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3课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线索梳理
“宁汉合流”以后,蒋介石建立起“以党治国”的独裁统治,利用特务组织的形式打击民主力量,并实行积极的反共政策,尤其是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更加开始贯彻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1941年的“皖南事变”成为蒋介石集团反共高潮,但与此同时,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也开始联合起来为争取自由民主而奋斗。
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不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致力于民主政治的建设,在著名的“三三制”原则下,领导进行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民主制度建设,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的抉择,即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与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光明与黑暗两种截然不同命运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努力和耐心领导全国人民寻求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团结的道路。
基础梳理
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一)前提:1927年秋,宁汉合流。
(二)政权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确立:
1.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
2.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四)表现: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建立特务组织,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
(2)制定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残酷迫害革命者和进步人士。
2.抗日战争时期:
(1)1939年初,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2)以中统和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
(3)强化保甲制度,与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互相结合、渗透,成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
(4)制造皖南事变:
①背景:国民党抗战表现出动摇性,反共投降倾向明显,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②概况:1941年初,新四军遭国民党的袭击,新四军大部分人牺牲,军长叶挺在谈判中被扣押。
③应对: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公布事实,揭露国民党的阴谋;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国际社会苏联和英美反对蒋介石的行为;为反抗国民党的压迫,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二、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二)目的:充分保障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广泛民主权利,调动各阶级、阶层的积极性。
(三)措施:
1.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民主选举。
2.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宪政运动,并成立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
3.1940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
(1)内容;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分配按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比例执行。
(2)实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的民主制度。
(四)意义:延安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三、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一)背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二)抉择:
1.国民党:企图在中国建立专制独裁的反动政府。
(1)1943年春,发表《中国之命运》,鼓吹法西斯主义。
(2)国民党军队企图掀起新的反共高潮才。
(3)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召开,继续拥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拒绝建立联合政府。大会决定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从事反共活动。
2.共产党:希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联合政府。
(1)发表文章,揭露《中国之命运》的反动实质。
(2)阻止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动。
(3)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
名词解释
[重要人物]
1.蒋介石:生于1887年,卒于1975年,又名蒋中正,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逝世于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他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于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在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于军政核心,领导中国军民对日抗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2.汪精卫:生于1883年,卒于1944年,原名汪兆铭,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重要事件]
1.宁汉合流:1927年7月以后,中国国民党内形成了南京的蒋介石集团、武汉的汪精卫集团相互对峙之势,南京、武汉各有“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为实现“合作清党”、“统一党务”,双方多次酝酿谈判,蒋介石于8月宣布下野,武汉国民政府于9月中旬停止办公,同时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也在南京成立。9月20日,新产生的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在南京举行就职典礼,完成了国民党内部的统一,因为南京简称宁,故有宁汉合流之谓。
2.皖南事变: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奉命皖南部队九千余人北上转移,在安徽泾县茂林以东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突然袭击,皖南部队,除2000多人分散突围出去外,大部分牺牲或被俘。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军长叶挺下山与上官云相谈判被扣留,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行径进行了揭露与抗议,并重建新四军。
[重要名词]
1.陕甘宁边区: 1937年至1949年之间,作为当时中华民国的一个特殊行政区,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部分区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中国共产党把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实行民主政治和廉正政治的典范,也把它视为中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陕甘宁边区对经过长征后大量伤亡的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让中国共产党在此后和国民政府的对抗当中站稳了脚跟。对后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2.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措施。1941年以来,各根据地纷纷开展选举活动,在边区政府和参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各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是中共党人推行制度民主化的创新,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表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赞成抗日、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
3.中共七大: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早在1945年4月21日, 中共中央召开了党的七大的预备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七大”工作方针》的讲话,指出“七大”的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在“七大”正式会议上,毛泽东主持了大会,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完成了三个历史性的任务:决定了党的路线,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中国之命运》:蒋介石于1943年3月公开刊印的一本宣扬一党独裁的小册子,由正中书局印制。蒋介石在该书中﹐着力地渲染“一个主义”﹑“一个党”。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中国之命运》的出版﹐是蒋介石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的反共摩擦的舆论准备。中国共产党对其从政治上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与批判。
5.《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论联合政府》是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重要时刻,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意义。
重点解析
重点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建立民主政治的斗:
1.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 开始实行民主选举,之后其他抗日根据地陆续实行。
2.1939年,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宪政运动,成立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
3.1940年3月,毛泽东提出“三三制”原则,以此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4.1941年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积极公布事实真相。
5.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揭露国民政府反动实质和蒋介石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阴谋。
6.严正抗议国民党武装挑衅,呼吁和平,反对内战。
7.召开中共七大,给中国指出一条光明的前途,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重点二:“三三制”原则与地主减租减息的关系:
(1)都属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措施。“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民主政权人员分配原则,是政治建设指导原则,地主减租减息是调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关系的经济方面的策略。
(2)都调动了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3)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三三制”原则的实施调动了地主阶级开明分子减租减息的积极性;而减租减息的策略从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方式,调动了他们参与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积极性。
重点三: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政权建设:实行“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效率,减轻人民负担,进行“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2)经济建设: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3)思想建设:开展党内整风运动。
史料汇编
一、国民党的反共政策
【史料原文】
国民党的反共政策
第一,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
第二,政权统一为国家统一之必要条件,世界任何国家断不许一国之内有两种政权之存在者,故须彻底取消所谓“苏维埃政府”及其他一切破坏统一之组织。
第三,赤化宣传与以救国救民为职志之三民主义绝对不能相容,即与吾国人民生命与生活亦极端相悖,故须根本停止其赤化宣传。
第四,阶级斗争以一阶级之利益为本位,其方法将整个社会分成种种对立之阶级,而使之相杀相仇,故必出于夺取民众与武装暴动之手段,而社会因以不宁,居民为之荡析,故须根本停止其阶级斗争。
──《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通过),选自《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
【史料解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在国难当头之际,共产党积极寻求国共合作,以民族大义为先,接受了国民党提出的绝大部分条件,同国民党协同一致抗日救国。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整理党务”,研究“如何与共产党作积极斗争”。会后秘密通过“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政策。此后,全国各地反共磨擦事件不断。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①国民党虽答应和共产党合作一致抗日,但并没有放弃消灭共产党的目的。②乘国共第二次合作之机,取消红军及苏维埃政府,以三民主义为革命要旨,达到“溶共”的目的。③国民党从政治、军事、党务等各方面限制和防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并对共产党内部进行积极的分化和瓦解。④通过加强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最高原则防制和限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并对共产党力量实行“严厉”打击。⑤运用保甲组织,发展国民党党员,限制共产党的活动。⑥严厉统制出版事业,封杀共产党的宣传。
苏美政府对于皖南事变的反应
【史料原文】
苏美政府对于皖南事变的反应
国民党驻苏大使邵力子原定于一月十七日晚举行宴会,莫托诺夫已答应出席。皖南事变的消息传来,苏联外交部建议宴会改期。邵力子到苏联外交部去解释。洛佐夫斯基副部长批评说:苏联人绝不做可使敌人快心的事,请问大使阁下,日本人对此事高兴否?请转告贵国政府勿做敌人快心之事。……一月二十五日,潘友新会见蒋介石,向他指出:进攻新四军有利于日本侵略者。他要蒋介石注意,对中国来说,内战将意味着灭亡。
……
二月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来华访问,他提出要见周恩来。十四日,同周恩来会见。……居里向周恩来表示:美国赞助中国统一,反对日本。如果中国分裂,美国将很难给予援助。……随后,他会见蒋介石时正式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蒋介石在二月一日的日记中写道:“‘新四军问题’余波未平,美国因受共产党的蛊惑,援华政策,几乎动摇。”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
【史料解读】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欧战爆发。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政治军事同盟正式成立,世界和平遭受到了空前的威胁。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由于在抗击日本方面同中国利益一致,苏联援华政策不变。自1939年夏至1941年夏的两年间,美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对于中日战争的态度由中立逐渐转变为“制日援华”政策。此时,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这时均希望蒋介石积极抗日,中国应该成为牵制或消耗日本军力的一个主要战场。因此,当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苏美均对一手制造事变的蒋介石十分不满和恼火,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要蒋介石立即停止这种削弱中国抗日力量的行为。
从资料可以看出:①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事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局势。②苏美政府不希望蒋介石搞内战,而是希望蒋介石能与中国共产党联合作战,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