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
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
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黄河以北;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
9 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
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
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 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请思考:
1.国民党为什么要发动皖南事变?
2.同时国民党还采取了哪些反动措施?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是如何斗争的?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代表。 2.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相互结合和渗透。 3.“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含义及意义。
提示:(1)含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三三制”,即在政权人员构成比例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人士各占1/3的制度。
(2)意义:“三三制”及“三三制”政权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条件下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三三制”的实行,使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P104“学思之窗”:叶挺将军狱中诗抄。
提示:“六面碰壁”意指关押犯人的牢房。“居士”表现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叶挺将军的心中,真正的“自由”是国家摆脱专制独裁的统治,人民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中生活。“活棺材”意味着蒋介石的独裁统治。2.P105“学思之窗”:请回顾所学过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
抗日根据地的内容,思考一下,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
开展了民主政治建设,尤以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的民
主政治建设成绩斐然。毛泽东再三强调:“边区是第一个根
据地,统一战线的策源地,全国有名的、政治的文化的中
心”,“要做得比全国都好,不但成为抗战的堡垒,而且要
成为模范的抗日堡垒”,“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化。”1940年,毛泽东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
论后,就把陕甘宁边区作为一个“试验区”,明确指出:“边区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现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 一、抗战期间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
1.从日本方面看:1938年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把进攻矛头指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样,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大减轻。
2.从英美方面看:为推动日本侵略苏联,谋求与日本妥协,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
3.从中国方面看: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天天发展壮大,使蒋介石坐卧不安。于是,蒋介石集团从其阶级本性出发,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路线。 国民政府虽然与共产党联合抗战,但对内仍坚持独裁专制,坚持反共。这是由其阶级性决定的,一方面想对日投降,又怕日本灭亡中国使其失去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想反共,但为了抗日又不敢和共产党完全决裂,其核心目的是维护蒋介石集团的统治。 二、国民党独裁专制与中共坚持建立民主政治的史实
1.国民党独裁专制
(1)中央全会——“以党治国”
(2)建立特务组织(中统、军统、保甲制度)
(3)制定反动法令——1936年宪法
(4)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1939年)
(5)发动“皖南事变”(1941年)
(6)发表《中国之命运》
(7)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关中等地进行试探性挑衅
(8)国民党“六大”(1945年) 2.中共坚持建立民主政治
(1)延安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民主选举;人民监督;宪政促进会成立;“三三制”政权
(2)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政会——“豆选法”
(3)重建新四军,公布事实真相
(4)回击国民党反共高潮:《解放日报》发表文章
(5)严正抗议国民党武装挑衅
(6)中共“七大”
(7)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 国共两党在中国命运前途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和斗争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壮大了民主力量,促进了民主人士思想的转变,提高了共产党的声望,推动了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合作。 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抗战时期的“豆选”
1937年5月,中共制定《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考虑到大
多数选民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很多人不识字,采取了多种投票
方法:识字多的选民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划
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1940年1月,美国记者史沫
特莱到鄂豫边区访问,先后在湖北省京山县大山头、八字门一
带亲眼目睹了边区民选活动的盛况:不少地方选民在自己“中意”的候选人背后的粗瓷海碗里投黄豆、蚕豆或绿豆作选票,最后根据碗中豆数确定人选。对此,史沫特莱在她撰写的《中国的战歌》一书中感叹:“这是比近代英美还要进步的普选!”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在选举中流传的歌谣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大家选举要留神。选举票上看清楚,分清好人和坏人。选上好人大家喜,选上坏人都遭殃。”材料三 李鼎铭等党外人士在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中,和共产党人合作得非常融洽。他表示:“我身为党外人士,与共产党合作两年,并没有感觉到共产党的任何歧视与排斥,我亲眼看到全边区参加‘三三制’政权的党外人士,同样没有一个人感受到共产党的歧视与排斥。共产党对于民选来的党外人士是开诚相见,崇尚友谊,表现了最高的信任与尊重。”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特点。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反映的选举方式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三三制”政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解析】本题通过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第(1)题和第(2)题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 (1)适合各层次群众;方法简便可行;实行普选;贯彻“三三制”原则。
(2)不仅仅体现了对普选权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定时期执政者对民众的信任和推行民主政治的决心。
(3)性质:“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意义: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默写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特征时,写出了以下四个方面,正确的应是( )
①一党专政 ②保甲制度 ③特务统治 ④独断专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国民政府强化保甲制度,与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互相结合、渗透,成为国民政府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2. 研究有关1928年国民党中央全会的史料,发现以下有一处与史实不符。该项是( )
A.打出了“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
B.此后为巩固独裁统治,建立了特务组织
C.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D.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清剿共产党员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本题的A、B、C三项都符合1928年国民党中央全会的相关内容。而D 项发生在1927年,显然与题干在时间上不符。3.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表明国民党( )
A.准备投降日本
B.企图消灭共产党
C.亲日派开始掌权
D.企图削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企图消灭新四军的军事行动。蒋介石集团是亲英美派;当时只是对日本妥协,不是投降;新四军并不代表共产党全部;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D项。4.1941年1月9日刘少奇收到了陷于重围中的新四军军部发来的告急电报:“我江南部队遵令北移受阻,战况激烈……”。这里所说的阻力来源于( )
A.日军 B.国民党军队
C.项英的错误指挥 D.中共战略的失误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时间和电报内容可知,当时发生了皖南事变,这是国民党一手制造的,故选B项。5.下图是1941年初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的周恩来的题词,该题词所针对的历史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组织撰写批判文章回击
B.严正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的武装挑衅
C.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
D.在延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图片所示题词针对的是皖南事变,早在此前中共就在延安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故选D。6. 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关中共在民主选举上提出的“三三制”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
B.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包括共产党员、非党左派分子和国民党
C.“三三制”政权充分保障了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
D.是由中共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的民主制度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三三制”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党外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党外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因此B项错误;该原则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首先提出,A项错误;“三三制”政权保障的不只是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C项错误。 7.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民主选举的典范。下列现象不符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活动的是( )
A.制定了“普遍、直接、平等”的选举原则
B.“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革命”
C.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
D.“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均符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的有关原则或主张,而D项是当时毛泽东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批判。8. 右图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场景。毛泽
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论联合政府》报告
的主要目标是( )
A.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B.建立反蒋联合统一战线
C.建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政治
D.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府【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论联合政府》这个政治报告,就是为了粉碎美蒋的阴谋,保卫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而作的,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不是多党合作政府。9.(2010·株洲高二检测)蒋介石集团在国民党“六大”上装扮出“还政于民”的姿态,污蔑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下列议题不符合国民党“六大”的是( )
A.坚持一党专政 B.拒绝建立联合政府
C.加紧反共、准备内战 D.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国民党“六大”是一次反共反人民的会议,A、B、C三项均是会议议题,只有D项不是。10.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声称:“今日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下列关于此次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45年5月在南京召开 ②其任务是继续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③成立了特别委员会,进行反共活动
④要还政于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解析】选C。本题可采取排除法。国民党“六大”是在重庆召开的,而且会议上蒋介石说的准备“还政于民”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因此①④应排除。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抗战到底在哪里?是否是日本亡了或中国亡了才算到底?必须有一说法。现在要打到日本亡了, 那不可能。
……我们不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就是死亡了,恢复了就是胜利。
——蒋介石《敌国必败与我国必胜》材料二 国民政府军队第二期作战方针是:“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部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扰袭,化敌人后方为前方……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二期作战方针材料三 对中国共产党是要斗争的,不要怕它……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应采取不打它,但也不迁就它。现在对它要严加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
——蒋介石《整顿党务要点》
材料四 国民党党务报告决议,要“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国民党政府抗日政策有什么变化?
(2)国民党为维护其在国内的独裁统治,对中共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举一例说明。
(3)综合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性质、作用。【解析】这是一道认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政策变化的史料题。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阅读材料出处,以弄清材料的特殊背景。其次,这几段材料从政治态度、军事部署及国共关系等方面,反映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抗战指导思想。可以联系教材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答案:(1)由国共合作抗日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
(2)变化:国民党顽固派连续发动反共高潮,统一战线出现危机。史实:1941年初,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3)性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反动的会议,是一次历史潮流的倒退。作用:以此会议为标志,蒋介石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类题拓展】把握题眼、攻克材料解析题
(1)特点: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查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想通过这一题考查学生的哪一知识。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把握思考的方向,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2)解题思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先阅读题后的题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答题要简练,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41年的换届选举中,延安县选出正式乡议员
1 031人,候补议员232人,共1 263名,其人员构成如下面两表:
(1) (2)
在1941年延安县参议会选出的13名县政务委员中,有绅士6
人,学生2人,贫农5人,共产党只占5人。材料二 (一)承认农民(包括雇农在内)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故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
(二)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是赞成民主改革的。故党的政策仅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更不是打击赞成民主改革的开明绅士。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
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共在延安实行了怎样的政权建设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行有何意义?
(2)材料二提到的土地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实行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一表格中人员构成可推知是指“三三制”原则,然后依据教材知识归纳实行这一原则的意义;第(2)题同样依据材料二指出土地政策,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实行效果。
答案:(1)原则:“三三制”原则。意义: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效果: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