坊市制,宋朝城市管理相对宽松,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以及纸币的出现,说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唐代实行租庸调、两税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18.示例:
西方学者刻意淡化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
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早开辟且最持久的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在中国。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国局部抗战也由此开始。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战,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抗战历时14年之久,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大量消灭日军有生力量,同时也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直至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其次,二战是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展开的全球性战争。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这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二战随即发展到全球阶段。其间,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主力,从战略高度有力配合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塑造,先后参加或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联合国等相关活动,为盟国间的合作及重构战后世界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世界大战的起点在中国,中国以巨大牺牲为代价,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西方学界对中国抗战的淡化,本质是“欧洲中心论”、冷战思维、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等共同作崇的结果。这一态度,严重偏离了历史事实的整体性与客观性,无助于全面、深入把握二战的历史脉络及其深远影响。
19.(1)不同:从中西方城市的起源来看:古代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封建体制内的产物;而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工商业者在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产生;
从古代中西方城市的制度特征来看:欧洲城市有很多自治权力;古代中国国家对城市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从城市的功能看:古代中国的城市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古代西方以经济功能为主。
从城市布局来看:古代中国的城市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显;古代西方的城市布局相对自由、随意。
从城市发展动力看:古代中国城市主要来自政治因素,古代西方城市来自商业和贸易。(任意三个方面)
(2)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新航路开辟及其殖民扩张;商品贸易活动的繁荣;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现代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国家战略与国家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