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10:2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课程标准】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材分析】
子目名称 子目内容 子目间逻辑关系
第一目: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时间、内容及评价 第一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探索历程,是本课的重 要部分;其余三个子目是并列关系,主要讲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中国人民的抵抗
第二目:美、日侵略台湾 美、日侵略台湾的表现,以及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第三目: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时间、过程和结果,新疆建省的时间及意义
第四目: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的背景、时间、过程、结果和影响,台湾建省的时间及意义
【素养目标】
了解洋务运动的起止、代表人物、口号、主要活动的相关史事,并能够掌握其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了解美日侵略台湾的史事,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经过、意义,知道中法战争的过程、结果及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体会先进中国人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付出的不懈努力,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和爱国热情。(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边疆危机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认识清政府在新疆和台湾建省的意义。
【导入新课】
(展示时空轴)指导学生从整体了解西方列强侵略,国人觉醒,学习西方,探索出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为探索出路,国人是如何学习西方的,从而开启了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而同一时期,我国又面临着哪些新的侵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讲授新课】
一、洋务运动
1.概念解读
教师讲解:首先,何为洋务?洋务又称“夷务”, 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如外事交涉、签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2-23的内容,再想一想,何为洋务派?何为洋务运动?
学生回答:
洋务派: 指清朝统治集团内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开明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运动:指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的背景
教师引导:(展示时空轴)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时空轴,分析19世纪50~60年代初的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局面。
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教师提问:(展示材料)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阶级怎么看?
顽固派 文渊阁大学士倭仁:“窃闻立国之道,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何必师事夷人?”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
奕 :“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
曾国藩:“将来师夷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学生回答: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分为两个派别。顽固派顽固守旧,反对学习西方;而地主阶级洋务派则相对开明,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
3.洋务运动的目的
教师提问:(展示材料)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二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学生回答: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4.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师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22-24的内容,小组合作,根据表格整理洋务运动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
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 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 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教师讲解: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的特点是官办、不能自主经营。
同时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如京师同文馆等);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
教师引导:(展示材料)阅读两则材料,分析洋务运动为什么要开办民用企业。
材料一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自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李鸿章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李忠文公全·奏稿》
学生回答:洋务派认为想要自强,必须先富裕起来。
教师提问:那么民用企业是如何开办起来的?又有哪些比较重要的民用企业?
学生回答: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求富”主张,先后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教师补充:与军事工业不同,民用企业的特点是官督商办、产品投向市场,以此来辅助军事工业。
教师提问:除了上面已经讲过的工业和教育,洋务派在军事方面又采取了哪些举措?
学生回答:建立新式海陆军。陆军方面,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海军方面,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还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教师总结:展示表格,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5.洋务运动的结果
教师讲解:(展示时空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堂拓展:(展示材料)我们说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那么它为什么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 时人曾形容道,对于官员来说,洋务企业“正如肥肉自天而降,虫蚁聚食,不尽不止”这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汪康年《论政界不宜自营实业》
材料二 (唐胥铁路)“行车未久,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勤,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谕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黄一琨《唐胥铁路之铁路与皇陵》
材料三 洋务运动期间,雇用洋匠。他们大都挟技居奇,刻意延长工期,唯利是图;核心技术独立完成,回避中国工匠。
学生回答:(1)洋务派内部腐败;(2)旧势力、旧思想的阻挠和破坏;(3)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
教师讲解:(展示材料)同学们分析得十分到位,但这些都只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一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材料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中国和日本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人到欧洲来讨论各种学术,讲求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改造;中国只问某厂的船造得如何,买了回去使用就完事。 ——德国宰相俾斯麦
7.洋务运动的评价
探究活动:(展示材料)我们分析完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那我们又该如何来评价这一场运动呢?
材料一
材料二 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四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中国和日本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人到欧洲来讨论各种学术,讲求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改造;中国只问某厂的船造得如何,买了回去使用就完事。 ——德国宰相俾斯麦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根据四则材料,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去评价洋务运动。
学生回答:(1)积极性: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2)局限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教师过渡:洋务运动开展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并没有停止,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二、三、四子目,了解中国面临着怎样的边疆危机。
二、美、日侵略台湾
教师引导:自主学习教材P24—28页,归纳19世纪中后期中国哪些地区遭遇边疆危机。
学生回答:东南: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侵扰台湾;西北:19世纪60年代,俄、英先后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西南:1883-1885,法军进犯福州、台湾和中国西南。
教师引导:根据教材第二目,整理美、日侵略台湾的基本史实。
学生回答:
背景 (1)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侵略 (2)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侵略国 美国、日本
概况 美国侵略台湾 19世纪60年代,美国军舰进犯台湾,遭到抵抗。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日本侵略台湾 (1)19世纪70年代初,日本以琉球事件为借口,入侵台湾。 (2)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南部,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入台,部署防务 (3)1874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赔偿日本白银50万两,日军撤离台湾
收复新疆
教师讲解:(展示材料)面对西北危机,清政府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其中李鸿章主张海防重而塞防轻,主张将塞防经费移办海防;而左宗棠则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复新疆。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采纳了左宗棠等人的意见。
材料 陕甘总督左宗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直隶总督李鸿章:“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
教师提问:清政府是如何应对西北危机的?其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随后,清政府通过外交谈判,收回被俄国侵占的伊犁地区大部分领土。
教师提问:为加强西北边疆的国防安全,清政府在新疆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新疆建省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四、中法战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整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
学生回答:
时间 1883—1885年
战况 爆发 1883年12月,法军进攻驻守越南北部的清军
主要战事 (1)马尾海战:1884年8月,法国舰队对中国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马尾船厂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对法正式宣战。 (2)刘铭传抗法:1884年法军进犯台湾,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法军。 (3)镇南关大捷:1885年初,法军进犯中越边境镇南关,冯子材率守军取得大捷,法国内阁倒台
结果 (1)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同意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国以后修筑铁路要同法国人“商办”。 (2)1885年,清政府决定建立台湾行省
教师提问:结合中法战争的结果,分析中法战争给我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国云南、广西;加强台湾的海防地位,强化对台湾的治理,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课堂小结】
洋务运动以 “自强”“求富” 为口号,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建新式海军,培养人才,虽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但未变革制度,最终失败。同时,19 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加剧:新疆遭阿古柏入侵,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受日本觊觎,清政府加强防务;西南、西北也面临列强渗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