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飞跃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痢疾内变形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单细胞原生动物,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人的肠壁组织,通过胞吞作用“吃掉”肠壁组织细胞,引发阿米巴痢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痢疾内变形虫合成蛋白分解酶时需要核糖体参与
B.痢疾内变形虫通过胞吞作用“吃掉”肠壁组织细胞时不需要膜蛋白的参与
C.人体内痢疾内变形虫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主要消耗线粒体产生的能量
D.内环境是痢疾内变形虫与肠道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为糖酵解,生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为三羧酸循环,生成CO2,该过程中丙酮酸先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还可以来自甘油、脂肪酸或某些氨基酸的代谢;第三阶段为氧化磷酸化,产生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糖酵解的产物可以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中继续参与反应
B.三羧酸循环是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体内氧化供能的共同途径
C.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大量的ATP,使细胞中ATP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D.真核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所需的酶附着在线粒体内膜上
3.某科研小组在培养小鼠肺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烟草烟雾提取物(CSE),检测LC3Ⅱ(与自噬有关的蛋白质)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科研小组又将培养的肺细胞均分为四组,一组作对照,另外三组分别用CSE、CSE+雷帕霉素(增强细胞自噬的物质)、自噬抑制剂3MA处理肺细胞,6小时后检测培养液中衰老细胞的比例,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不同培养时间下,CSE均能显著提高肺细胞LC3Ⅱ的含量
B.3MA能通过增强细胞自噬而提高衰老细胞的比例
C.CSE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自噬促进细胞的衰老
D.肺细胞溶酶体内合成的多种水解酶参与细胞自噬过程
4.轮状病毒为双链RNA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下列关于该病毒的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酸和核糖交替排列形成的骨架是决定该RNA特异性的结构之一
B.若该RNA有m个碱基对,其中碱基A有n个,则碱基间氢键有3m-n个
C.双链RNA和其每条单链RNA中(A+U)/(C+G)的值不同
D.单链RNA中有羟基和磷酸基团的末端分别称为5'端和3'端
5.生活在甲地区的A物种部分个体迁移到乙、丙两个不同地区,逐渐形成B物种和C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交配可能产生后代
B.迁移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该事例说明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历地理隔离
D.若B物种某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则其基因型频率也不变
6.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心率为60~100次/分钟,如图是心率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1和2是由脊髓发出的副交感神经
B.ACh与N1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细胞上的受体可能不同
D.心率调节过程中NE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
7.尿量受多种激素调节,如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和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该激素可以使集合管上皮细胞的钠通道关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会导致细胞外液的量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增加
B.心房钠尿肽通过血液运输,与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C.心房钠尿肽与醛固酮在钠平衡调节中的作用相互抗衡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都受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轴的调控
8.科学家将多对果蝇置于瓶中并供应一定量的食物进行饲养,每天果蝇所产出的后代成活的数量、成虫的寿命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一对果蝇置于相同条件下,则其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B.该果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种群密度无关
C.由图可知,成虫的寿命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D.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果蝇后代存活率越高
9.植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同生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即季节性变化。下列与群落结构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马尾松群落中高矮不同的马尾松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光照强度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物种组成极少、所处环境恶劣的群落同样具备时间结构
D.群落结构会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发生相应变化
10.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或科学探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吸附蛋白质的油滴表面张力会降低,推测细胞膜中含蛋白质
B.达尔文运用“加法原理”用锡箔罩把胚芽鞘尖端或下部罩上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D.克里克以T4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证明了遗传密码子中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
11.谷氨酸可用于制造味精,工业上可选择谷氨酸棒状杆菌(好氧菌)生产谷氨酸。下列关于通过发酵工程获得产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工业生产谷氨酸时,对培养基和发酵罐都需要进行消毒
B.通气量和搅拌都会影响谷氨酸棒状杆菌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
C.发酵过程中要控制pH,在酸性条件下不容易产生谷氨酸
D.可采用提取、分离或纯化的方式从发酵液中获得谷氨酸
12.肿瘤细胞表面有受体EGFR,CD3是T细胞表面的标志性抗原,科研人员制备双特异性抗体EGFR/CD3,可招募T细胞定向移至肿瘤细胞,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过程如图所示。双杂交瘤细胞表达产生的H链和L链可以随机组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细胞A和B时都会因接触抑制导致细胞分裂受阻
B.②过程需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产生抗EGFR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②④过程中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可采用的化学方法有PEG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
D.筛选双特异性抗体EGFR/CD3时使用EGFR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即可
13.二倍体生物中,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称为单体,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称为三体,单体和三体都可以用于基因定位。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矮茎(aa),为确定A/a基因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将该突变株作为父本,分别与单体(2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三体(2号染色体多一条)纯合高茎大豆植株杂交得F1。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结果即可进行基因定位,而与三体杂交的结果则不能
B.若A、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该突变株与三体杂交得F1,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比例为6∶5
C.若该突变株与单体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所得F2中高茎∶矮茎=7∶8,则A、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D.若a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两种杂交形式下的F1连续自交n代,则矮茎的比例均为1/2-1/2n+1
14.科学家用红光和远红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发现红光更能够促进莴苣种子萌发,且作用与光敏色素Pr、Pfr的转化有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Pfr表示“工作”状态;Pr表示“休息”状态;PIF1表示赤霉素合成酶基因的转录抑制因子;Ub表示泛素;GA表示赤霉素;→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光敏色素能捕获红光这一信号,调控种子萌发
B.PIF1与Pfr结合可促进GA合成酶基因的表达
C.黑暗条件下,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以Pr形式存在
D.红光通过影响细胞核基因的表达直接调控种子萌发
15.植物修复是利用某些可以忍耐和超富集有毒元素的植物及其共存的微生物体系清除污染的一种环境治理新技术,富集植物的筛选是该技术的关键。科研人员用被镉污染的农田土壤培养本地的三叶鬼针草、黑麦及外来植物印度芥菜,并测定了相关指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富集系数反映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富集系数=植株某部分重金属含量/土壤重金属含量;转运系数可反映植物将重金属从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运输的能力,转运系数=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
A.三叶鬼针草吸收的镉,沿着食物链向更高营养级流动时,逐级递增
B.利用植物修复技术选择合适的植物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遵循了协调原理
C.三种植物对镉的富集程度均为:轻度污染组>重度污染组>对照组
D.镉污染可能对黑麦产生了影响,使黑麦的转运系统出现了防御性能
16.为探究某种细菌A抑制真菌B生长的原理,实验组将细菌A接种在A1平板上,B1平板中央接种直径为0.5cm的真菌B菌落,把两个培养皿对扣,两平板上菌株无接触,放在适宜环境中培养5d,菌体生长情况如图中甲组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前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通过干热法进行灭菌
B.需将含有细菌A的菌液进行稀释后涂布在A1平板上
C.乙组为对照组,且A2平板上接种的是无菌水
D.细菌A通过与真菌B竞争营养物质抑制其生长
二、解答题
17.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雌雄同株,异花受粉,雄穗位于植株的顶端,雌穗位于植株的中部。干旱胁迫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某兴趣小组用浓度为20%的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在干旱胁迫下外源油菜素内酯(BR)对玉米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检测指标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m-2·s-1) 气孔导度 (μmolH2O·m-2·s-1) 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叶绿素含量 (mg·g-1)
对照组 28.85 0.177 213.67 14.5
PEG组 16.03 0.126 129.44 8.5
BR组 27.12 0.294 240.94 14.3
PEG+BR组 18.56 0.174 168.52 13.2
(1)光合速率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在弱光下 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目的是 ,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2)据表分析,与PEG相比,PEG+BR组胞间CO2浓度较高的原因是 ,说明BR能 (填“缓解”或“加重”)干旱胁迫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从气孔导度角度分析,BR可能与玉米体内 (填激素)之间存在拮抗关系。
(3)为促进玉米增产,某实验小组采用了隔行去雄、去顶叶的方法,实验分组和产量数据如图所示。
①依据顶叶、雄穗、雌穗的位置关系,推测玉米去雄能增产的原因是 。
②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第1顶叶的光合产物可能主要供给雄穗 B、第2、3顶叶的光合产物可能主要供给雌穗
C、去雄后适量去除顶叶,能提高玉米产量 D、去除顶叶的量与玉米产量呈负相关
18.研究发现,2型先天淋巴细胞(ILC2)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3(L-13)影响神经发育。科研人员用小鼠进行相关研究,具体见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1:研究人员构建ILC2缺失小鼠模型,检测并分析出生15天后的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大脑皮层某区域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数量,结果如图。
材料2:向幼年小鼠脑室注射IL-13,可在20小时内增加大脑皮层抑制性突触的数量。IL-4Rα是IL-13受体必需的组成成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缺失IL-4Rα导致抑制性突触减少。
材料3:社交实验中,ILC2缺失小鼠与社交目标互动的时间显著减少,中间神经元IL-4Rα缺失的小鼠表现出相似的社交缺陷。
(1)抑制性突触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导致 (填“Na+”或“Cl―”)内流,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差 ,从而产生抑制性效应。
(2)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 (填“兴奋性突触”或“抑制性突触”)。神经递质除了作用于神经元外,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作用于 ,产生相应的效应。
(3)从材料1得出的实验结论为 。
(4)综合三个材料分析,ILC2对小鼠社交行为影响的机理是 。
19.人群中甲病(由基因A/a控制)和乙病(由基因B/b控制)都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系中的部分成员的患病情况如图1所示,Ⅱ4、Ⅱ5关于甲病表型正常、关于乙病表型未知,Ⅱ6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在基因B/b附近有限制酶HindⅢ、SphⅠ的切割位点,基因B/b内部不含HindⅢ、SphⅠ的切割位点,同源染色体中除等位基因外的序列可能不同,从而使相同限制酶切割同源染色体的DNA时得到的片段大小不同。对该家系部分成员的DNA酶切后进行电泳,基因B/b所在DNA片段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不考虑突变和交换及X、Y同源区段)。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遗传,该种遗传病的特点是 (写出两点)。
(2)Ⅰ1的B基因片段分别经HindⅢ、Sph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的长度为 ,Ⅰ2的B基因片段切割后产生的4.2kb和9.7kb片段 (填“是”或“不是”)来自同一条染色体。
(3)该家系成员中,关于乙病基因型,可以确定相同的个体为 。有同学认为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你认为该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Ⅰ1与Ⅰ2再生一个孩子,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
20.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仅分布在我国滇西北和藏东南一带的高寒原始森林。由于人类砍伐,针叶林分布区破碎,使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减少,且呈“岛屿状”分布,种群处于彼此隔离的状态。1983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调查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有 (答出两点);从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答出两点)。
(2)研究人员对滇金丝猴的不同声音类型进行了研究,发现滇金丝猴可以用多种叫声表示警报、联系、友好等不同的含义,叫声属于 信息。遇到天敌时滇金丝猴会根据天敌的行为特征进行躲避,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滇金丝猴的自然种群相互隔离,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分析,这对滇金丝猴的延续的不利影响是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措施。
(4)若滇金丝猴摄入了3kg植物嫩芽,但其增加的重量不到400g,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 。
21.烟草环斑病毒(TRSV)可侵染多种作物,严重时可导致作物绝产。我国进口的植物种子、球茎和苗木携带该病毒的风险较大。目前对于植物病毒的检测依赖于血清检测,利用动物制备血清需要大量该病毒的外壳蛋白。科研人员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该病毒的外壳蛋白,图1是利用PCR扩增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后进行基因测序得到的部分序列,图2为PET质粒的结构示意图和限制酶的酶切位点,LacZ基因编码的半乳糖苷酶可以分解X-gal,产生蓝色物质,使菌落周围呈蓝色,否则菌落为白色。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利用PCR扩增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时,需要添加 酶。根据图1分析,扩增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时需要的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分别是5′– –3′、5′– –3′(写出12个碱基)。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用 两种酶切割含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片段和PET质粒,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前,需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 。
(3)可通过培养基筛选出成功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请写出简单的操作方法: 。
(4)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大小为750bp,用(1)中的引物对筛选出的菌株的DNA进行扩增后电泳,结果如图3。电泳时,加样孔位于 (填“甲”或“乙”)端。某同学认为四种菌株均培育成功,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A
6.C
7.D
8.B
9.A
10.D
11.A
12.B
13.B
14.D
15.C
16.C
17.(1) 光强度、温度和空气中的CO2浓度 叶绿体 接受较多的光照
(2) BR促进气孔导度增大使进入叶片的CO2增多且增多量大于因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 缓解 脱落酸
(3) 增加了叶片光合产物向雌穗的运输 ABC
18.(1) Cl― 变大
(2) 抑制性突触 肌肉、某些腺体
(3)递质拟似剂能与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起到麻醉效果。神经递质除了作用于神经元外,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作用于肌肉或某些腺体,使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4)ILC2能促进小鼠抑制性突触的形成,对兴奋性突触的形成无影响
19.(1) 常染色体隐性 人群中发病率低、男女发病率相同等
(2) 4.0kb、7.0kb 是
(3) Ⅰ1、Ⅰ2、Ⅱ4 正确,Ⅱ5和Ⅱ6不患甲病,所生儿子Ⅲ7患甲病,且Ⅱ6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则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而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0.(1) 对调查动物没有伤害、可较长时间调查、监测范围广、调查过程对动物的生活干扰小等 捕食、竞争等
(2) 物理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 不同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种群退化,多年后可能灭绝 就地保护
(4)滇金丝猴摄入的植物嫩芽中的能量,一部分未被同化随粪便排出,且大部分同化的能量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1.(1) 耐高温的DNA聚合 CGCGAATTCATG TAGGAGCTCAGG
(2) EcoRⅠ、SacⅠ 使其处于易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
(3)将大肠杆菌接种在含有氨苄青霉素和X-gal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呈现白色的即为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菌株
(4) 甲 不正确,1~4号均成功导入了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但转基因大肠杆菌是否表达出病毒外壳蛋白还需要进一步检测