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唯大小卷】初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材素材整合练:晚清王朝的内忧外患
1.视角1 危机源头
(1)材料一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材料二 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德]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①材料一中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激增的原因是 ( )
A.中英贸易结构失衡
B.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
C.扩大本国海外市场
D.彰显英国的国家实力
②(中考新考法·观点说明)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简要说明。
(2)视角2侵略表现
材料三
材料四 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部分)
时间 事件
1841年 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1858年 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 俄国强迫清政府接受1858年黑龙江地方签订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887年 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中国准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
③(跨地理·地图对比)对比材料三中两幅地图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的具体表现是 ( )
A.侵略范围进一步扩大
B.经济侵略明显加剧
C.中国人的反抗更激烈
D.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④根据材料四,归纳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
2.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发展会众,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为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洪仁玕撰《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但受限于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太平军无力解围,1864年,天京失陷,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阐明“金田起义”被选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这一文件的颁布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综合本次专题讲座,谈谈晚清王朝的内忧外患给你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①A②说明:鸦片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会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会使吸食鸦片的人丧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成为行尸走肉。此外,鸦片还严重损害人们的健康,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缩短人的寿命。鸦片的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严重地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2)③A④方式:侵占土地;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文物建筑;攫取政治特权。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同中国的正当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激增的直接动因正是中英贸易结构失衡所致,A项正确;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始终严禁鸦片,鸦片贸易并未合法化,排除B项;
“扩大本国海外市场”是英国对华贸易的总体目标,但并非鸦片激增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
“彰显国家实力”属于附带影响而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2)根据材料二“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的论断揭示了鸦片对吸食者造成的双重毁灭:其一,精神层面——鸦片成瘾使人意志消沉、道德沦丧,丧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其二,肉体层面——长期吸食导致体质羸弱、免疫力下降,最终缩短寿命甚至死亡。鸦片的泛滥不仅摧残个人身心,更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破坏社会生产力,加剧社会动荡。故答案为:鸦片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会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使吸食者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同时严重损害健康,导致体质下降、寿命缩短;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危害人民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发展。
(3) 根据题干材料“对比材料三中两幅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仅限于东南沿海少数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火从沿海扩展到京津及长江腹地,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侵略区域明显扩大,A项正确;
地图主要呈现空间范围变化,未直接体现经济侵略程度或民众反抗强度,排除B、C项;
两次战争虽都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但“改变社会性质”并非题干要求“扩大和继续”的空间表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4)根据材料四“英国强占香港岛”“俄国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永居、管理澳门”可知列强通过武力或条约侵占中国领土;根据“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可知列强以武力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根据“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可知列强对中国文物古迹进行破坏;综合上述事件及条约内容,列强还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通商特权等政治经济特权。故答案为:方式:侵占土地;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文物建筑;攫取政治特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失衡与鸦片走私的关系、需要准确掌握鸦片对中国人民和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需要准确识记两次鸦片战争侵略范围变化的相关史实。
2.【答案】(1)阶级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理由: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这场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英勇斗争精神,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所以被选入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合理调配土地,在全国范围内对粮食等物资进行统一调配。
作用:体现了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3)原因:内部领导人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导致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内讧,由盛转衰;外部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盘剥加剧,阶级矛盾主要表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尖锐对立;金田起义(1851年)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席卷大半个中国,14年间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也抗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与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因此被选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故答案为:阶级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理由: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这场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英勇斗争精神,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所以被选入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根据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和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实行全国性的粮食调剂;这一纲领集中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成为太平天国动员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故答案为: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合理调配土地,在全国范围内对粮食等物资进行统一调配。作用:体现了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和所学知识可知,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根据材料三“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1864年天京失陷”并结合所学可知,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与外国侵略者“洋枪队”联合绞杀,形成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夹击。故答案为:内部领导人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导致集团内讧;外部遭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需要准确识记《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需要准确识记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相关史实。
3.【答案】启示: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通过强大的国防和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危机可以激发民众的觉醒,但需要正确的领导和方向,才能将这种觉醒转化为实际的变革力量。(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主题;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综合本次专题讲座所涉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等史实可知:晚清王朝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衰微,在鸦片战争及随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丧权辱国;“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开放才能借鉴先进技术与制度;主权沦丧与巨额赔款使民众生活困苦,太平天国运动虽展现民众觉醒,却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领导而失败,说明民族危机需要先进政党与正确道路才能转化为变革力量;国防空虚、外交软弱使国家任人宰割,启示我们必须建设强大国防并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故答案为: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必须通过强大国防与外交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危机可激发民众觉醒,但需先进领导与正确方向才能转化为变革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启示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准确把握晚清内忧外患的史实及其经验教训。
1 / 1【万唯大小卷】初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材素材整合练:晚清王朝的内忧外患
1.视角1 危机源头
(1)材料一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材料二 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德]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①材料一中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激增的原因是 ( )
A.中英贸易结构失衡
B.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
C.扩大本国海外市场
D.彰显英国的国家实力
②(中考新考法·观点说明)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简要说明。
(2)视角2侵略表现
材料三
材料四 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部分)
时间 事件
1841年 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1858年 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 俄国强迫清政府接受1858年黑龙江地方签订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887年 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中国准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
③(跨地理·地图对比)对比材料三中两幅地图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的具体表现是 ( )
A.侵略范围进一步扩大
B.经济侵略明显加剧
C.中国人的反抗更激烈
D.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④根据材料四,归纳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
【答案】(1)①A②说明:鸦片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会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会使吸食鸦片的人丧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成为行尸走肉。此外,鸦片还严重损害人们的健康,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缩短人的寿命。鸦片的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严重地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2)③A④方式:侵占土地;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文物建筑;攫取政治特权。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同中国的正当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激增的直接动因正是中英贸易结构失衡所致,A项正确;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始终严禁鸦片,鸦片贸易并未合法化,排除B项;
“扩大本国海外市场”是英国对华贸易的总体目标,但并非鸦片激增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
“彰显国家实力”属于附带影响而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2)根据材料二“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的论断揭示了鸦片对吸食者造成的双重毁灭:其一,精神层面——鸦片成瘾使人意志消沉、道德沦丧,丧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其二,肉体层面——长期吸食导致体质羸弱、免疫力下降,最终缩短寿命甚至死亡。鸦片的泛滥不仅摧残个人身心,更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破坏社会生产力,加剧社会动荡。故答案为:鸦片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会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使吸食者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同时严重损害健康,导致体质下降、寿命缩短;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危害人民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发展。
(3) 根据题干材料“对比材料三中两幅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仅限于东南沿海少数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火从沿海扩展到京津及长江腹地,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侵略区域明显扩大,A项正确;
地图主要呈现空间范围变化,未直接体现经济侵略程度或民众反抗强度,排除B、C项;
两次战争虽都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但“改变社会性质”并非题干要求“扩大和继续”的空间表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4)根据材料四“英国强占香港岛”“俄国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永居、管理澳门”可知列强通过武力或条约侵占中国领土;根据“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可知列强以武力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根据“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可知列强对中国文物古迹进行破坏;综合上述事件及条约内容,列强还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通商特权等政治经济特权。故答案为:方式:侵占土地;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文物建筑;攫取政治特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失衡与鸦片走私的关系、需要准确掌握鸦片对中国人民和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需要准确识记两次鸦片战争侵略范围变化的相关史实。
2.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发展会众,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为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洪仁玕撰《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但受限于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太平军无力解围,1864年,天京失陷,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阐明“金田起义”被选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这一文件的颁布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1)阶级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理由: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这场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英勇斗争精神,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所以被选入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合理调配土地,在全国范围内对粮食等物资进行统一调配。
作用:体现了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3)原因:内部领导人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导致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内讧,由盛转衰;外部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盘剥加剧,阶级矛盾主要表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尖锐对立;金田起义(1851年)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席卷大半个中国,14年间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也抗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与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因此被选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故答案为:阶级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理由: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这场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英勇斗争精神,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所以被选入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根据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和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实行全国性的粮食调剂;这一纲领集中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成为太平天国动员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故答案为: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合理调配土地,在全国范围内对粮食等物资进行统一调配。作用:体现了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和所学知识可知,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根据材料三“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1864年天京失陷”并结合所学可知,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与外国侵略者“洋枪队”联合绞杀,形成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夹击。故答案为:内部领导人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导致集团内讧;外部遭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需要准确识记《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需要准确识记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相关史实。
3.综合本次专题讲座,谈谈晚清王朝的内忧外患给你的启示。
【答案】启示: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通过强大的国防和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危机可以激发民众的觉醒,但需要正确的领导和方向,才能将这种觉醒转化为实际的变革力量。(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主题;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综合本次专题讲座所涉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等史实可知:晚清王朝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衰微,在鸦片战争及随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丧权辱国;“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开放才能借鉴先进技术与制度;主权沦丧与巨额赔款使民众生活困苦,太平天国运动虽展现民众觉醒,却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领导而失败,说明民族危机需要先进政党与正确道路才能转化为变革力量;国防空虚、外交软弱使国家任人宰割,启示我们必须建设强大国防并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故答案为: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必须通过强大国防与外交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危机可激发民众觉醒,但需先进领导与正确方向才能转化为变革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启示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准确把握晚清内忧外患的史实及其经验教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