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古代奴隶制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目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奴隶制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 夏朝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思考1:材料反映夏朝的制度较前代有何变化?如何评价?
评价:是私有制推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奴隶制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 商朝
内外服制: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2)外服:王畿四周
思考2:商朝实行何种制度?有何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奴隶制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 西周
思考3: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有哪些?
难点突破1:西周分封制与商朝内外服制有何不同?
不同: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难点突破2: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有何区别?
材料1:“厉王虐(暴虐),国人谤(指责,批评)王。” ——《国语·周语》
材料2: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材料3:西周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思考4:结合所学和材料概括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②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等级森严;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奴隶制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 春秋战国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奴隶制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1:“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材料2: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前743-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思考5:材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有哪些具体表现?原因是什么?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有什么改革变化?
问题: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表现: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战国兼并战争;
原因:铁犁牛耕推广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变化:各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学以致用 · 高考链接】
(2025·贵州模拟)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专制主义”:
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权与相权矛盾);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发展历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文书制度
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政务纽带
地方政府
思考6:秦朝是如何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以皇权为中心,体现“家天下”特点
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廷议,皇帝裁断
思考7:周秦之变——西周到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行政制度(中枢体制)的演变
1.西汉
2.东汉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削弱
中枢权力由外朝丞相转移到内朝(皇帝亲信)手中
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中外朝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3.隋唐:
4.宋朝:
(一)中央行政制度(中枢体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相权三分,加强皇权
职权分明,提高效率
相互牵制,节制君权
分化事权、机构重叠、权力分割过细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5、元朝:
中书一省制
(一)中央行政制度(中枢体制)的演变
★思考8: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有何弊端?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政局不稳。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性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无决策权。
6、明朝:
(一)中央行政制度(中枢体制)的演变
明代内阁地位演变示意图
废丞相、设内阁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7、清朝:
(一)中央行政制度(中枢体制)的演变
设军机处
思考9:清朝军机处有何特点?
特点:
①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②密:地处内廷、便于保密;
③速: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办事效率高
思考10:中国古代历代中央行政制度(中枢体制)的演变趋势?
演变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1. 秦朝:三公九卿制
2. 西汉:中外朝制度
3. 东汉:尚书台
4. 隋唐:三省六部制
5. 北宋:二府三司制
6. 元:一省制
7. 明:废丞相、设内阁
8. 清:设军机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学以致用 · 高考链接】
(2025·金华模拟)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2025 湖南模拟)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A
A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朝:
(1)西汉
思考1: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汉武帝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朝:
(1)西汉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
(2)东汉
“州”变为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中央
郡
县
王国
监察州
思考2:东汉“州”的变化有何影响?
影响: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 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局面。
中央
郡
县
州
2、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3、隋朝
(废郡,以州统县)州县二级制
4、唐朝
中央
州
县
中央
县
监察道
州
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州、县二级制
根据山川形势设道,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道成为地方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中央
州
县
道
思考3:唐朝中期以后,地方制度有何变化?带来了什么后果?
思考4:宋朝的地方制度有何变化?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5、宋朝
“州(府、军、监)、县”二级制
改道为路,监督州县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州
县
中央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6、元朝
(1)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
(2)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思考5:行省的设置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我国省制的开端。
思考6:明清的地方制度有何变化?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7、明朝
(1)废行省,设三司;
(2)各省派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8、清朝
(1)清承明制,巡抚成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2)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中央
府/州
县
(司)省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特点:
①最高级: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变化最大、最频繁;
②最低级:县始终是最基本、最低一级、最稳定的地方行政单位;
③层级数: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
④州、道、路:从监察机构逐渐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
⑤地方行政制度始终随社会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中,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思考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2)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01
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02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03
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04
【学以致用·高考链接】
(2025·随州模拟)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
(2024·郑州模拟)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C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