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3:29: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新课导入
 1940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揭露国民党蒋介石所谓实行宪政的欺骗宣传,指出国民党顽固派历来就是反对宪政的人现在却口谈宪政,“他们是嘴里一套,手里又是一套”,他们一面谈宪政,一面却不给人民以丝毫的自由,“他们是在持宪政的羊头,卖一党专政的狗肉”。“中国人民所要的宪政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国民党顽固派口谈的宪政是旧式的,已经变成反动的东西,我们万万不能要”。抗战胜利前国民党是如何实行独裁统治的?中共为此进行了哪些斗争和努力?
●教法案例
1. 在学习“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目时,建议教师首先联系必修一的史实讲清“宁汉合流”的概念,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基本特征。在讲解“皖南事变”的有关史实时,要分成两条主线:一是蒋介石集团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共反人民的行为的具体表现,二是中共争取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共反人民所进行的斗争,从中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和不得人心。
2. 关于“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一目,重点讲解“三三制”原则的内容及意义,教师要注意引用教材的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主政治的建设,深得民心。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内容,可补充投豆选举的有关资料或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3.关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一目,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基础史实。然后教师通过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命运。分析中国人民选择光明前途、命运的理由。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1.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共“七大”、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重点)
2.延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及其作用。(难点)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1927年秋,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28年8月,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其表现:建立特务组织;制定反动法令。
(3)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抗日战争时期
(1)1939年初,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2)“中统”和“军统”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
(3)强化保甲制度,与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相结合。
(4)制造“皖南事变”
①背景:国民党反共投降倾向明显,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②概况:1941年初,新四军遭国民党的袭击,军长叶挺在谈判中被扣押。
③各方态度
a.中共: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揭露国民党的阴谋。
B.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
c.国际社会:苏联、英美反对蒋介石的行为。
D.为反抗国民党的压迫,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1.措施
(1)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2)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宪政运动,并成立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
(3)1940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
①内容: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分配按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比例执行。
②意义: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意义
(1)充分保障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广泛民主权利。
(2)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1.背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抉择
(1)国民党:企图在中国建立专制、独裁的反动政府。
①1943年春,发表《中国之命运》,鼓吹法西斯主义。
②国民党军队企图掀起新的反共高潮。
③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继续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拒绝建立联合政府,并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进行反共活动。
(2)共产党:希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联合政府。
①发表文章,揭露《中国之命运》的反动实质。
②阻止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制定了中共政治路线。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
1.从日本方面看,1938年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把进攻矛头指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样,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大减轻。
2.从英美方面看,为推动日本侵略苏联,谋求与日本妥协,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
3.从中国共产党方面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天天发展壮大,使蒋介石坐卧不安。
4.蒋介石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本质不会因抗战爆发而改变,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发展壮大,使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彻底决裂。
1.1939年国民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但又一再强调:“党政机关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这表明国民党对中共政策的特点是(  )
A.用阴谋手段打击共产党
B.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C.借民众力量,限制中国共产党发展
D.既要反共,又要避免舆论谴责
【解析】 1939年国民党制定的方针体现了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党政机关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说明国民党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彻底决裂。
【答案】 B
对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1.含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三三制”,即在政权人员构成比例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制度。
2.性质
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这体现在:
(1)从目的上看,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目的在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抗日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从人员组成上看,在“三三制”原则下,工农群众、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加入民主政权,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基本一致。
3.意义
“三三制”及“三三制”政权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条件下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三三制”的实行,使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关中共在民主选举上提出的“三三制”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
B.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包括共产党员、非党左派分子和国民党
C.“三三制”政权充分保障了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
D.是由中共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的民主制度
【解析】 “三三制”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党外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党外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因此B项错误;该原则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首先提出,A项错误;“三三制”政权保障的不只是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C项错误。
【答案】 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项参政员候选人推出后……报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置委员九人。其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毛泽东等人发表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称:“虽然在其产生的方法上,在其职权的规定上,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
——《新华日报》1938年7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抗战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
设问解读
第(1)问依据两则材料归纳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问题上的主张。第(2)问回答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
材料解读
材料一:国民党在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产生程序和权限的主张。材料二:共产党在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产生方法和职权的主张。
解答思路
第(1)问要根据两则材料,结合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产生方法和其权限来回答。第(2)问既要注意国民参政会诞生的特殊背景,又要注意近代中国发展的趋势,从“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角度评价其历史作用。
【尝试解答】
(1)国民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国民党:代表由国民党最终确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构。
共产党:要求建立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
(2)建立了参政议政的机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有利于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
本课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斗争的历程:一方面是国民党以“以党治国”为旗号实行独裁统治,中国人民在争取民主的道路上历尽艰辛;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历史性抉择。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默写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特征时,写出了以下四个方面,正确的应是(  )
①一党专政 ②保甲制度 ③特务统治 ④消极抗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国民政府强化保甲制度,与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互相结合、渗透,成为国民政府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
【答案】 A
2.
1941年初,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的题词(如图),该题词针对的事件是(  )
A.国民党确立反动的方针
B.国民党推行特务统治
C.亲日派汪精卫叛国投敌
D.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解析】 1941年,国民党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华日报》冲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刊登周恩来的题词,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
【答案】 D
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解析】 A项出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应排除;C、D两项不符合“政权的民主建设”这一限定。
【答案】 B
4.蒋介石集团在国民党“六大”上表现出“还政于民”的姿态,污蔑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下列议题不符合国民党“六大”的是(  )
A.坚持一党专政 B.拒绝建立联合政府
C.加紧反共、准备内战 D.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析】 国民党“六大”是一次反共反人民的会议,A、B、C三项均是会议议题,只有D项不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及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1941年11月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
(2)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上述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
【解析】 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应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等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等信息,从社会矛盾、阶级力量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1)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2)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国事是公事,不能为一党一派包办。
一、选择题
1.研究国民党在1928年召开的中央全会留下的史料,发现有一处不符合史实(  )
A.打出了“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
B.此后为巩固独裁统治,建立了特务组织
C.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D.1928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独裁统治
【解析】 1928年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A、B、C三项所述史实教材有明确表述,均与之相符,但D项发生在1936年。
【答案】 D
2.(2013·海口高二检测)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表明国民党(  )
A.准备投降日本
B.企图消灭共产党
C.亲日派开始掌权
D.企图削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解析】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企图消灭新四军的军事行动。蒋介石集团是亲英美派;当时只是对日本妥协,不是投降;新四军并不代表共产党全部。故选D项。
【答案】 D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反动进攻进行了坚决回击,其根本用意在于(  )
A.与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决裂
B.争取军事上的主动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显示人民军队的强大
【解析】 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国共两党的矛盾处于次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反共行为予以坚决回击的根本目的还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C
4.下列关于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年满十八岁,任何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参议员对边区政府负责,有权监督政府
C.“三三制”政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D.“三三制”原则指政府中的人员分配按中共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不需要选举
【解析】 A项,只有“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才有此权利;B项,参议员对人民负责,人民有权监督、罢免之;D项应是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答案】 C
5.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民主选举的典范。下列现象不符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活动的是(  )
A.制定了“普遍、直接、平等”的选举原则
B.“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革命”
C.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
D.“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
【解析】 A、B、C三项均符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的有关原则或主张,而D项是当时毛泽东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批判。
【答案】 D
6.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开明绅士李鼎铭表示:“我身为党外人士,与共产党合作两年,并没有感觉到共产党的任何歧视与排斥。……共产党对民选来的党外人士开诚相见,崇尚友谊,表现了最高的信任与尊重。”这表明“三三制”的实施(  )
①赢得了广大党外人士的尊重 ②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 ③巩固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④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李鼎铭先生的话表明,党外人士欢迎和支持“三三制”的政策。“三三制”政权只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建立,并不直接涉及国共两党的合作;它只是用来调动各阶层人民抗日的积极性,而不是用来树立国际形象。因此,③④不正确。
【答案】 A
7.1945年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路线(  )
①指明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②确定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 ③指明了实现这条路线的根本保证 ④确立了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抗战胜利前夕,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即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实现这一政治目标的途径在于壮大人民的力量,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8.在1945年5月的国民党“六大”上,蒋介石指出“假借民主名义,僭窃民权,便利私图,陷国事于紊乱无法的状态”,他攻击的是(  )
A.民主党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B.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伪中华民国政权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
D.美国等西方国家调和国共关系的主张
【解析】 国民党“六大”的主要议题是继续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的问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坚决反对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相信这次军事最高当局处理这事变,一定比我们更痛心、更惋惜。其心理与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正复相同。新四军擅自行动,是反抗军令,破坏军纪的重大问题……这不但与政治问题无关,而且与其他部队也风马牛不相及,责任完全在叶挺、项英几个人身上。
《中央日报》社论(1941年1月18日)
材料二 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着陈代军长等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实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
——延安中共中央
军事委员会命令(1941年1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对皖南事变的定性及理由。在皖南事变的处理上,国民党是如何设限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共产党在处理皖南事变上是如何体现“既要独立,又要合作”的原则的。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国民党、共产党相互传递了怎样的相同信号?
【解析】 第(1)问注意材料出处,从而明确国民党方面的立场。第(2)问要从材料中找出共产党既要独立,又要合作的内容归纳即可。第(3)问需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态度归纳两者的相似之处,同时还要注意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双方最终还是维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1)定性:是军令军纪问题。理由:新四军违抗北上命令,擅自向南移动。
设限:不涉及共产党,这是一条政治设限;不涉及八路军,这是一条军事设限。
(2)要独立:重建新四军。
要合作:重建军队的名称和序列仍隶属国民革命军;仍然奉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
(3)双方均摆出强硬的对抗姿态;双方都限制了对抗的范围,不放弃国共合作。
10.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颁布《苏维埃暂行选举法》《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在革命根据地范围内开展民主选举,实行苏维埃代表制。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利,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材料二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红绿票法属于票选法的一种,具体施行是这样的:发给投票人额定的红绿票,而让候选人坐在台前,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一个票箱,红票意味着同意,绿票意味着反对,投票人对每个候选人只能投一种颜色的票。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什么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
——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
举与文化回归》
材料三 一组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选举照片
图一 掷豆选举法     图二 召开选举大会
图三 投票选举     图四 张榜公布候选人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已经有“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材料一中为什么说“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利,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
(3)抗日根据地在选举组织抗日民族政权的时候采取哪一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实施有何积极意义?
【解析】 第(1)问要联系辛亥革命的结果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政策回答。第(2)问是内涵式的问题,可以从群众参与、公开、公正、民主权利享受程度等角度入手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是再认再现式问题,联系“三三制”原则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这一政策在当时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发挥的作用回答,还要分析它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颁布,但由于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没有真正实施过。因此到此时,工农劳苦大众真正意义上参加选举和被选举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
(2)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与面广。选举方式因地制宜,花费小,具有廉洁、贴近群众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3)“三三制”原则。意义:充分保障了各抗日阶级、阶层广泛的民主权利,团结了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