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14: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忙禄奔波的人在看书的过程中寻找慰jiè,读一本温暖心灵的书籍,可以拥有明媚的心情,跳出沉闷的环境,徜徉在诗意的海洋中。时间一久,在阅历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书籍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宛如浩miǎo 的书海。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明媚( ) 徜徉( ) 慰jiè( ) 浩miǎo( )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漫步在庐山风景区,怎不让人心旷神怡?
B.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C.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D.沉浸式体验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使学生在行万里路中读好万卷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谈论云南文化及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C.有无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D.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读书是自我觉醒、增长智慧的最好方式。②多一份知识,就多一种能力□多一份学问,就多一层底气。③困顿时,_________,帮你抵挡浮躁沮丧;迷茫时,_________ ,帮你解惑释疑。④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往往就是他脚下书本的厚度。⑤你读的每一本书都在帮你蓄力,帮你以更好的姿态,应对生活中的疾风骤雨。
5.请在第②句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6.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③ 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 书是工具 B. 书是盾牌
③困顿时,_________,帮你抵挡浮躁沮丧;迷茫时,_________ ,帮你解惑释疑。
7.下面是校学生会设计的读书文化节宣传海报的主图元素,请你解读。
8.读书文化节活动将于2024 年5 月27 日15:0 0 在校文化馆四楼举行,请七年级全体同学参加,届时请各班班长按照班级顺序带队入场。请你帮校学生会拟写一则通知。
9.为收集活动成果,你所在班级拟在班刊上报道此次文化节盛况,班刊编辑部计划设立图画组、设计组、文字组、宣传组等编排小组,请你毛遂自荐,选择一个你擅长的小组加入,结合小组的具体职责说说你胜任这份工作的理由。
10名著导读
1926 年,鲁迅先后撰写了_____篇_____________ ,并以_____________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_______半月刊上。1928 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2)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B. 《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第二个医生是叶天士。
C. 鲁迅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D. 通过《朝花夕拾》中的保姆“长妈妈”,三味书屋的先生,“活无常”等,我们可以窥见那时候中国真实的生活面貌。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往事依依》片段,完成各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次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1.作者在文中引用田汉《南归》中的诗,有什么作用?
12.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中写道“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请结合上文,说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作者哪些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单质汞是唯一在室温下呈液态的金属。亚里士多德称其为“水银”,这个名字体现了它的奇特之美。但是这种奇特的美丽是致命的。人直接接触汞会导致多种症状:感觉有虫子在皮下爬行、肌肉极度无力、脱发、偏执、精神不稳定,高剂量接触会导致死亡。
汞的使用历史中有很多中毒事件。艾萨克·牛顿在他辉煌人生的尽头陷入了偏执和精神错乱,这可能是他对汞进行实验的结果(其尸体的头发样本显示汞含量很高)。2000年左右,一位名叫简·海托华的美国医生开始注意到,她接诊的患者身上有一系列独特的症状:脱发、恶心、虚弱、注意力不集中和认知功能障碍。这些应该都与汞中毒有关,但是从这些患者的生活方式推断,他们应该不会接触到重金属,因此汞中毒这个诊断,海托华医生并没有想到。直到她的一位同事在广播中听到了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当地人在吃了被汞污染的鱼后出现了脱发和其他汞中毒的症状。凭借直觉,这位同事对海托华的一名患者进行了汞测试。
果不其然,患者体内的汞含量偏高。这位患者的确吃了很多鱼。他表现出的奇怪症状与汞中毒有关,而汞也许与鱼有关。有了新的假说,海托华又向她的其他病因不明的患者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们多久吃一次鱼?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患者大多富裕、健康意识强,所以经常选择吃鱼,包括许多食物链上等级较高的鱼,例如鲨鱼、剑鱼和金枪鱼。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海托华系统地记录了她的观察结果,并与同事(包括一些从事海鲜汞污染监管的环境保护局官员)分享了她的假说。与她交谈过的一些医生开始寻找患者汞中毒的证据。她所在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警示孕妇不要食用某些鱼类,因为胎儿的大脑特别容易受到汞的影响。海托华的一些医生朋友不再食用掠食性鱼类。医院食堂也停止供应金枪鱼罐头。很快,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研究患者汞中毒与鱼类的关系,并逐渐积累了大量支持海托华的假设的证据。
我们经常将科学发现与单枪匹马的天才联系在一起:查尔斯·达尔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及因汞中毒而反复无常的艾萨克·牛顿,他们在受到启示的那一刻,便构想出某种完善成熟的新理论。事实上,真正的发现过程要复杂得多,几乎总是涉及许多人。大多数科学进步是专业领域中知识缓慢积累的结果,猜想和观察来自多个方面。这些见解逐渐传播和积累,从而形成关于如何收集证据的更多假设和新想法。只有经过长期合作,我们才能说科学家取得了新发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将科学家们相互联系起来的人际网络。
简·海托华引领了这项工作,将汞中毒与过度食用受污染的鱼联系起来,但她并不是孤军奋战。她的一位同事首先将海托华的患者的脱发症状与汞中毒联系在一起;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一位联络人在得知她的工作后,分享了政府最近对鱼体内汞含量的研究;其他医生告知她有类似症状的患者,从而增进了她对汞中毒综合征的了解。海托华思考的每一步都有她自身经验以外的证据的支持。
海托华的研究也帮助他人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从她开始收集证据,她的工作就开始影响周围的人,包括妇产科医生、其他临床医生、医学协会,促使他们继续寻找更多的证据以及更深更远的联系。最终,随着科学家和医生们通过网络共享各自的想法和证据,进而达成新的共识,汞中毒与海鲜消费之间的新的联系得到检验。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科学发现的人就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
(摘编自韦瑟罗尔、凯林·奥康纳《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材料二:
科学是当代生产知识最成功、最有效率的体制,也是对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之一。韦瑟罗尔和奥康纳在该书中就以科学活动为案例来探讨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模式。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众多具有复杂关系的元素。然而,近十几年的一些研究表明,即便是非常简单、理想化的一些网络模型,也可以揭示信息传播的机制,解释为什么促进交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反而会提高错误信息持续的生命力。这里只介绍作者在第二章中讨论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简单模型是如何揭示知识传播机制的。
在简单模型中,科学家是根据证据来不断更新想法的人。如果证据支持科学家的想法,那么科学家会更加相信这个想法;如果不支持,科学家会不那么相信这个想法。假设一群科学家在研究一种现象,例如有病人出现重金属中毒症状,要研究究竟是什么重金属引起了中毒,以及来源是什么。有一位科学家发现,是汞引起了中毒,并且凡是出现汞中毒症状的患者都经常吃海鲜,所以病人摄入的汞可能来自于海鲜。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她的这一信念。她也越来越确信的确是海鲜中的汞引起了病人的中毒症状。如果科学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会相互交流,那么研究同一现象的其他科学家就不会知道这位科学家的这一信念,只能自己独立做出相同的发现。这显然极大提高了科学发现的成本,阻碍阻止疾病蔓延的速度。不过,科学家实际上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流的。如果其他科学家对这个科学家足够信任,那么就会接受这个科学家的观点,更新自己的想法,科学知识也就顺着科学家之间的网络进行传播。因此,交流有助于新知识的传播。
(摘编自周理乾《〈以传谁〉一后真相时代遥言的传播》)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牛顿在晚年因汞实验而中毒,精神错乱、反复无常,然而他却因此构想出完善成熟的新理论。
B.如果海托华医生当时单枪匹马地研究汞中毒现象,那么她的研究进程就会相应地慢不少。
C.材料一叙述海托华医生研究汞中毒的经过,主要是为了说明科学研究的过程曲折而复杂。
D.同行的信任对于科学家来说非常重要,它有利于降低科学发现成本、提高科学发现的频率。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使用“开始注意到”“凭借直觉”“果不其然”等,表明海托华医生具有科学发现的敏感性和科学探索精神。
B.材料一以“真正的发现 涉及许多人”“只有经过 取得了新发现”等语句反驳了“科学发现与单枪匹马的天才联系在一起”的观点。
C.材料二从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谈起,结合近年研究成果,阐释“简单模型”揭示信息传播机制的原理。
D.材料一介绍了海托华发现海鲜和汞中毒关系的经过,材料二则以该事件为事实论据,前者详细具体,后者简要概括。
16.材料二是《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书评中的一段内容,它对读者阅读这本书有哪些帮助?

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允许科学家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簿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近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帖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帖,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选自《教育导报》,有删改)
18.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
时间 孤灯 情节
小时候 倚在枕头上看作文书或小人书
宿舍楼后的路灯 夏夜熄灯后坐在宿舍楼后面的路灯下的台阶上看书
刚参加工作 床头台灯
19.有人觉得文章到第⑦段就可以结束了,文末两段纯属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在大学时之所以认为熄灯后在被窝看书没有感觉是因为太过拘束难受,不如在路灯下悠闲自在。
B.第②段说“读也只是一种状态”指作者小时候的夜读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夜读的美好感受还在。
C.“我”热爱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读书,是因为“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有复古意味。
D.作者以孤灯夜读为线索,追忆自己不同阶段的夜读经历,以表现自己对独自夜读、独自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热爱。
21.文章第⑥段写到“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请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三、作文
22.《往事依依》这散文通俗易懂,文采斐然,生动形象的语言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思想的启迪。而且全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中心鲜明突出。文章的这些特点,对于大家写作叙事性记叙文有很好的临摹价值。
请仿照课文,叙写一件小事。(100字以上)
答案
1、mèi cháng yáng 藉 渺 2.禄--渺 3.C 4.B 5.;6.B A 7.图中画的是一本书做成的飞伞(飞行器),带着一位张开双臂的青少年飞行。海报告诉我们,书籍是我们追求自由、实现梦想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珍惜书籍这一宝贵的资源,通过阅读来不断提升自己、拓宽视野、实现梦想。
8. 通 知
我校将于2024 年5 月27 日15:00 在校文化馆四楼举行读书文化节活动,请七年级全体同学参加,届时请各班班长按照班级顺序带队入场。
校学生会
2024 年5 月22 日
9.示例:设计组。我敢于创新,富有创意,能为班刊编辑排版,设计出图文并茂的精美班刊。
10、(1)十 回忆性散文 《旧事重提》 《莽原》 (2)B
11、引用诗句,增添了文采;更好地表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解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突出了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之深。
12、爱国之情、热爱文学、感怀历史、关注时代、怀念老师等。
13、D 14.B 15、A
16..①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本书的写作方法。从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述中可知该书是以科学活动为案例,借以探讨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模式。②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该书的部分写作内容。读者可以从材料二第二段中大致了解该书第二章“海托华医生发现汞引起了中毒”一事。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该书的写作目的。该书旨在以简单模型揭示信息的传播机制,向读者阐明“交流有助于新知识的传播”的道理。
17、.①提出科学假说,广泛询问调查。海托华医生根据同事对患者进行汞测试的结果以及患者经常吃鱼的事实,大胆地提出了“汞中毒和鱼有关”的假说。为验证此假说,她广泛询问调查,深入研究。②记录观察结果,分享假说,共同积累证据。海托华医生向同事分享观察结果,获得了医生们的支持,他们一起参与研究,积累了大量支持假说的证据。③与各行业人士交流,共享想法和证据,达成共识。在海托华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政府、医生、科学家们共同参与交流,通力合作,最终汞中毒与海鲜消费之间的新的联系得到检验。
18.①小屋里的一根蜡烛 ②大学时 ③在宿舍角落里的床头台灯下读书
19.我认为文末两段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后面两段运用议论的方式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夜读带给他人的感受,从另一个角度拓宽了写作的内容,揭示和深化了夜读的意义与价值。 20.C
21.示例:深夜读书,无人打扰,能聚精会神,此时读书的效率很高;宁静的氛围中,心灵与书中思想相契合,神思千年,快意无比。(言之有理即可)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